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第二卷读后感作文 篇一
《国富论第二卷》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巨著,也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亚当·斯密的智慧和他对经济学的独到见解。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如何实现国家的富强。斯密认为,个体的自利行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能够使经济在自由竞争中获得最优的结果。他还强调了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的赞扬和对政府干预的批评所触动。斯密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市场能够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他对政府的干预持怀疑态度,认为政府过多的干预会破坏市场机制,导致经济的低效率和资源的浪费。
此外,斯密还对贸易和国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提出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概念,认为贸易能够使各国在资源配置上实现互利共赢。他还强调了国家间的合作和互信的重要性,认为和平与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阅读《国富论第二卷》,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他对市场经济的赞扬和对政府干预的批评,提醒我们应该尊重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实现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国富论第二卷读后感作文 篇二
《国富论第二卷》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经济学著作。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和劳动分工的思考所启发。
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强调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他认为,市场能够根据供求关系自动调整价格和数量,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个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市场能够自动调节供需关系,使经济能够运行得更加顺畅。亚当·斯密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此外,亚当·斯密还强调了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他以针对纺织业的案例说明了劳动分工对生产效率的巨大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劳动分工在各个行业中的重要性。劳动分工的推广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阅读《国富论第二卷》,我对市场经济和劳动分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不仅对经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个人的经济生活也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相信市场的力量,同时也要认识到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在市场经济和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繁荣。
国富论第二卷读后感作文 篇三
国富论第二卷读后感作文
物品积累的性质
物品的预先积累是分工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没有相应的食品衣物提前被积累,就养不活医生战士。分工越细,需要预先积累的物品就越多,包括各工种需要的设备原材料等。
可将物品积蓄分为3类: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消费品。
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都是资本,资本指可以获得收益的物品。其他不可获得收益的算消费品。流动资本可大致理解为贸易品与货币;固定资本可大致理解为生产性物品,比如生产用的厂房、设备、土地等。注意,同样是食物,在商贩那里算流动资本,在顾客那里算消费品。消费品又可分为非耐用品和耐用品,前者比如食物,衣物,戏剧等,后者比如住房,珠宝,家具等。
通常,固定资本获利离不开流动资本的参入,好比生产离不开原材料,而且流动资本常常会沉淀为固定资本,好比设备也是贸易采购而来。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最终目的和结果,都是消费品的增加。所以,人民的贫富,表面因素是可供消费品的多寡,内在因素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多寡。
流动资本中的货币
斯密将流动资本分为货币,食物,原材料和制成品。他认为这当中,货币的性质有些类似于固定资本。第一是,铸造货币(当时主要是贵金属货币)及货币磨损都需要费用,好比维持设备运转需要费用一样。第二是,货币的作用是帮助流通,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财富,一国的流通货币总价值常常远小于该国的财富,因为货币可以周转。第三是,维持货币系统的费用若能节省,而又不影响系统运作,那这些费用就实质增加了财富,好比在不影响生
产的情况下,节省设备维持费用可增加利润一样。正是从上面这些推理,斯密认为采用维持费用较低的纸币好过维持费用高昂的贵金属货币。当时的英国,尚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纸币,流动的纸币可近似看做是各家私人银行发行的票据。
一家私人银行,如果承诺随时兑换其票据并按承诺实施,则人们出于其具有的商业信用,会愿意流通其票据。银行通常不会真的储存票据等额的金银货币(通常储备不会超过五分之一,中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3%),因为总有大部分票据处于流通状态。那节省下来的金银货币维持费用便可用来进行其他生产性活动。
如果银行滥发纸钞,会造成两个后果:第一是超过市面流通所需的部分,因在国内市场已无获利机会,持有人会自动兑换成金银流向国外获利,这会造成该银行的金银储备流失,多发的纸钞又回到了银行,还损失了金银的维持费用,得不偿失;第二是,如果市场发现某银行的纸钞超过了其能随时偿付的程度,其价值就会打折扣,或者转而采用其他信用更好的银行纸钞,也是得不偿失。
银行只要保证自己的纸钞,不超过没有银行的情况下,人们随时保留在手头上用于流通的金银货币的总数,就不会影响经济运行,社会节省了金银维持费用,商人可通过合理信贷将这笔本来闲置的金银币用于生产。银行通过采用对各商家进行信用评估等手段,保证其借款(贷的款就是银行发行的票据)质量。某些激进的企业会钻银行的空子,斯密举了“对开汇票”的例子,两家公司通过相互开汇票,去银行贴现获取资金,再开新的汇票还旧账,将这些套取的.纸钞用于投机,这明显不属于发行纸钞的本意,而且投机获利超过资金成本的机会非常之少,风险极大,如果不加以监管,会造成银行的破产。
对于纸钞取代金银货币,斯密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金银货币好比公路,有助于商品流通,但会占用农田和工厂的土地,纸币好比空中的公路,也有助于流通,但不会占用土地,但由于在空中,更不稳定,需要更高明的管理技术。
资本积累的性质
由于商品的价格由工资、利润、地租组成,故一国的年产出必然以这三种形式分配给国民。这里的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指已扣除了投入成本的净所得。很显然,机器要继续运转,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原材料,维修费用和劳力,这部分不算净所得。每年的产出中总有一部分需要继续投入到这种必须的消耗中,这种消耗最终会流入“生产性劳动”中(有点类似成本的概念)。扣除了这部分的工资,利润和地租就可以自由选择,是进行扩大生产进入“生产性劳动”(这里的概念与上一个略有不同,上一个类似成本,这个类似再投资),还是进入纯消耗品的“非生产性劳动”,比如买衣物,看戏。
富国的产出中进入“生产性劳动”的资本比例较高(类似于生产所需投入的成本较高),而穷国的生产更多是靠天吃饭,投入很少。尽管富国的“生产性劳动”资本投入比例高,但因为富国产出的绝对值较大,其净所得的比例虽然小于穷国(好比穷国的地主,靠天吃饭,需要的再投入少,赚的大部分都是净所得),但其绝对值大大超过穷国。
斯密认为,产出中投入“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过多,不利于该国人民维持勤劳的品格,助长了懒散,也不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一是因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可积累性差,比如戏剧在表演的那一刻,价值就消散了,而机器可以再生产,创造更多价值。二是“非生产性劳动”过度依赖大资本家或达官贵人的施舍。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很少有一国的国民集体挥霍无度,个别人的挥霍或错误投资不会造成整体性的财富减少,倒是政府等公职人员的“非生产性劳动”,如果管理不得当,会损失一国财富,比如轻易发动战争,国内发生革命等。同样是“非生产性劳动”,耐久性的消费又优于瞬时的消费,比如房产,珠宝,家具等好过衣物,食物和戏剧。
还有一部分资本间接用于“生产性劳动”,那就是借出收息(很少有人借钱纯粹为了消费)。对这部分资本,只要规定一个合适法定最高利率即可,这个利率要略高于市场正常的借贷利率。定的过低,非但不会阻止人们借钱,还会增加借贷成本,因为增加了违法被查的风险溢价。定的过高,助长了某些激进企业家进行高风险借贷。
资本的各种用途
资本指可获益的物品,资本的投入有四个方向:投入到初级品的生产(类似于农业畜牧业的第一产业);投入到制造加工品生产中(第二产业);投入到货物贸易中;投入到货物零售中。前两种是后两种存在的基础。
零售商除了为批发商提供了利润外,只驱动了自己这个唯一的生产性劳动者。批发商除了为第一第二产业制造商提供利润外,还驱动了运输业和自己这两类生产性劳动者。制造业除了为第一产业提供利润外,还驱动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其获得工资。斯密认为,资本投入农业,驱动的生产性劳动最多,因为需要的劳力多,而且回报多,比如扣除成本的地租可达产出的四分之一以上,制造业很少有这样的回报率。
就资本的流通范围来说,农业和零售业通常是本地化的,流通范围较窄。制造业的工厂和劳工大多也是本地化,但原材料和产品不一定如此。当一国的资本不足以同时投向上述4个方向时,斯密以北美殖民地为例,认为投向农业,对本国的劳动性生产贡献最大,其次是制造业。
就货物贸易来说,同样的资本,由于周转速度的差异,国内贸易驱动的生产性劳动,高过外国消费品贸易,又高过纯粹的海外贸易。比如国内贸易,一年资金可周转四次,海外贸易只能三年周转一次,有一半的周转在海外完成,那相同的资本,驱动的劳动相差二十四倍。
但即使如此,斯密并不主张政策倾向某种贸易,因为海外贸易的存在,表明国内某产物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如果不进行海外贸易,这部分劳动将消逝。即使完全贩运国外货物,贩运本身也是一种劳动。一国出现大量海外贸易,有时也侧面反映该国国内的产出极为丰富。
虽然农业能驱动更多的劳力,回报率也更高,但当时欧洲的事实是,很多人靠制造业或货物贸易发了财,却很少有人靠农业发财。斯密将在第三和第四卷中解答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