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观后感 篇一
《梅兰芳》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具有观赏性和震撼力的作品。它讲述了梅兰芳这位中国京剧艺术大师的一生,展现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坚持和奉献精神。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触动,对梅兰芳的艺术和人生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
首先,这部电影在表演方面非常出色。梅兰芳由演员谢霆锋饰演,谢霆锋通过出色的演技将梅兰芳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他不仅把握住了梅兰芳的外貌特征和声音特点,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捕捉到了梅兰芳的精神内核。在电影中,谢霆锋生动地展示了梅兰芳对京剧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对艺术的追求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通过谢霆锋的精湛演技,观众能够感受到梅兰芳舞台上的魅力和他对艺术的深情。
其次,这部电影在叙事和剧情上也很出色。导演陈凯歌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将梅兰芳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以梅兰芳的童年为起点,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方式,逐步展示了梅兰芳从小学艺到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能够看到梅兰芳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持和勇气,以及他通过不断努力和磨砺来提升自己的决心。同时,电影还以梅兰芳与他的妻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他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和取舍。这些情节的精心安排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梅兰芳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
最后,这部电影还通过精美的艺术设计和场景布置,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京剧世界。从舞台的布景到演员的服装,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京剧的独特魅力。观众能够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和深厚内涵,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梅兰芳对京剧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的来说,《梅兰芳》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精湛的表演、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美的艺术设计,成功地展现了梅兰芳的艺术和人生。观看这部电影,我不仅仅是欣赏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收获了对艺术和生活的思考和启发。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珍惜艺术的力量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梅兰芳》观后感 篇二
《梅兰芳》这部电影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以梅兰芳这位京剧艺术大师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坚持和奉献精神。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梅兰芳的艺术和人生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敬佩。
首先,这部电影在表演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霆锋在片中扮演的梅兰芳形象栩栩如生,他用精湛的演技将梅兰芳的独特魅力完美展现出来。无论是舞台上的表演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谢霆锋都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梅兰芳的特点和气质。他不仅仅模仿了梅兰芳的外貌和声音,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捕捉到了梅兰芳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通过谢霆锋的精彩表演,观众能够感受到梅兰芳舞台上的魅力和他对艺术的热爱。
其次,这部电影在叙事和剧情上也很出色。导演陈凯歌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情感描绘,展现了梅兰芳一生的起伏和坚持。电影以梅兰芳的童年为开端,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方式,逐步揭示了梅兰芳从小学艺到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能够看到梅兰芳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的坚持和勇气,以及他通过不断努力和磨砺来提升自己的决心。同时,电影还展示了梅兰芳与他的妻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他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和取舍。这些情节的安排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梅兰芳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
最后,这部电影在艺术设计和场景布置上也非常出色。通过精美的舞台布景、精心设计的服装和道具,观众能够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和梅兰芳的艺术风采。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京剧的美丽和深厚内涵,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梅兰芳对京剧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的来说,《梅兰芳》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精湛的表演、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美的艺术设计,成功地展现了梅兰芳的艺术和人生。观看这部电影,我不仅仅是欣赏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收获了对艺术和生活的思考和启发。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珍惜艺术的力量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梅兰芳》观后感 篇三
12月4日晚,刚刚很有幸看了《梅兰芳》在沈阳的首映,两个半小时的作品,却丝毫不显得冗长,感觉很欣喜,同时这是今年自己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片子。
《梅兰芳》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均为50分钟左右长度,互相的关联性比较小,展现了梅兰芳先生三个的不同人生侧面。
概括来讲,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梅兰芳(黎明饰)背叛了长辈,取得了艺术上的辉煌;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梅兰芳舍弃了爱情,达到了事业的顶峰;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梅兰芳放弃了演戏,成全了爱国的理想。三个故事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成的《梅兰芳》电影。
又是一个与京剧有关的影片,又是一个描绘“名伶”的旷世传奇,也许本片最大的看点就在陈凯歌如何突破《霸王别姬》,讲述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却又同样经典的故事。
但自己看完整部电影,才发现原来被导演给“算计”了,因为在这部影片里,梅兰芳已经完全不是那个“不封魔不成活”的程蝶依,而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简单到像一张白纸的人物——梅先生骨子里只是个普通人,他只是想演好戏给大伙一个乐和,同时他要活的正直,活的单纯,活的简单——在众多对梅兰芳先生的描述方式中,陈凯歌选择了最保险的一种,你可以说他讲述得不够经典,但是绝对不会说他讲述得不够好。
对生活最简单的追求——我们谁能够否认如此的一种生活态度?这恰恰是生命最高的存在状态也说不定。正因为梅兰芳先生致真致纯,才能够将人间百态演绎得惟妙惟肖,成为“伶人之首”——谁敢站出来反驳如上观点?
但是影片仅仅这样演是完全不够的,因为没有足够的看点。这样一群不比主角逊色的配角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最为出彩的是邱如白(孙红雷饰)一角,这个人物贯穿全戏的始终,也
是整部戏里边最有看点的一个人。他是梅兰芳人生的启蒙老师,是梅兰芳事业的指导者与开创人,这个人物为了对艺术的追求,可以抛弃事业、抛弃命运、抛弃家庭、抛弃情感、抛弃生命,抛弃尊严,到了最后一个章节,他甚至为了对艺术的无止境追求而抛弃了整个的国家与民族——他才是《梅兰芳》里那个“不封魔不成活”的程蝶依!只是他与程蝶依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会唱戏,他只能陶醉地在台下欣赏,然后大声地鼓掌叫好,这也就注定了他人生最后的悲剧。邱如白这个人物其实探讨的是艺术的最终存在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人都来深思。
然后比较重要的角色是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陈红饰)与红颜知己孟小冬(章子怡饰)。这两个人物整体刻画得中规中矩,虽然出彩但是却略显淡薄,这和少年时代福芝芳(阿娇饰)的戏份被删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这是此部《梅兰芳》的最大遗憾所在,它直接削弱了整部影片梅先生的爱情线索!
福芝芳作为童养媳成为了梅兰芳的妻子(影片这点没有说明),她深知自己存在的意义——维护一个公众的梅兰芳,成就他的艺术是高于一切的,她就是为此而存在的人。虽然她知道自己没有办法与梅兰芳心心相应,但是却清楚如何做才是对他最有利的,她穷尽自己的一生维护了梅兰芳的艺术与名誉。
孟小冬在影片中的出现犹如惊鸿一瞥,同样作为京城名角,她与梅兰芳在艺术领悟上心心相印,具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梅兰芳也在孟小冬身上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情。两人人彼此欣赏,彼此相爱,可是却又不能在一起,因为梅兰芳不属于某一个人,他甚至不属于他自己,他只属于艺术,属于大家。
“梅兰芳的孤独成就了他的艺术,谁夺走了他的孤独,谁也就毁掉了梅兰芳。”——这是整部影片里我最为感动的地方。这样的台词只有理解艺术,理解生命,理解理想与理解现实的人才能够写得出来。它讲述了梅兰芳这个人身上真正的矛盾所在,它也讲到了艺术的真正矛盾所在——离艺术越近,离幸福越远。不知道这是艺术的幸运,还是人生的悲哀。
《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不同,主角形象不再浑圆丰满,而是变得简单纯粹,京剧演出甚至也不是重点的表现内容,这虽然避免了对前作的重复,开拓了创新的渠道,但是同时也注定了此部影片不会成为陈导的最经典作品。不过回头想来,1000个观众心中有1000个梅兰芳的形象,也许这样讲述一个如此复杂如此丰富的梅兰芳形象,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方法。毕竟作为《无极》之后陈导的翻身仗,此部作品已经绰绰有余了。
作为今年黄金贺岁档的首部影片,《梅兰芳》的整体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更多的精彩还是留待大家到影院去慢慢体会吧。
《梅兰芳》观后感 篇四
首先表现在影片的选材上,编导者巧妙地选取了最能表现梅兰芳先生人生轨迹、精神境界和艺术成就的几个情节。
从叙事的角度看,影片大致可以归结为四部分:即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燕的新旧戏码之争,所谓斗戏;梅兰芳与红颜知己、梨园同行孟小冬的相识相知,一段没有结果恋情;梅兰芳在邱如白的鼓励、游说下赴美演出,国粹京剧首次走出国门;最后,在上海与日军蓄须抗争,表现了梅兰芳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气节。
从表情的角度看,影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他一生中“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重要片段,分别以亲情、爱欲和爱国之情为情感内核,阶段分明、层层递进,感人至深。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形象饱满、活生生的一代京剧大师兼凡人的梅兰芳。
其次,影片中的亮点与看点足以令观众为之倾倒。
我认为,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本片的亮点,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是《梅兰芳》作为传记性艺术片最为成功的部分。
说它最为成功,首先表现在剧情感人。在梅兰芳与十三燕斗戏一节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悬念层生。十三燕斗戏失败,遭辱受挫、被逼致死,让人同情、深省。少年梅兰芳时刻不忘“大伯”遗训,为伶人地位的提升做着不懈的努力,令人感动。其次是主要演员表演到位、出彩,将各色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中最为出彩的是饰演“十三燕”的老戏骨王学圻、饰演少年梅兰芳的余少群、扮演孟小冬的章子怡。再次是画面美,旧时的戏园子、四合院、音乐、舞台动作、梅派唱腔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我们大饱眼福。
我相信,看过《梅兰芳》的人不会忘记十三燕。这位被誉为“伶界大王”的京剧名角,与梅家有着三代情谊,梅兰芳叫他“爷爷”。在梅兰芳的大伯去世之后,实际上是他担负起了培养梅兰芳的责任。对梅兰芳来说,十三燕既是师父、前辈更是亲人,是一个影响了梅兰芳一生的人物。同时,他又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与看不起伶人的权贵矛盾,与时代矛盾,与梅兰芳矛盾,与他自己矛盾。而饰演十三燕的王学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实力演员,无论是作为“伶界大王”该有的扮相、身段、手势,还是略带黑色幽默让人笑中带泪的演绎,都把这个血肉丰满而复杂的十三燕给演活了。他的那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显示了一个血性爷们的豪迈之气,也成了影响梅兰芳一生的箴言。
由青年演员余少群扮演的少年梅兰芳,形象俊朗、清纯、楚楚动人,将一个初露头角、不负众望、谦虚好学、浑身充满了灵气的“名旦”演活了。
由大牌影星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的出场,让观众眼前为之一亮。这不仅是剧中人物孟小冬以及剧情本身(红颜知己、婚外恋情)的魅力,更是演员本身的魅力。章子怡不愧为国际巨星,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给人以美感。在她身上,外在的形象美与内在的真诚、灵动与大气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由此,人们会更加理解并原谅梅兰芳的婚外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就是明星的效应。
另外,影片还有几位人物对梅兰芳的塑造也举足轻重。譬如孙红雷饰演的邱如白、英达饰演的银行经理六爷、陈红扮演的梅兰芳妻子福芝芳等都很出彩,但相对来说,这些角色的扮演着,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换了别人也可能会演出同样的效果;而上述几位却不然,剧中人物就是为他们设置的,非他们莫属,只有他们才能将人物演绎到极致。《梅兰芳》一剧若没有他们,真不知会是个什么样子。
最后说说黎明饰演的成年梅兰芳。如前所说,黎明饰演的成年梅兰芳有点不尽人意,特别是与上面提到的那几位熠熠生辉的角色相比,显得有些逊色。这或许会成为影片制作中的一个不可挽回的遗憾。
由于有了上面讲的亮点与看点,让观众在审美欲求上有了一定的满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对主要演员黎明的苛求。这样,观众既可以较为全面看待《梅兰芳》的得失,又有可能以宽容、体谅的心态来看待黎明的表演。
正像有的网友所说的,就整体来看,黎明的表演还是极用心的,只是很难达到人们的预期值,毕竟他饰演的是一代大师梅兰芳。所有人都会给他很高的要求,所以黎明面临的压力很大。
在片中,黎明举手投足都在向真实人物靠拢,梅兰芳面对感情时的脆弱,面对敌人时的无所畏惧,还有面对朋友时的坚贞,黎明的表演都是非常用心的,他发挥出了自己的最高实力。但是,人们要求他的不仅是这些,而是要求他将俊朗、儒雅、温润如玉的外在形象与刚柔并举、形神兼备、技压群芳、光彩耀人的灵动气质相结合,塑造出一个更为完美、理想的梅兰芳形象。显然,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度。不少观众对影片的后半部分不够满意,认为黎明的表演过于沉闷、拘谨、拖沓,以至影响了剧情的发展,与前面相比,不够流畅,不够协调等等。我想,这不仅仅是演员一个人的责任,恐怕与整个剧情的设置,导演的艺术理念等等有关。这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对于黎明饰演的梅兰芳,正如有评论者所言:说他好,真不完美;说他不好,真不公平。
黎明虽然没有完全再现梅兰芳的全部魅力,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没有倒塌梅兰芳的基本高度,也尽力诠释了梅兰芳的迷人风采。
《梅兰芳》观后感 篇五
畹华吾侄
……
记着,唱戏的再红
还是让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
还得跟人家说打得好
大伯不想让你再带上那纸枷锁
……
僻静的深院,苍茫的树梢点点光亮,透过深邃的枝头望向飘渺的远方,迷途的路铺开,一切如旧。
沉睡的宫廷,昏睡的蝉群沉沉低吟,弥漫苦痛的枷锁锁紧滴血的残心,恍惚的树摇晃,不尽凄凉。
那纸枷锁,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异常寂静。年少的梅兰芳,或许还不知道什么压迫,但他从此记住一句话:唱戏的,终究就是个唱戏的。
但这是他的命,梅家几代戏子,这重担总会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无虚席,蔡元培、胡适、袁世凯,说得上新的旧的少的老的都来了。十三燕对着梅兰芳说了这么句话: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这场戏,征服了邱如白,这个矛盾的官人。他潇洒地,带着被家人鄙视的目光,说他傍戏子去了。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白发爬上了头。他预感到,自己的一生从此不再一帆风顺,只在曲折中闪烁迷茫。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现时,我崩溃了,欲哭无泪。但随着剧情的推移,渐渐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说梅兰芳的眼神。
之后的梅兰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稳重的、抑或是个台下的男人。他越来越明白了之前他为此不得解的事,越来越放弃了之前他不沦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难全,他知道了唱戏的终究是个唱戏的。
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戏子,对于他的坚贞,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诺言宁死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不惜为此损害自己的身体。也许他知道,这世界上超越肉体的东西很多,也很伟大,所谓的升华,便是让精神超脱,让生命不朽。田中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真正让梅兰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戏,是他的灵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过的凡人,为了儿女情长迷失自我,丧失理智,遗忘自己的使命,当然,七情六欲是人的难耐,但这证明了他的平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为了爱可以放弃事业的人,他也是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如果没有邱如白,也许梅兰芳就不是梅兰芳了,他将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戏子。
所以,邱如白最后说:你(梅兰芳)只是个凡人。
这句话,是真理,是哲学,是王道。
他就是这么一个不平凡的凡人,一个永远不会被弄脏的戏子,一个阳刚的真正的男人。
梅兰芳将让后人知道,真正的一个人,不仅仅存在于表面,更存在于旁人看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处,那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深度。表面的梅兰芳,是一个让四大美女汗颜的妩媚的绝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个阳刚十足成熟稳重道德高尚的真汉子。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这也就是梅兰芳。
《梅兰芳》观后感 篇六
看完电影《梅兰芳》后,最惦记的是十二燕,他的死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硬生生地硌得我心头不舒服,我不得不拿出来好好打磨一番。
十三燕在给梅兰芳的信中说:“记住,唱戏的再红,还是让人瞧不起。”这足一个薄薄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撕开的纸枷锁,但十三燕自从戴上这个心灵的枷锁,终身部没有取下来。戴这种纸枷锁的不仅仅是十三燕,它是新中国建立之前世世代代艺人躲不开的命运。纸枷锁是座儿,是皇权,是封建制度,是唱戏人的天和地,是唱戏人要苦苦侍奉一辈子的主儿。
于是当卜三燕与梅兰芳打擂台时,他被断送的未来几乎口J‘以清晰地预见。十三燕失败了,听他唱戏的人群站起黑压压的一片,疯狂地向他砸东西以表示不满。唱到最后,人都走了,椅子乩七八糟地摆放着,戏台上一片狼藉。十三燕有傲骨,即使没有座儿也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句。只可惜,这傲骨不是抵挡孤独的盾牌,十三燕的生命在这场打击下,轻轻地被折断了,他悄无声息地死在一把椅子上、
我不禁想起了摄影师黛安·阿勃丝自杀时那被鲜血染成粉色的浴池水,想起凡·高死前睡的那个刚冷狭小的床.周国平说:“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这些可悲的天才们,因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于是我曾认为:无法承受这份生命的虚无之轻的,都是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天才仿佛这是一个真理,尢懈可击,直到我见到了十三燕之死.
十三燕的死不是因为他是不被人理解的天才.而是同步自封的失败。但是他的死与那些天才们的死有共同点:因为那份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他的傲气原如夏日的万物生机勃勃,因为害怕改戏被人骂,他固步自封在与革新的梅兰芳打擂失败后,他的傲气蓦地荒凉成冬日里的皑皑白雪,失败的寒风如此凛冽,他难以抵挡。
我想十三燕这辈子最大的悲哀就是被别人的日光、被那个纸枷锁牢牢地禁锢住了、他不敢奢望突破这纸枷锁里的一丁点儿空间,卑微地想在这可怜的空间里苟延残喘,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活得战战兢兢,即使足一些天才们也不例外、我愿意相信凡·高之死是因为庸俗的世间灰尘玷污了他的神性,卡夫卡冷冷地看着世俗,却也当了一辈子的职员。我们的生命起始于寒冷刺骨、一无所有的荒野,艺术,宗教,运动……倾尽一生不过是为了找寻让自己的生命稍微温暖些的柴火,每个人自给自足,与他人无关。生命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别人的剥夺没有理由;而最可悲的残酷是,自己因他人的冷眼而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于是我们应该知道,失败、孤独的对立面不是死亡。死亡仅仅是生的折射面,慎重对待死亡,才能使生有分量.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十三燕之死,不应在我们现代人身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