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5篇【经典3篇】

时间:2011-01-01 03:19: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5篇 篇一

标题:爱与书信之美——《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书信的形式,作者将读者带入了二战后的伦敦,展现了书籍和书信的力量与魅力。这本小说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读书的价值,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海伦的女士。她是一位热爱读书的女性,在二战期间通过邮购书店购买了一本叫做《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她通过书信与书店的店主弗兰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最初的一封书信开始,他们的书信往来逐渐深入,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通过书信,海伦和弗兰克分享了彼此的生活、喜好和感受。他们不仅讨论了文学作品,还分享了生活中的点滴和忧虑。这种书信往来不仅让他们在孤寂的时光中找到了慰藉,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彼此的关怀和支持。这种书信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他们在彼此的心中建立了一座桥梁,使他们的关系更加深入和真实。

这本小说给我启示了许多。首先,它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在书中,海伦通过购买书籍和与弗兰克的书信交流,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也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她通过书籍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也通过书信与弗兰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让我明白了读书的力量和意义,它不仅可以带给我们知识,还可以带给我们智慧和情感的交流。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书信的美妙之处。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于用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来交流,但书信却有着独特的魅力。书信可以记录下我们的真实感受和思考,可以表达出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通过书信,我们可以与他人建立更加深入和真实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彼此的心中永远存在。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了爱与书信之间的关系。在书中,海伦和弗兰克的书信往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们之间的爱在书信中得以表达和传递。他们通过书信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彼此支持和关怀,这种爱不需要物质的表达,却更加纯粹和真实。这让我明白了爱的力量和书信的作用,它们可以让我们在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下依然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关怀。

总之,通过《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我重新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体味到了书信的美妙之处,并深刻感受到了爱与书信之间的关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读书和书信带给我的美好。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与作者、与书中的人物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一直存在于我的内心深处,让我受益终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5篇 篇二

标题:勇气与坚持——《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小说讲述了一段关于坚持和勇气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书信的形式,作者展现了主人公的坚持和勇气,也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在这本小说中,主人公海伦是一位热爱读书的女性。她通过邮购书店购买了一本叫做《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并通过书信与书店的店主弗兰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在二战期间,海伦的生活变得困难而艰辛。她面对着物资匮乏、生活困顿的局面,但她却始终坚持着读书和与弗兰克的书信往来。

通过海伦的坚持和勇气,我明白了困难并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尽管海伦生活的环境并不理想,但她依然坚持着读书和与弗兰克的书信往来。她通过读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力量,也通过书信与弗兰克分享了自己的喜好和感受。这种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启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除了海伦的坚持和勇气,弗兰克也展现了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在小说中,弗兰克是一位热爱书籍的书店店主。他通过书信与海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通过书店的经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然而,在战争的时期,书店遭受到了很大的困扰,面临着倒闭的危险。然而,弗兰克并没有放弃,他坚持经营书店,并通过书信与海伦分享自己的困难和喜悦。

通过弗兰克的勇气和决心,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弗兰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坚持经营着书店,并通过书信与海伦保持联系。他的勇气和决心让我深受鼓舞,无论遇到什么挑战和困难,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通过《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我明白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海伦和弗兰克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困难并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坚持和勇气带给我们的成长和收获。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勇敢,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5篇 篇三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给您带来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重温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时,这句话在扉页、封底出现,书页一开一合之间,竟有些怅然。

当初买这本书时,好像是为了满减而凑单的,书拿到手,却立刻喜欢上了,也许跟海莲汉芙一样,见到了装帧精美的书籍,即使还未开卷,就已经有了阅读的冲动。

那时二战刚结束,居住在纽约的作家海莲汉芙无意间看到伦敦一家旧书店的广告,怀着试试看的心情给书店写了第一封求购的信,没想到得到了书店员工弗兰克德尔认真的回复,飞鸿来往之间,却是整整二十年。

在她心里,弗兰克就是一位严禁刻板的英国绅士,而在他的心里,海莲就是一位活泼可爱的美国lady。二十年从未谋面,却始终保持着初遇时的感受。

多么有意思的开始?

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求购书籍,慢慢多了些感叹和嗔怪,多了些对英国绅士的好奇,最终发出了“弗兰基,这世界上最懂我的就是你了”的感叹。

而一开始,只是出于责任心将需要的书籍收集邮寄,慢慢会主动提供海莲喜欢的书籍,会对提供的书籍海莲不满意而感到难受,会对久久无法找到海莲喜欢的书籍感到歉疚,会为了找到更多的旧书而长时间在外奔波,在最后一封信中,终于写上了“想念你”。

从一开始的你一封我一封,到后来随时都会写信,间隔长长短短,却始终没有停歇。

从一开始的先生小姐的称呼,到后来彼此互称亲爱的,还有海莲屡次对于弗兰克近乎捉弄的称呼,这一切,似乎有点晚,但是却如此贴切,自然。

可以想象,当他或者她,收到彼此的来信,迫不及待打开,仔细阅读几遍,应该在字里行间,探寻彼此的牵挂吧。

海莲在信中,曾经写到很好奇为他服务的英国绅士到底是个何等样人物,而弗兰克,也屡次在脑海中描绘这位美国来的女游客的形象。也许,有很多次,当书店门口的风铃响起时,他都会抬头看看,来客究竟是不是海莲,却每一次都只有一声轻叹。或者,还有,他们彼此也在想,为什么相隔如此遥远,会有一个灵魂,如此的接近?

他们始终未曾见面,但是却已经熟识了很久。

是的,我宁愿相信,查令十字街84号,写的正是这一段美好的爱情。

对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群有趣的人,生活虽然艰辛,他们却始终乐观,把生活过得如此,充满了仪式感。

旧水果筐做的简陋书架,放满了海莲视作珍宝的书籍。一张手工的英格兰桌布,让海莲欣喜若狂。物资紧缺,明明是干燥蛋更加适合,却还是要了新鲜蛋,并且第一时间烘烤了蛋糕。海莲托人捎去四双丝袜,成了最好的礼物。书中这些细枝末节零零总总,看似无用而又浪费,却被他们视为生活必须的组成。

雅,是充满仪式感的雅,俗,也是充满仪式感的俗,这便是,生活吧。

通信,在某个时间戛然而止。

那个卖给我书的好心人已经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但是书店还是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看到这句,不免泪湿眼眶。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2

读书这件事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无论是与书中的人物相遇还是与此书的某一任读者相遇,都是令人向往的事情,尤其是后者,更是许多文学作品中浪漫故事的开端。

记得在叙事奇特的《寒冬夜行人》里,卡尔维诺就以一对男女读者从相遇相知到最后结婚的故事作为主线,尽管在其中负责牵线的是一本印刷“错误百出”的书。同样,《查令十字街84号》也承载着一段与书有关的情缘,作为一部现实存在的书信集,它是一位热情开朗、终身未嫁、嗜读经典旧书却穷困潦倒的美国女编剧海莲·汉芙和一位严谨礼貌而不失诙谐、终身奉献于古书事业且已成家的英国绅士弗兰克·德尔二十多年来的书缘与情缘的见证者。

“查令十字街84号”是英国伦敦一家旧书店“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地址,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嗜爱旧书的海莲看到了这家书店的旧书出售宣传单,她便试着寄了一份想买的书单过去,而德尔先生就在这家书店负责收发信件与搜罗旧书,于是一段长达二十年的却始终未曾谋面的交流就这样开始了……

怀着对书名的好奇开始阅读,慢慢发现,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的这本书信集,有着穿越时空召唤人心的魔力。随着信件上时间的推移,你可以看到他们之间有某种东西在慢慢变化:女主人公以自己特有的热情活泼叩击着大洋彼岸一个严肃认真、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的心,而那位先生也以自己的幽默恰到好处地回应;他们对对方的称呼也越来越温和,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般;一个欣喜地接纳一本又一本喜欢的书,一个默默地搜集对方喜欢的书……这个故事像每个爱书人想象中的那样,穿过承载前人思想的书本,与冥冥之中的另一个人相识,相知,然而,最终却没有像每个人都盼望的圆满结局那样,甚至一生都未能相见。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一贫如洗的海莲是不幸的,她甚至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凑齐去一趟魂牵梦萦的英国的钱,直到最后得知德尔先生去世的消息以后,仍然没能成行,只是拜托朋友,“若你们恰好途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读来令人心酸不已。然而,那样纯粹、隐秘而又会心的一段感情,又是多少人可遇不可求的啊。就像柏拉图说的那个寓言:每个人生来都是被劈成两半的,世界之大,人海茫茫,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遇到自己的另一半,能遇到另一半的那些为数不多的人大概都是最幸运的。海莲能够在一次偶然的买书活动中遇到真正懂自己的知音——德尔先生,这样的幸运大概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吧。

读一本书就像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而这

次的世界,没有私欲,没有占有,没有贫穷的`悲苦,没有困境下的苟且,有的只是阅读好书的欣喜,一丝不苟的纯粹,心与心的交流以及跨越大西洋的温暖。

有生之年,愿你我都能遇到自己的“查令十字街84号”,找到那个似曾相识的老友。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

聂鲁达在信里如此写到:“用写信的方式告别,免得我们相互对着流泪。”却不知,有多少见字如面的信笺,在斑斑泪痕里面目全非。

写信在这个即时通讯工具花样百出的年代,或许已经成为了某种过于文艺的象征。有时候,我们在橱窗里为明星片驻足,却不在舍得花时间写一页信纸,期待收信人抚平折痕的心境。而明信片,大都不过是到此一游的形象代言。可还有人会在信里写,“见字如面”,一诉离情?

两三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以20年书信往来为主体的书,很感慨和唏嘘,他们从最开始相识的时候,书信的文字还很拘谨,后来海莲越来越随意,以至于会说出:“大懒虫,别呆在屋子里无所事事了,赶快给我找书去!”这样只有相识多年的老友才能说出来的调侃话语。

最初相识的时候也是书信往来最平凡的时候,那时几乎一个月互相会有两三封的书信,但后来越来越少,有时几乎半年多才互通一次书信,文字的气息也随着年龄的老去亦或是太过熟悉,变得关怀更多一些。虽然相识20年却从未见过面,也许这是海莲最大的遗憾,随着弗兰基的去世,还有时代的变迁,这家书店终于没有坚持下去,故事的华美落幕,我合起了书,但情感仍肆意流淌。多么想去看看老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旧书店啊;又多么想沿着老街去听听海莲小姐和弗兰克之间的故事啊。

时光不老,记忆不去。这世间,陨落的是生命、是街角的那家旧书店,永恒的却是流淌在书籍中的一花一木、更是书信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缘。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4

因为电影《不二情书》的缘故,那本被漂洋过海寄来寄去的书勾起了我的兴趣,找来《查令十字街84号》看了,我不禁为海莲和弗兰克的那段旷世奇缘折服。

海莲汉芙是住在纽约市的一个清贫的作家,因为对英国文学的爱好和对当时纽约古板昂贵的书店资源稀缺的不满,而把买书的目标投向了英国。1949年,海莲从《星期六文学评论》上选择了一家英国书店——马克思与科恩书店,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寄去了第一封信,以求能购得想要的旧书。1949年到1969年,之间的二十年,海莲一直同这家二手书店的经理弗兰克保持通信。海莲汉芙率真幽默,弗兰克则是一个已有家庭的、拘谨的英国绅士。原本只是一封商业信函,却在二十年的书信往来交织里,升华成了一段妙不可言的缘份。海莲的友善和真诚赢得了书店六位店员甚至是弗兰克的家人和邻居的喜爱。他们纷纷热情邀请海莲赴英旅行。而海莲筹备了二十年,终究没能在弗兰克去世前去见他一面,没能在那之前到她日日企盼的查令十字街84号看一看。这一对灵魂伴侣,二十年通信,至死未能见上一面,到底是命薄缘悭。

海莲和弗兰克的惺惺相惜有点《节妇吟》的意味:“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我感触最深的不在于好比高山流水的两个人不能相守,而在于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素未谋面的两个人能凭一纸书信维系二十多年的联系。这需要怎样特质使得他们相互吸引不觉疲倦,需要怎样的坚贞使他们保持精神交流的一片净土啊!这写信的人必然是有趣的、不骄不躁的。

女作家庐隐的作品多反映五四觉醒的一代人,尤其是女xing、文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精神上的寄托常常通过书信来传达。在等待回信的日子,他们做做功课,课余去探望朋友,去山顶看日出,去西山赏菊……书信为那一代人的迷茫生活平添了几分靓丽的色彩。

室友最近常常写信,买了很多素净好看的信封,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试图抓住传统通讯尾巴的人。初中时交过一个黄山的笔友,初三时因为功课繁忙,断了联系。上高中时,第一次实实在在感受到同窗分离,信了人不如故的旧话,也和昔日同学写过几封信,后来也断了联系。大学学的是汉语言,书信的情怀更深了,再写几封信,终于又搁笔了。

我们生于一个特殊的年代,经历过传统通讯,又走向了科技革命带来的现代通讯。传统书信日渐被电子邮件、短信和短消息代替。从前往来的书信需要精细挑选信封、信笺和邮票,投入信箱后仍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穿越山丘漂洋过海缓缓而至,抚摸油墨新盖下的邮戳,满心都是欢喜。如今的联系变作社交软件上的及时沟通。等待的时间变短,所以等待也变得廉价,我们也因此少了那突如其来的惊喜。

古人常企盼鸿雁双鲤,能捎来一尺素书。当代书信且行且远,越发作为诗歌里的一个意象存在。

书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书信其实反映了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几个墨西哥人一起散步,走着走着,突然有一个人停了下来,其中有人便问他为什么停下来,那人笑了笑说:“走得太快了,停下来等等,身后的灵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习惯了快餐式的生活:快速接受信息,快速更新信息,碎片化阅读以及穷尽一生追逐一个又一个的枷锁。我们常常一面摇旗呐喊解放心灵活在当下,又一面说着不得已的缘由,继续投身行色匆匆的人流当中。

富人有富人的情操陶冶,没钱的自有没钱人的及时行乐,心灵上的乐趣是不分三六九等的。比起买车和买房,旅行、阅读和书写是最容易实现的高贵理想。我们为何偏偏选择行色匆匆?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5

这本书用了半个小时读完,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这本书并不厚,总共100多页,之前在微信读书中已经读了一半,试读一部分后,需要付费。感觉可看可不看,所以就放弃了。恰巧读行客5月优惠活动。又恰巧家门口的36524书屋有这本书。所以又借了来接着读。这是一本书信往来的记录,从1949年到1969年书商弗兰克的去世。具体内容及评价我摘抄百度的给大家介绍,因为百度总结的非常精彩。

这本被全球爱书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一家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书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写来,原本并不是为给别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弗兰克·德尔不幸早亡,它们可能永远不会面世,它们是率情之作,有些有趣的书话,信函来往间更能看出美国老小姐与英国拘谨绅士间的不同性情风格,读来流畅而有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它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书信并不是每天都在写,快的隔一个月,有时隔了半年甚至两年,当时英美书信传递最快一周,隔绝两年的不知是海莲出版书时有所保留还是真的那么淡淡的交流,感觉日子过得缓慢悠长。书信往来中不仅有弗兰克,还有其他的店员他的妻子他的女儿,每个人的语言表达都有自己的特点,海莲的认真,弗兰克的绅士,妻子诺拉的豁达,女儿的知性,店员的俏皮,都跃然纸上;寥寥几字却让你看到了大的时代背景和浓浓的人情。海莲并不富裕,书不贵却也常常分批付款,那时候物价很低,一本书一美元钱,那时候英国曾经物资匮乏,海莲邮寄过去的鸡蛋和火腿常被当做宝贝。弗兰克这个书店经理也不算富裕,在1952年才终于买到了自己的汽车,是个一九三九型的老款车。对于我们中国人和其他人来说,他算是富裕了。那时候的世界还是穷人多,无论是欧美还是亚非。即使现在被称为当时著名作家的张爱玲,在美国也穷困潦倒的过着每天吃一小块面包变卖着手里一点首饰字画维持生活的日子。一封封信从陌生到熟悉,维持了20年的友情却终生未相见。一切都是围绕着书,贫困的海莲。汉芙看到来自英国的精美图书都觉得自己的书架寒酸,用心的弗兰克为了给海莲寻找想要的书,出入豪宅搜索书商费尽心力。1968年12月弗兰克。德尔去世,1970年此书出版,1971年海莲在出版商资助下终于去了英国。

“1950年3月25日,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嘛?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1968年10月16日。亲爱的海莲:是的,我们依然健在,手脚也还勉强灵光。这个夏天可真是把大家忙坏了,从美国法国北欧和其他各国来的大批观光客。几乎把我们比较好的皮面精装书,全都搜刮一空。…”

海莲终身未婚,她是自由的。弗兰克过着他正常的英国绅士生活,他死后,妻子诺拉写信给海莲“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

査令十字街84号,就此别过。


最后一头猛犸读后感3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5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