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优选3篇)

时间:2012-09-01 08:16: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篇一

近日观看了一部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以镜子为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群的镜子使用和观察,呈现出了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形象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思考了镜子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首先,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示不同人群的使用镜子的场景,揭示了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形象的差异。片中有人对镜子的使用充满自信,他们以镜子为媒介,审视自己的容貌和形象,并因此感到满意和自豪。而也有人对镜子的使用充满担心和不安,他们在镜子前反复照镜,试图寻找自己的美丽和自信。这种差异让我意识到,镜子并不仅仅是一面反射物,它承载着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形象的期待和焦虑。我们在镜子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容貌,更是自己的内心和自我认同。

其次,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不同人群的镜子使用的观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美丽不仅仅是外表的事情,更是内心的状态。片中有人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美丽,而这种美丽并非来自外表的完美,而是来自内心的自信和善良。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美丽的认知应该建立在内心的健康和自信上,而非仅仅追求外表的完美。我们应该通过镜子看到自己内心的美丽,而非仅仅追求外在的美丽。

最后,这部纪录片还通过对镜子使用的观察,反思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成就的定义。片中有人追求镜子中的美丽,却往往忽视了内心的成长和真正的美丽。这让我意识到,美丽不仅仅是外表的追求,更是内心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我们应该通过镜子看到自己内心的成长和进步,而不仅仅追求外在的表面上的美丽。

总的来说,《镜子》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通过对镜子使用的观察,它揭示了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形象的差异,传达了美丽不仅仅是外表的事情,更是内心的状态,反思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成就的定义。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审视了镜子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成长和真正的美丽。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篇二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不同人群使用镜子的观察,展现了镜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镜子的魅力和重要性。

首先,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示不同人群使用镜子的场景,让我意识到镜子不仅仅是一面反射物,更是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形象的投影。镜子是我们审视自己的窗口,我们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容貌和形象,以此来塑造自己的自我认同和自信。这让我意识到,镜子是我们与自己对话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让我们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自我价值。

其次,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不同人群使用镜子的观察,让我明白了镜子对我们心理状态的影响。有人在镜子前反复照镜,试图找到自己的美丽和自信,而有人则对镜子的使用充满自信和自豪。这表明镜子对我们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够让我们感到满意和自豪,也能够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因此,我们在使用镜子时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以镜子为媒介审视自己的容貌和形象,从而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

最后,这部纪录片让我意识到了镜子的力量。镜子不仅仅是一面反射物,更是一面魔镜,它能够反映出我们内心的真实和美丽。我们通过镜子看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容貌,更是自己的内心和自我认同。因此,我们在使用镜子时应该珍视它的力量,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塑造自己。

总的来说,《镜子》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镜子的魅力和重要性。它让我意识到镜子是我们与自己对话的工具,它对我们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反映出我们内心的真实和美丽。因此,我们应该珍视镜子的力量,通过镜子审视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塑造自己。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篇三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镜子》是一味中药,给人们提供镜鉴、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那么怎么写一份观后感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一】

  《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二】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

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三】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