读《肇论》有感 篇一
《肇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阅读《肇论》,我深深感受到了荀子思想的深刻和丰富,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肇论》主要讲述了人的天性与修养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修养来达到人的完善。其中,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需要通过修养来纠正。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引起了我深思。
通过阅读《肇论》,我认识到人的天性确实存在一定的恶的倾向,但并非完全邪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有欲望和情感的驱动,会导致人的心智混乱,偏离道德之路。然而,正因为人具备了欲望和情感,才能有所感受、有所思考,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是为了呼吁人们要通过修养来控制和纠正自身的邪恶倾向,实现道德的完善。
读完《肇论》,我深感荀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认为人的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他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重要性,提出了“修己以教人”的观点,即通过自身的修养来影响他人,传播道德的力量。这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肇论》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荀子提出了“养生”、“养性”、“养心”等概念,强调了修养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追求内心的真善美,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些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中庸”等价值观相契合,为我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肇论》,我对荀子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荀子的思想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荀子的其他著作,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读《肇论》有感 篇二
《肇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阅读《肇论》,我深刻感受到了荀子思想的独特性和独到之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肇论》主要探讨了人的天性与修养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修养来达到人的完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需要通过修养来纠正。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引起了我深思。
通过阅读《肇论》,我认识到荀子思想的独到之处。他深刻洞察了人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的本性中存在欲望和情感的驱动,会导致人的心智混乱,偏离道德之路。然而,正因为人具备了欲望和情感,才能有所感受、有所思考,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是为了呼吁人们要通过修养来控制和纠正自身的邪恶倾向,实现道德的完善。
读完《肇论》,我深感荀子思想的独特性和实践性。他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提出了“修己以教人”的观点,即通过自身的修养来影响他人,传播道德的力量。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和言行,以身作则,推动社会的进步。
《肇论》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荀子提出了“养生”、“养性”、“养心”等概念,强调了修养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追求内心的真善美,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些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中庸”等价值观相契合,为我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肇论》,我对荀子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荀子的思想独特而实践,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荀子的其他著作,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读《肇论》有感 篇三
读《肇论》有感
范文《肇论》,顾名思义,是僧肇所著之论,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僧肇,京兆人。他起先是研究老庄思想,后来转为研究佛教,成为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由于鸠摩罗什系统全面地译出了大乘佛教空宗的理论著作,因此僧肇能完整地接触和理解关于般若性空的思想学说,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精到的研究,写下了一系列的论著。《肇论》就是由僧肇所写的四篇文章所组成
最后一篇是《涅磐无名论》,“涅磐”是佛教所推崇的修行的最高境界,也可谓是成佛,是最完满的一种境界。它的特点是超越言语思想的表现,既没有生灭,也没有名相,决非言语所能表现的,所以叫做“无名”。()此论的主要内容就是九折十演,九折托为“有名曰”,包括核体、徵出、搜玄、难差、责异、诘渐、讥动、穷原、考得。十演托为“无名曰”,包括开宗、位体、超境、妙存、辨差、会异、明渐、动寂、通古、考得。文章通过“有名”与“无名”的一问一答,穿插排列,铺成全论。主要说的是涅磐是寂寥虚旷、徵妙无相的,既不可能通过言象表达,也不可能由心感知。所以,
“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的称谓和区别,“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其中比较独特的地方是强调“渐悟”,认为“结是重惑,而可谓顿尽,亦所未喻”,并引用《老子》的思想来证明:“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道者,为于无为者也。为于无为而曰‘日损’,此岂顿得之谓?要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耳。”
总的说来,《肇论》有比较严密的逻辑顺序,四篇文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层层递进。首先是《物不迁论》中通过对时间的否定而将本质与现象、运动变化与静止不变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永恒。这里的“不迁”不是长时间,而是无时间。主要是从动与静的范畴来解释了“性空缘起”说。接下来的《不真空论》则是从有与无的.角度来论证中道缘起的:客观世界就其本体而言是虚幻不实的,因此是“无”,但这虚幻不实的客观世界又表现出种种现象,所以从这些现象讲是“有”。但这种种“有”是一种虚假的现象,故是“假有”。“有”和“无”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现象和本体应当结合起来看。应该就万物的假有去把握其本性的空无,才能真正体会般若性空的意义。在接下来的《般若无知论》中,僧肇则更直接地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认识问题。认为般若是本性空的,它无二、无相、无分别知,可以观照万物,体用不二。正是由于前面的“不真空”、“性空缘起”才出现了“般若无知”,这才是最高的智慧。最后的《涅磐无名论》则相当于是前面三篇文章的一个总结,在重复上面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磐”,并阐述了它的一系列特性。僧肇的这四篇论文,将佛教哲学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继承了大乘佛教般若空宗的思想。其中,他通过老庄玄学的思维范畴,如有与无、无知与无所不知、无为与无不为等来表达自己的佛教思想,形成了一种玄学化的佛学思想,为后来创立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有很深的影响。
笔者所理解的佛学思想是一种具有体验论的思维方式,它所蕴涵的内容必定是带有作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带有其内在经验上的一种体验的。它与老庄思想的确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每当社会发生巨变时,例如SARS的出现,老庄哲学和佛学都会被重新受到重视。思想的这种重复性似乎可以告诉我们:社会越发展,越进步,人们越容易被外在的社会所同化而失去主宰,越是失去了作为人本身的生活意义,陷入一种精神上的沉沦。佛学思想却可以提醒人们,使人们反省自身的处境、探究生活的意义,有很好的安顿人心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佛学给予我们的并不仅是它的深奥的佛理,普通大众不一定可以理解这些玄乎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它给予我们一种心境上的豁达、一种积极的安顿人生的方式。或许这也是佛学可以流传至今并受到关注的一大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