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历史巨著,它以全球的视角,纵览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以全球视角展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往往只关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全球通史》则将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展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全球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转折点。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它们对于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例如,书中对于印度河文明的崛起、古埃及文明的兴盛以及罗马帝国的衰落等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读者对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些事件的揭示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还启发我们思考当今世界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这本书提供了多种视角和观点,使读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以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进行了对比和讨论。这种多元化的观点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这本书还强调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醒读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发展。
通过阅读《全球通史》,我不仅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还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启发思考和引导行动的指南。我相信,通过更多人的阅读和思考,《全球通史》将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二:《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是一本卓越的历史著作,它以全球的视野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阅读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庄严和伟大。
首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的追求。作者以全球的视角,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无论是古代的文明起源,还是现代的国家兴衰,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作者对历史事实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也是非常仔细和全面的,这使得这本书更加可信和权威。
其次,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阐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作者揭示了人类历史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特点。例如,历史的进程往往是波动和曲折的,国家的兴衰往往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部的影响。这些规律的总结和阐述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的发展,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的变化和趋势。
最后,这本书的启示在于它对历史的反思和警醒。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教训和警示。例如,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这应该引起我们对和平的珍惜和追求。同时,历史上的文明兴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应该成为我们在当下和未来发展中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阅读《全球通史》,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历史是我们的根基和底蕴,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记忆。而《全球通史》这本书则是一座丰富和深邃的历史宝库,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探索。我相信,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篇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全球通史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全球通史读后感1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 。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 ‘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2
一、中国为什么存在城管这种独特的生物?
正如美国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述,中国历史更替几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从来没有过变化。
一开始,新王朝的口号永远都是均田地,共财富,也确实这么做的。土地被均分给农民,财富重新洗牌,朝廷统一征土地税人头税以充财政开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聪明勤奋,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时间过后,依仗土地带来的财富,继续兼并土地,买通政治,获得其他产出财富的资源。
这个过程经历几十几百年之后,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但这本身并不成为问题,问题在于朝廷的征税却因为兼并税收减少,富者可以通过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税,原来的100个有产者成为了1个有产者加99个无产者,那剩下的有产者无论如何不会交之前同样的税收,而国家官僚体系在没有约束下,总是以膨胀的姿态发展,帝国财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国家对无产者加重税负,而无产者的财富正在减少。当临界点到达,农民起义就来了,之后又是这个国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节,一年之内上百次的农民起义,均田地共财富的口号,诸侯镇压,游牧民族入侵,20年的历史重写了无数遍的情节。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个——税收。
世界历史从农业时代开始,无论哪个年代,中心都是财富,也就是剩余价值。这也是每一次战争和社会变革的中心。中国社会也如此。
所以,中国城管的存在,不是维护市容,而是维护税收。
这个国家当今的几乎全部税收是间接税收,也就是向企业征税,回到消费者头上。如果允许街头小贩的无限增长,就会严重打击店铺的经济,而国家问店铺收取的大量地税营业税等无处收取,这个结果会导致跳过之前的所有过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可是国外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街头小贩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就像现在大城市街头盒饭越来越少,并不是因为城管打击,而是因为大家觉得不卫生,有条件去稍贵点的饭馆,而不会去街头吃便宜不卫生的盒饭。而原来卖街头盒饭的商贩也可能因为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而停止贩卖。
另外,这个也取决于税收的组成,间接税、直接税的比例,这个过于专业,不敢妄言。唯一知道的是,我们国家大多数是间接税,这缓和了大家的情绪,觉得自己并没有缴税。但影响也是显然的,所有税负几乎都加在了商家头上,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的商铺上,你不打击摊贩,店铺就要倒闭,国家就收不到税了。 因此城管必存,城管取消,这个国家的结果可想而知。
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为何没有一本世界性的通史?
显然,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再来谈谈中国的史书。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清代,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书,包括史书性质的游记、笔记等。试想这些史书除了对考古、某些学术研究有参考价值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这些史书几乎成了皇帝和臣民的“默认契约书”,无论是官修还是民编。皇帝从这些史书中试图寻找让臣属“文死谏,武死战”的依据,而臣属试图通过史书来提示或者暗示皇帝应如何才算是“圣明”,双方以史书为媒介进行着沟通,各取所需,达到各自都能接受的默契程度。从这
一点来说,中国的史书对于维护传统社会的形态和稳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欧洲所编写的史书似乎远较同时代的中国为少。但是,这对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一部《圣经》足矣。在某种程度上,《圣经》的出现、传播是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乱的欧洲有了共同的准则(即使后来发生了教派分裂),一般平民也有机会借此学习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较好的统一,民族和国家意识也因圣经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来教皇和教会的权力过大导致的灾难当然也是它的不幸。虽如此,仍不能掩盖《圣经》对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伟大历史功绩。缺少了系统性史书的欧洲,因“祸”得福,少了成文规则、繁文缛节的羁绊,有的只是内心驱动下对社会、自然的改造。
比较而言,中国的史书虽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准则,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经那样的普世意义,它的约束力较弱,人们畏惧的还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触逆龙鳞。《圣经》则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领主、骑士,下至农夫、佃户的一致支持,虽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让人回味无穷的史书,可以引发许多思考。“我思故我在”,多读史,多看报,多思考,乃新闻工作者必须干之。
全球通史读后感3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 20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内容概要
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1](P23)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编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
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1]P236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
停滞。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
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2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1]P253深受儒家文化
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编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第五编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20年开始?为什么偏
偏是西方人在16世纪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1]P344第一个问题斯氏并没
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编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
第七编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最后一编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三.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0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0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4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民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全球通史》)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全球通史读后感5
不妨像《奇葩说》上那样,先提出一个问题:读历史有好处吗?
“自我维持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成为了人类伟大的推动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说的。
每个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充实我们的大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可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同样的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环境、知识和时间。
这三者好像都轮不到由我们控制,环境和知识的改变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改装我们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既然不舍昼夜地涓涓流淌,如何来改变它,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环顾你四周,你看不见时间的踪影,但是你此时此刻站在的历史长河中,前面是未来,没人可以预测,即使你看见了未来,忍不住动动手指改变什么,就像蝴蝶动动翅膀,那你改变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时空。你的身后是几万年的文明。
即使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技术、观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这一个个统一、灭亡、兴奋、衰落的轮回中找到闪光点。
希腊-罗马留下的古迹,雅典卫城的庄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传承。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秦迅速的发展以及短暂的生命,汉武帝的“好战”英明,野心勃勃,万里长城史诗般的整修重造。
这些历史结点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人,它们的生存是如何维系的?生活是怎样多彩或无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当你秉承着一颗当事者的心去阅读那些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会作何评价?
想象一下,你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你是一名没有人权的农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给自足,实则麻痹人们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可是你每天要负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个坐享其成,无情无义的领主打、骂、罚、买卖、侮辱,看着身边的人企图逃离庄园,脱离这个黑暗的中世纪,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会怎么想?反抗?起义?当时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人多势众,而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金。你会尝试寻找新生活,还是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中世纪欧洲时期的一名领主,面对那些没有自由的农奴,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只是起点不同,你会对他们起丝毫的悲悯之心,还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样站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纪的人生,你就会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由史前到21世纪的进化与净化——历史是事实,事实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任何人在你耳边打扰你对历史的看法的,所以它是纯净的,就像清晨叶上的露珠,冬日车窗上的霜,实验室中的蒸馏水,而不是水龙头流出被漂白粉浸过的自来水,河中夹杂着各种生物代谢物的浪潮。
所以说,历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净镜子上灰尘的水,让镜子保鲜、干净。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当你把你的思想拿出来放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洗一洗,或许不能改变历史,但一定能改变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