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金陵十三钗》有感作文5篇【实用3篇】

时间:2016-05-09 01:23: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形象与命运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以清朝晚期为背景的电视剧,讲述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等十三位女性的故事。在观看这部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形象的丰富多样和命运的无奈。

首先,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性格、智慧与情感。林黛玉是一个敏感而聪明的女子,她以其敏锐的触觉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让人无法忽视她的存在。薛宝钗则是一个温文尔雅、聪慧善良的女子,她以其深思熟虑和稳重的性格,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贤淑女性代表。贾元春则是一个温柔贤良的母亲,她以其宽容和善良的品质,成为了家族中的中流砥柱。

然而,这些女性形象却都被命运所束缚。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注定了她的痛苦和离世;薛宝钗在感情上的无奈和牺牲也让人心疼;贾元春则被家族和社会的压力所迫,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幸福。这些女性在面对命运的种种安排时,或选择忍受与妥协,或选择反抗与挣扎,无论如何,她们的命运都是无法改变的。

观看《金陵十三钗》让我思考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往往受制于男性和家族的意志,她们的命运往往是被安排好的,缺乏自主和选择的权利。然而,尽管命运给予她们的是苦难和无奈,这些女性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坚持,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命运,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作文5篇 篇二:《金陵十三钗》中的家族观念与社会压力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以清朝晚期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展现贾家的家族观念和社会压力,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和限制。

贾家是一个富贵的大户人家,家族观念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个体的幸福和选择往往被牺牲在家族的利益之下。在剧中,贾家的家族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人的命运。贾母作为家族的主心骨,她的意志成为了贾家族中的最高法则,其他人只能按照她的意愿行事。即使是有着自己幸福追求的女性,也不得不在家族的压力下选择牺牲和妥协。

除了家族观念的束缚,社会压力也成为了《金陵十三钗》中女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严格限制,她们被要求要顺从、贤淑、忍耐,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追求。贾府中的女性们都受到了这种社会压力的影响,她们在家族和社会的期望下,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观看《金陵十三钗》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族观念与社会压力对女性命运的影响。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是家族和社会利益的牺牲品,她们的选择和幸福往往被他人所决定。然而,尽管面对种种压力和限制,女性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追求,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命运,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作文5篇 篇三

  影片是以1937年南京被攻陷一名教堂十二三岁的女学生的回忆展开的,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去勾勒南京大屠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

  初看影片的名字,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主要与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个妓女有关。其实电影中一共出现了14位风尘女子,其中两个中途被日本军人凌辱致死,场面特别凄惨。《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而此时南京的一个教堂临时成为了避难之所,一个美国殓葬师、一群金陵教会女学生、几个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还有14个沦落风尘的秦淮女子都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然而这个教堂并不是永远安全的,铁蹄之下,他们都是俎上之肉,亡国之奴。最终日军还是闯入了这里,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价救下了这些女学生。这一段电影情节也是相当惨烈,在日军对那些女学生实施兽行时,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以精准的枪法先后射杀了几个日本兵,最终和日本人同归于尽,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和感动。然而日军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再一次要求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这当然是一条不归路。女大学生们不堪受日军凌辱,决定集体自杀。可最终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和假扮神父的约翰救下。这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却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

  《金陵十三钗》里的故事地点就在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里。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妓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淫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学养、身份与境遇完全不同的两拨人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一群女人的贫嘴吵架成了矛盾冲突的一个小高潮,其中以女学生们阻止妓女使用她们的茅厕为代表。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永远水火不容,她们在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比如在日军第一次闯入教堂发现女学生时,妓女们为了救女学生一直把地窖的小门敞开,而女学生们为了不把日军引到地窖,宁愿跑到楼上引开日军,自己受苦。这些都鉴证了人性的闪光点。

  《金陵十三钗》的另一个看点就是人性的转化。妓女和女学生虽然皆为女性,却是女性的两极代表。张艺谋在电影中充分运用这一矛盾之后又来了一次人性的转化:日本人闯入教堂要求让女学生去参加日军宴会的唱歌活动(实则当“慰安妇”)之后,代表女性美好一面的唱诗班女生在大难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而妓女们则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妆成12位女学生,加上陈乔治男扮女装,一共扮作13个女学生登上了对她们而言无异于地狱之门的军车。占据《金陵十三钗》九成的矛盾在电影剩下还不到一成时突然转化为生死友谊和无言的大爱,电影所表现的情感也因此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一部“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的电影,整个影片都贯穿着善良、救赎和爱的主题。虽然这部影片时长145分钟,但我还是感觉意犹未尽,而且个人感觉影片中演员的表现都很不俗,尤其是战争场景极为震撼。我觉得《金陵十三钗》可以说是近年来最感人的国产电影之一,也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电影,各项技术指标亦在此片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不得不说影片故事叙述的独特性,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反差极具感染力,战争场面逼真,还有视觉画面的美感,堪称佳作。这部电影诠释了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再加上严歌苓的好剧情。这部影片的几乎每一个画面,每一定格都拍出了美感,几个主要的画面场景就更是美得一塌糊涂。

  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很多人物而感动。我感动于国军士兵的英勇就义,我感动于浦生的可怜身世,我感动于豆蔻的天真可爱,我感动于约翰的恻隐之心,我感动于汉奸父亲的爱女之心,我感动于陈乔治最后的男扮女装,舍命救人···我更加为那秦淮十二钗舍命代替学生勇赴日军庆功宴而感动。特别是电影的最后一幕,那12个女子齐唱《秦淮景》的时候,妩媚而旖旎,悲哀而决绝,慷慨赴死,不减一分颜色,于是,再回过头去看她们一开始的泼皮无赖,醉生梦死,和女学生之间的针对打闹,更是唏嘘,更是喟叹,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她们,12个别样女子,12个所谓卑贱的“窑姐”,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挽歌,唱响天地间的最强音!不觉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十三钗的命运无疑是悲哀的。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真正的社会底层,走到街上被鄙视被唾弃的一群女人,她们出卖自己的身体,每日醉生梦死,在有些人眼里她们甚至是连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们出卖的只是身体,被唾骂被遗弃,人生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到那样的一条路上去。他们自甘堕落、麻木自欺,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这也是她们命运的愚弄。如果她们的“命好”,她们本来是可以同唱诗班的孩子一样,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见青天。正如玉墨,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她端庄、雅静、温柔,说话上得了台面,理性而通透。一个举手投足间就能让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只能沦落为下贱女人行列。想到这样美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以这种方式存活在人世间,确实是种悲哀。以赵玉墨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实是悲哀的,同样身为女人,那些女学生都可以在那样安静的圣洁的圣堂里,安心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可是她们却一双玉臂千人枕,却还要被迫在战火之下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贱女子,却在生死关头上演了令人感动地一幕。她们选择了代替女大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她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种可能连死都不如的结局。她们,只是简单的中国女流之辈却用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个风尘女子是以出卖肉体为生,但是她们的人格和女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们和女学生相比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身份之别,所以他们在道德范畴内没有义务去代替女学生英勇赴义的。但是她们做到了!她们也是侠肝义胆的人,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

  谁说商女无情。在这里,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

  说到妓女,你会想到什么?以出卖自己身体获得金钱的人,下流,卑贱,无情,不要脸,肮脏等等,我想这样的想法都会有。可是很少人会想到妓女也会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一面。因为“刻板印象”已经烙在我们脑海中,不用去考究,只要是说到妓女,都会避之不及,似乎她

  们就是如此肮脏,如此不见的光。

  就比如《金陵十三钗>里的那些妓女。在南京沦陷,战火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在逃命,秦淮河边的那些妓女也不例外。然而,当她们想要进入教堂避难的时候,她们的待遇可不像那些女学生那么好,被拒之门外不止还被人拿竹竿赶。虽然那个时候,教堂也没办法保护这么多人;虽然那个神职人只想保护好自己教堂的女学生,完成神父的遗愿,也很无奈。但是她们也有着自己的无奈,她们也是平凡人,也都珍重自己的性命。虽然她们也有着许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的黑暗的一面,但是有时候她们也很无奈,生活毕竟不是按着自己想像的方向走,她们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而无人知晓。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电影里的女学生那样排斥她们,瞧不起她们,认为她们很肮脏。

  可是,事实上她们也并非我们想像那般。她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女学生把日本兵引开的时候,她们的心是充满感动的,也是懂得感恩的。更有妓女为了能弹一曲《秦淮景》给一个将死的陌生人听冒险跑出去拿琴弦,最终惨死在日本人手中。以及后来为了保护女学生可以安全逃离南京,她们选择了代替学生去给日本人庆功。后果是什么,她们心里都很明白,是不可能再活着回来的了。没有人想丢了自己的性命,可是她们不能让女学生们就这样自杀,不能让不懂世事的女学生们就这样毁在日本人手中。所以在关键时刻,她们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学生们,走上了不归路,也改写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世人对妓女的误解。也因此,学生们对她们的偏见被感动伤心代替。

  有时候,刻板印象会让我们看实物变得狭隘,看不到另一面,不能客观评价。虽然如今,很多人包括我同样仍对妓女有着非常不好的印象,但是我不得不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金陵十三钗》里的妓女,因为她们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她们也是有情有义之人。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

  这是一部前几年的片子,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之下,我们军队和日本兵进行抗战,十四个金陵的妓女躲到了教堂,之后发生的感人的事。南京大屠杀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里,曾有著名的《贝尔日记》等详细记述当时发生的事。

  不同于其他的英雄,这部影片的英雄是一批批来自于风尘的女人们,她们本来是世间的可怜儿,看透了整个世界的荒诞,自愿代替女学生赶赴日本的庆功宴,等待她们的是什么呢?影片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我们想想也知道,肯定是很悲惨的。

  真的教父已经死了,而假冒教父的人为了自己的良心,偷偷地将女学生装到卡车上,放几瓶洋酒,假装自己运酒的,逃离了危险区。当日本兵发现教堂有女人的一系列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为之震惊。一群日本兵像疯了一样地找女学生,意图不轨,有一个女学生为了逃避日本兵的骚扰,摔死了。后来,日本兵想到了另一种方法,待到他们开庆功会的时候,让女学生们唱歌助兴。

  在片子里,有一个插曲,就是两个风尘女子为了取琴弦特意回到妓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被日本兵发现,一个直接被击毙之后强奸,另一个被轮奸之后再杀害。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大屠杀简直是丧尽天良。

  在国际法里规定,任何士兵不能对普通百姓进行屠杀,这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但是日本的官方至今对慰安妇等问题逃避,甚至公开否认这些事实,令我们感到愤慨。在这几天,我又看了一些慰安妇的纪录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经苦难的见证者渐渐地离世,她们也许至死也等不到日本的忏悔,想到这里,怎么能让人不痛心呢?

  金陵十三钗里最惹眼的就是玉墨这个角色,她是头牌妓女,不卑不亢,还会讲流利的英语。她在十几岁的时候被继父强奸,从此她的人生进入了灰色时期。当她看到这些女学生想要自杀,也不愿服务日本兵的时候,她想要以自己的身体来拯救这些可怜的女学生们。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很善良,也很勇敢。

  在整个影片里,英雄不再是英明神武的男人们,而是这些风尘女子们,在国破家亡的当口,她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拯救苦难的同胞们,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一幕。整个故事虽然是捏造的,但是妓女救国的故事真不少,诸如大名鼎鼎的小凤仙、赛金花等等先例,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观看完《金陵十三钗》里,小伊关注了一个小人物,就是曹可凡扮演的汉奸,他为了保全自己女儿免受日本兵的侮辱,将自己的家产奉献给了日本,结果当他看着假扮的“女学生”上车以后,立马被击毙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叛徒都没有好下场,难道不是吗?

  整部影片没有赘述,从教堂逃亡的女学生和妓女的视角来诠释当时南京大屠杀的社会大背景,反映被日本兵控制的南京有多可怕。随便一个镜头,就是街头横尸遍野。我们再来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实片,当时在南京有不少慰安所,环境多混乱,人们生活多艰难,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

  偌大的电影厅,观者寥寥,中午十一点五十,我在这里――深圳保利国际影城,观看张艺谋的最新电影《金陵十三钗》。

  关于这部电影的是非与好坏,网上已是铺天盖地的评论,有赞自然有弹,众口难调,这也可以理解。但若是哗众取宠近乎无理取闹似的弹,则让人不喜了。比如我观看的这场,人数如此少,估计有些媒体见到了,必定会在头版头条醒目标出:《金陵十三钗》上座率不足一成。这样的标题够爆炸,够吸引眼球,却缺乏事实的依据。中午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去吃饭,又有多少人会在午饭时间来看电影呢!不信?君不见下午三点的排期 ,《十三钗》的票早已售馨,想再看,只能等到四点多去了。而且,票价比中午档的还要贵20块钱。

  还是先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吧。这是我近十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唯有唯一。紧凑有致的剧情,考究的服饰、众演员精湛的演技……张艺谋拍出来的画面依然美仑美奂,无论是电影开头的大雾城破、烽烟战火,还是剧中金陵十二钗们穿着校服演唱《秦淮景》的场景,再到电影结尾,十三位凤凰涅磐的金陵女子(其中有一位为男子乔治所扮演的女子)从容就义的影像,都可看到这部电影的诚意,看出导演的用心。

  视死如归的士兵,纯朴的女学生、浪荡不羁的神父,从钓鱼巷走出来的风尘女子,若非那场残酷的战争,他们的生活或许根本不会有任何关联。他们本属于不同平行线的人物,不会也不可能交集在一起。但残酷的战争让他们相遇,士兵们为了保护女学生纷纷慷慨就义,人肉炸弹让人动容,佟大为饰演的军官最后利用地势之利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更让我落泪。女学生跑进教堂避难,贝尔饰演的殓葬师也躲进教堂里,他看上了神父逝世后留下的那张大床,他渴望在教堂里能搜到一些值钱的东西,比如钱,比如葡萄酒……然后,便一走了之。女学生的生死干他何事,南京大屠杀干他何事,他本就是个浪荡子,他本该与这场战争无任何干联。从钓鱼巷走出来的妓女们也来到了教堂,她们放荡不羁,她们把地下室瞬间变成了她们的游乐场,依然声色犬马、钗光鬓影、云雾缭绕,弹琴的照旧弹琴,打麻将的继续打着麻将,还有那只可爱的猫儿,在逼仄的地下室里,居然也怡然自得。是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千百年来她们的身份早已注定,她们就是社会上最底层的那类人,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国破干她们何事,家亡干她们何事,若非避难,估计她们一辈子都不会踏进这教堂半步。

  贝尔和她们调情,她们派出她们的大姐大――冷艳的玉墨出马,玉墨只想利用他洋人的身份带他们离开南京,到达一个安全的地方,继续她们秦淮风月的生活。这就是她们的初衷,她们不是生来即英雄,世人本不怜见她们,连十三四岁的学生,见了她们也是鄙夷地说:那些女人,是从钓鱼巷走出来的。她们又何必对这个世事太过关怀呢?

  从殓葬师到神父的转变,贝尔演绎得恰如其分,精彩之极。人性本是矛盾的,他也非生来就是一个英雄,他甚至对他所呆的中国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更多时候,他就像一个过客,哦不,他本就是一个过客。但人性的光辉恰在此时凸显出来,在危急时分,流浪汉约翰变身成神父约翰,他自己也奇怪自己的转变,“仿佛酒醒之后,我就成为神父了”。是的,那一刻,他已得到升华,他不再是过客,他有责任,亦有义务保全这十几个女学生的安全。

  说到学生,不得不提的是书娟,影片全篇以她的口吻来讲述,她是这部电影的眼,少了她,整篇故事便无法完整演绎下去。她之于玉墨,由深怀敌意到真心感谢,演绎得也是非常到位。书娟和玉墨的对手戏不多,但场场精彩,当剪成学生头的玉墨和书娟共同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我们已分不清她们有何区别。玉墨也曾是清纯女儿身啊,她们在这些学生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们不想让她们去送死,所以她们代替学生去赴日本人的宴会,她们不想成为英雄,但那一刻,她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影片中,《秦淮景》第一次演唱是在逼仄的地下室里,那时,她们准备剪去长发,剪去以往的种种,忘掉过去所有的不乐。她们穿着简朴的学生服,脸上不再浓妆,她们眉很细,眼神依然妩媚,但演唱起来却已全无风尘之气。风雨飘摇后的丽日晴空下,她们难得清清爽爽地唱这曲《秦淮曲》:代表她们过去的、也寓意她们现在的秦淮曲。在书娟的眼中,她似乎看到了十二位袅袅娜娜的妙龄女子,柳肢微摇,兰花指轻摆: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她们脸上散发着圣洁的光辉,她们的美丽,在那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浓雾乌云散尽后的巨大苍穹下,书娟坐在教堂那面大玻璃下,阳光通过玻璃折射进来,色彩斑斓,美丽不可方物。这个世界,因为人性的美好,而变得更加真实和可爱。

  观整部影片过程中有喜有泪,但没有刻意的煽情,也绝非有意的搞笑,那是一种隐忍的痛,是笑中带着泪。作者将这一切处理得很到位,生怕某些情节会引起“爱国人士”的痛批:利用民族苦难题材赚观众热泪;这么严肃的题材居然情色当道,整部影片的格调低俗不堪,哗众取宠……

  这样的言论,是某些影评人最热衷引用的罢。电影未正式上映之前,同济大学某朱姓教授就发表影评《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在文章里,朱教授正义凛然地将张艺谋和这部电影进行了一篇批判,言辞之激烈,大帽子一顶接一顶地扣下来:“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

  好一个朱教授,当真句句铿锵,大义凛然得紧啊,但细看他的文章,却又让人不得不哑然失笑,对于一个连基本剧情都写错的人,你还指望他写的来的影评是正确的吗?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朱教授连电影都没看过,就断章取义、为了批判而批判地将张艺谋及其电影痛批一顿,果然是应了那四个字:哗众取宠。看来朱教授的价值取向就是建立在毫无来由地逢张必批的理论上,所谓傍名人得名气,好不容易抓到名人的一点小辫子,这下还得了,不痛批一顿怎显得我见解不凡,卓尔不群?于是,不管事实真相胡乱批之,不论剧情真伪任意骂之。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朱教授,你又何须淌这趟浑水,弄得自己名声不保呢!

  对于朱教授这种连电影都没看过就敢大肆诋毁、大放厥词的行为,我只能说,这是同济大学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哀。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

  战争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巨大的伤害,虽然战后设施可以重建,主权可以恢复,可对民族的侮辱、对人民的残害,是长久不会消退,且隐痛无限。

  几年前就听说张艺谋导演要拍一部叫《金陵十三钗》的新电影。初闻片名,以为是一部类似《花样年华》风情的电影,所以并没有太关注。直到近期影片公映,才知道是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而且是以“南京大屠杀”事件为故事背景。自己曾在南京学习生活过多年,对于“南京大屠杀”事件并不陌生,我也曾参观过纪念馆、参加过纪念活动和观看过很多相关的影片。但这部《金陵十三钗》让我对这段历史留下的痛楚体会更加深切。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里有清纯刚烈的唱诗班女学生,也有香艳坚韧的秦淮歌妓。没有战争原本不会交结的两群人,却在战争中相互帮

助相互保护。最后各自上卡车的惨烈悲壮程度犹如女版的“狼牙山五壮士”。可正因为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女性,在战争中她们又受尽了欺凌与侮辱,那让人透彻心扉的痛,比起男性战争片来更是疼得真真切切。作为一名女性观众,看影片中每一位女性,说着地道的南京话,嬉笑怒骂中熟悉的方言俚语,觉得她们是那样亲切真实,自然她们受的那种苦就会痛彻我的身心。作为一名母亲,看到孩子们凄惨的叫声、无助的眼神、生命的逝去,我的心彻底的碎了。

  脸颊上一丝清凉滑过,泪水不知何时流出。无声的,不曾有过泪眼朦胧时,只是一直细细的流出。

  《金陵十三钗》选取角度很独特,瞄准了战争中最弱的与最强的两类人。在战争中,只有很少的女性能拿起钢?,走上战场,正面阻击敌人的入侵。更多的女性是手无寸铁在斗争。看到战争中,女性在用身体抵挡着敌人,那才是战争之最痛。影片也首次触及了战争中真正并大量存在的“性”问题。由于观念问题,人们一直难以接受和不愿面对这一问题,所以很多影片回避了,或一带而过。可这种对女性的侮辱,对民族的凌辱,才是我们心底最深的痛,怕是今后数代人经历几个世纪都不能消逝的痛。

  同时我不得不佩服张导的功底深厚。影片并没有什么血腥和残暴场面,但一些战争过后的画面,足以让人感觉到的可怕与凶残。废墟中的家园,还 是让人那么熟悉和留恋。一曲《秦淮景》在战争中唱起,秦淮风情中透着无限的凄凉与悲壮。与其他悲情电影不同的是,影片放映中还 有好几次笑场。可谓是含泪而笑,苦楚当中有诙谐,这也让观众感到了,战争并没有摧毁民族的勇气与希望,我们还 是能笑出来的。可见导演对整部电影的感情的驾驭能力是非常强和到位的。

  走出影院,睫毛还 是湿的,抬头看到剧场外清澈明媚的天空,呼吸了一口清凉新鲜的空气,才真真感觉到自己是出来了,是活在现在的。但那种悲伤和痛楚,确确实实是从时代留下来了。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作文5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