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5篇(通用3篇)

时间:2018-05-02 02:20: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5篇 篇一

《矛盾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至1938年期间写成的一本重要著作,对于理解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特征。毛泽东指出,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任何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着内部的矛盾。这个观点对于我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例如个人与集体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个人的内心矛盾等等。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其次,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提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主要矛盾的概念,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对于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通过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找出事物发展的矛盾点和矛盾矛盾,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矛盾。例如,在组织工作中,我们需要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什么,然后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解决矛盾,推动组织的发展。

最后,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毛泽东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相互转化,指出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斗争来实现。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变革中,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来实现。在个人发展中,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自我超越和不断努力来实现。只有不断地斗争和努力,才能实现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综上所述,毛泽东《矛盾论》为我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5篇 篇二

《矛盾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至1938年期间写成的一本重要著作,对于理解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特征。毛泽东指出,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任何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着内部的矛盾。这个观点对于我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例如个人与集体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个人的内心矛盾等等。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其次,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提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主要矛盾的概念,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对于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通过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找出事物发展的矛盾点和矛盾矛盾,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矛盾。例如,在组织工作中,我们需要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什么,然后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解决矛盾,推动组织的发展。

最后,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毛泽东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相互转化,指出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斗争来实现。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变革中,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来实现。在个人发展中,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自我超越和不断努力来实现。只有不断地斗争和努力,才能实现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综上所述,毛泽东《矛盾论》为我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5篇 篇三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欢迎家阅读!      

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

我在这篇读后感中无意于对有关矛盾的哲学命题作一点讨论,也没有这个水平,只是想对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作一点归纳,以便对日后自己作论文有一些指导意义。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子。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

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矛盾论》读书笔记2000字

近段时间,我阅读了毛泽东主席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抗战极为艰苦的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错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

毛主席的《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继《实践论》后的又一篇哲学论文。当时“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即将到来,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博古等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正确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作一番大的努力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加强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具体的实际出发寻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来。

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话说的真好,就拿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吧,表面上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亿多农民的力量可以说是不可忽视,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所有的耕地都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的手里,而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一年到头打下的粮食除了交地租以外,所剩下的口粮是寥寥无几,根本解决不了一家人基本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一年糠菜半年粮,如果赶上灾年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在遭灾的情况下你的粮食歉收,交不上地租,那么,那些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地主老财就要收回你所租种的土地,甚至逼着你去卖儿卖女,从而导致家破人亡。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可以说是官逼民反,这样就会产生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产生,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难道不是吗?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毛泽东主席所讲的这一席话是对的,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毛泽东主席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说,这段论述可真是精辟极了,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算失败也不至于那么惨!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脑”们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指示”,固然可恶。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本本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武装力量的巩固”。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是的,整个世界上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按照列宁的说法,那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

不是这样吗?就拿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吧,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上是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强多了,但是,由于体制上和意识形态乃至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这就大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矛盾,由此,渐渐地就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思想和文花方面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但是,由于大官僚大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工人们是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做工,但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月下来,被资本家七扣八折挣下来的那点工钱根本就没法养家糊口,于是,就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志于社会变革的仁人志士就会首先站出来,试图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道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整个世界几千年的发展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世界的发展。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孕育和存在于世界上一切事物之中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到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占据中央统治地位,致使第四、五两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也是在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不然的话,能有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地从危亡中挽救了共产党,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胜利的彼岸吗?这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救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是啊,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1950年代至1990年代,居民们所食用的粮油实行的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粮,甚至还不到。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价格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1990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供应,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了,抱怨什么呢?原来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价格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供应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价格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矛盾。这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照抄照搬某些框框本本。例如,1949年建国后,我们对城市里资本家所经营的工厂企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就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对资本家的财产实行没收充公大不一样,我党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毛泽东主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条主义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得事与愿违,达不到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没有不出乱子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生搬硬套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矛盾论》这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小康生活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

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矛盾论读书笔记范文

主席《矛盾论》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关于《矛盾论》的读书笔记

《矛盾论》写于《实践论》之后,该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与《实践论》一同纠正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另,日本全面侵华于1937年7月爆发,使得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较大转变,因以上两点之原因,《矛盾论》应运而生。

本篇文章分两大部分:分别是序言和正文。而正文的结构为6个相互联系却又相对独立的分论点和最后一部分的结论共同构成。

第1、2自然段为序言部分。文章开头则点明矛盾在整个唯物辩证法当中的地位:“事物的矛盾法则,既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由此可见。矛盾的对立统一原则,不仅提领着整个矛盾论,更对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构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后概括了《矛盾论》正文的6个分论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矛盾在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与此同时,作者还指出其研究目标为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修复德波林唯心论在党内造成的恶略影响。

文章的3-8自然段是正文第一部分:两种宇宙观。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法的宇宙观。

第4-5自然段介绍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首先介绍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的历史演变过程,阐明其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占据思想统治体位,影响贯于中欧。在这周观念影响下,产生了唯心论和进化论以抵抗顺应潮流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的宇宙观。之后点明了该宇宙观的特性就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他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这些形而上学家还列举诸如:资本主义存在的剥削与竞争在古代原始社会亦是存在的。这种观点,就是割裂了世间的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每个事物当成个体去孤立地看待它,既否定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忽视了事物的发展过程。而事物发展过程之动力,则源于矛盾。

之后再第6-8自然段介绍了辩证唯物法的宇宙观。此观点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在内外因的比较上,作者认为内因比外因更加重要。举例了俄日两国的社会变革并不是因为其地理环境的改变所造成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时新旧之间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推进社会前进的。在肯定内因作用的基础上,同时也没有否定外因,好比鸡蛋就是通过温度湿度(外因)而变成小鸡。最终以一句“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概括了内外因的关系。这也就很好的反对了形而上学宇宙观所鼓吹的外因论。之后在第7段告知了,文本章所提到的辩证法的宇宙观,非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宇宙观。古代的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一个唯心的辩证法,而本文提到的,则是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提取改造后,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发展得到的唯物的辩证法。并通过第8段所阐释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必要性,引出下文五个分论点的论述。

·

第9-30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11-24段围绕“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来展开论述。“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论述该主题所通过死亡主要方法为举例法。列举囊括了工学、理学、社会科学、战争等各个方面,可谓无奇不有,故可总结概括为:矛盾的普遍性之一就是事事有矛盾、

25-29段围绕“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来展开论述。开篇即否定了德波林所提出的认为矛盾是在事物发展到一定过程时才出现,即矛盾非一开始就出现这一观点。一事物在发展伊始,是建立在旧事物的让位之上的,即“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了。”所以,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自始而终的矛盾运动。同样的,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没有停滞也没有倒退,之前的新事物会因为有更新的事物而转化为旧事物,所以对其的总结可为:时时有矛盾。

在最后的第30段,作者呼吁中国共产党人要用这种方法去分析革命的现状,展望中国的未来

综上,矛盾普遍性所体现的两个方面可概括成: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第三部分矛盾的特殊性,可谓是整篇文章中挥洒笔墨最多,列举事例最多,添加承接段最多的部分了,同样也是我读来感觉最头疼的部分。总的来说,该部分分为两个大段:一个是第31-50段,作者介绍了矛盾的特殊性的五种情况;另一个是51-55段论述了矛盾的普特关系。

作者在第47段总结了5种关于矛盾特殊性的情形,即: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列举诸多事例,如:各自然学科、社会现象、思想现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制度的矛盾,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共产党内部的矛盾。亦或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各个阶级团体的矛盾;自由竞争时期的阶级矛盾激化;辛亥革命在不同阶级领导下导致的不同结果。又或者是国共两党关系的跌宕起伏……

但无论是何种矛盾特性的情况,在研究它们时,“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

总结起来就八个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也是对教条主义错误思想最有力的回击!

在上文论述完矛盾的特殊性后,作者在第51-55段,结合第二部分矛盾的普遍性,讲述了矛盾的普遍性遇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矛盾的普特关系有两个方面。其一为矛盾的普特双性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结的。第51段中,“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举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矛盾来说,其就转化为矛盾的特殊性。以此说明,普特双性是相互转化。第52段中,开篇即点明普特双性是相互联结的。以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事例,证明了前文所提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其二为矛盾的普特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绝对的,而个性是相对的。

共性个性与绝对相对是是事物矛盾的精髓,而矛盾又是辩证法的精髓,故不懂得这两对关系,也就意味着没有理解辩证法。

·

文章第四部分包含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两个问题。

文章第56-64段论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属于主要矛盾,而其他阶级之间的矛盾就属于次要矛盾。又比如在中国被帝国主义欺压的时期,国家之间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国内问题就属于次要矛盾。由此可见,“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著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在提出主要矛盾的世界观后,作者指出所对应的方法论,即: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

在第65-74段论述了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不仅如此,前文作者论述过矛盾是相互转化的,故在事物发展的一阶段的主要方面可能在另一阶段就变为次要方面。“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无论是新陈代谢的例子还是新旧中国的变革,显而易见的是只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顺着历史洪流的趋势达到成功。所以,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是一组辩证统一关系。

第75段点明了研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是在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时所必须把握的,反之就会陷入抽象的研究,从而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至此矛盾的普特双性全部论述完毕。

·

在论述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后,进而在第五部分研究矛盾各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第76-92段分别列举了同一性的两种情况:“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著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矛盾之所以为矛盾,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定不会是事物单独的、独立的存在。矛盾双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各自的发展都应以对方的发展为条件,从而在两方的合力作用下推动事物发展。虽然微观上看是两个方面,但从宏观角度,矛盾双方俨然构成一个事物整体,一方无法在失去另一方的情况下独立存于世,更不必谈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了。就第二点而言,矛盾双方由于存在于一个整体当中,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长远来看,都是向其反方面转化的。举一例如:夫妻之间的磨合,结婚时间越长的夫妻,其脾气秉性甚至性格样貌都会趋于同步,而这种同步相较于未婚前的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向其反方面转化的行为。

接下来94-101段论述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与矛盾性属于定义相反的两个属性,但又不可分离,形成一组辩证统一关系。“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这其中 “对立的统一”就是指同一性,“对立的互相排除”就是指斗争性。最后以“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概括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文章第六部分讲的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我认为此部分恰是甚好。因为在前文的论述中,难免会给读者造成一种观念,即矛盾就是两相反事物之间的对抗。所以作者在该部分开头,就说明了“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

“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这句话写出了关于矛盾中对抗的方法论,不能一概“套用一个公式”。要分清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结论是正文最后一部分,也是整篇文章最后一部分。分别总结了前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呼吁共产党人一定要掌握、运用这些方法,去击破毒害革命的教条主义思想和经验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能够成功。


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5篇

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5篇(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