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有感 篇一
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深刻感受到消防事业的伟大和消防员的无私奉献。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展品,让我对消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博物馆的第一展厅展示了消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火把和灭火器到现代化的消防设备,我看到了人类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在展厅里,我特别被一件古代的灭火器吸引住了。这个灭火器是由一个大铜壶和一个长长的喷嘴组成的,使用时需要人工抽动铜壶,将水喷向火源。想象一下,在火场上需要消防员们不断地用力抽动铜壶,我不禁感到他们的辛苦和勇敢。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展品是一间模拟火场。这是一个模拟的火灾现场,里面有燃烧的木柱、烟雾和火焰。在教育员的带领下,我穿上了防火服和呼吸器,进入了火场。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真实的火场环境,燃烧的木柱让我感到火势的炽热和恐怖。消防员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灭火救援,他们的付出和勇气让我敬佩不已。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一些消防员的装备和日常生活用品。我看到了他们的防火服、头盔、灭火器等工具,还有他们的床铺、餐具等生活用品。这些平凡的物品背后,是消防员们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时刻准备着,随时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斗。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消防知识。教育员向我们介绍了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逃生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我认识到了消防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在火灾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让我深刻认识到消防事业的伟大和消防员的无私奉献。我深深敬佩这些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日夜奋斗的英雄们。消防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样,通过参观,我对消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自己的安全意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消防工作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有感 篇二
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我深切感受到了消防事业的伟大和消防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现代消防设备,让我对消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博物馆的展览分布在不同的展厅,每个展厅都呈现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在第一展厅,我了解到消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火把和灭火器到现代化的消防车和灭火系统,我看到了人类在灭火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件古代的灭火器,它是由一个大铜壶和一个长长的喷嘴组成的,使用时需要人工抽动铜壶,将水喷向火源。想象一下,在火场上需要消防员们不断地用力抽动铜壶,我不禁感到他们的辛苦和勇敢。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消防知识。教育员向我们介绍了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逃生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我认识到了消防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在火灾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博物馆还展示了一些消防员的装备和日常生活用品。我看到了他们的防火服、头盔、灭火器等工具,还有他们的床铺、餐具等生活用品。这些平凡的物品背后,是消防员们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时刻准备着,随时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斗。
博物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模拟火场。这是一个真实的火灾现场,里面有燃烧的木柱、烟雾和火焰。在教育员的带领下,我穿上了防火服和呼吸器,进入了火场。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真实的火场环境,燃烧的木柱让我感到火势的炽热和恐怖。消防员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灭火救援,他们的付出和勇气让我敬佩不已。
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让我深刻认识到消防事业的伟大和消防员的无私奉献。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消防工作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学习相关的消防知识,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
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有感 篇三
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有感范文
消防博物馆观后感篇四
上海消防博物馆一楼通过早期的个人消防装备、消防车和自动化消防装置等展示上海消防历史进程;二楼科技体验馆内“神秘的火”展项,利用宣传图文版及互动虚拟火灾演示室,介绍“什么是火”,揭示燃烧的本质,介绍燃烧三要素等知识和灭火常识。
看到那些早期的简单的消防设施—淡薄的棉外套,简易的木桶,第一反应是那时的消防员实在是太危险了。由此联想到现在的消防员即使有了比较好的装备,但还是在和火神死神搏斗。引发火灾的人不仅把自己的生命财产至于险地,同时也在威胁着消防员的生命安全。
参观的最后,讲解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燃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90秒内如果不能自行成功灭火,此时就必须逃生。
根据讲解员的介绍,上海胶州路1115火灾以后,来参观的人数增加了很多。这说明大家的消防意识明显提高了,大家从思想的高度开始考虑这一问题了。希望所有的参观者都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消除火灾隐患,学习防灾避险知识。
我是喜欢住高层楼房的,现在住高层安全吗?面对日益长高的城市,云梯车能否赶上超高层建筑物的高度呢?高层的消防楼梯在火灾时还是不是安全地带?平时消防楼梯一直被开着,在火灾时还能否挡住浓烟和明火?我现在生活的小区里消火栓、灭火器齐全吗?有定期更换吗?我的邻居们有消防意识吗?爷爷奶奶辈的老年人们有基本的消防知识吗?万一发生火灾他们会用灭火器吗?会自救吗?
带着这些问题回到家,我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发现虽然我们的经济这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消防并没有紧跟经济的脚步共同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消防法规不健全,尤其缺少运用经济手段防范火灾风险、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危害公共消防安全行为的规定。第二公共消防设施和专业消防力量建设明显滞后。第三农村地区防控火灾能力尤为薄弱农民常常因火致贫。第四火灾隐患数量多。
我认为消防最重要的是能够防患于未然,每个人都要有安全意识和重视安全的态度。虽然胶州路大火唤醒了部分上海市民的消防意识,但在全国范围来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今年春节2月2日零时至8日12时,全国共发生火灾1.18万余起。我们应该让胶州路大火的警钟长鸣,政府部门应该发动像非典期间那样的强效宣传攻势,把安全意识和安全态度深刻地印在每个社会公民的脑海里,让胶州路火灾的惨剧绝不再重演。
消防博物馆观后感篇五
为了提高研究生们防火防灾意识,普及消防知识,加强自救能力,中国水科院研究生部殷芳老师以及吕映老师于20**年3月9日上午组织全体研究生及研究生公寓管理员到中国消防博物馆参观学习。
走进消防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每人发放了带有中国消防博物馆馆徽的门
完成地铁火灾的体验之后,我们此次的消防安全学习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参观大家都受益匪浅。在消防博物馆中,大家不仅感受到的是博物馆中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内涵,而且从其展陈的历史文物和视频音像中充分体会到“以水克火”、“水在火上”的自然辨证关系和“防患于未然”这一古老朴素的防灾思想,同时明白了《易经》论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的道理,这也是消防工作方针“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思想起源。通过参与体验模拟的火场和地震等灾难现场,培养了积极、镇定的灾害应对情绪,提高了基本的逃生自救能力。我们从展出的最近几年国家发生的大灾大难的图片中体会到一种心灵震撼,消防铁军奋勇争先让我们欣慰和骄傲,我国的消防能力在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这次参观之后我们每个人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认识到火灾的严重性,防患于未然,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为我们以后安全的集体生活打下了基础。
消防博物馆观后感篇六
4月14日,我们科技小记者们又聚集在一起,举行了第二次活动——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
一进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屏幕上不断闪现着“舍己救人,赴汤蹈火……”的字眼。顺着楼梯而上,发现楼梯旁陈列着从古至今的消防梯,最早的消防梯还有100多年的历史呢!
“城市蹈火者”五个引人注目的大字是三楼展厅的主题。我们跟随讲解员来到一面墙旁,啊,奇迹发生了,墙由白变红了。原来这是一面感应墙,只要人一靠近墙,,它就会变红。这提示着人于火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继续往前参观,我看见几个奇怪的蓝色瓶子,这是什么呢?原来是二三十年代上海自己生产的国产灭火弹。只要往火里一扔,火就能熄灭,但由于灭火弹破碎后产生的气体会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为了环保,这种灭火器现在已经不生产了,取而代之的是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
这时,一声尖锐刺耳声传来,原来有同学拉响了当年火警报警器。我也尝试摇了一下,很费力,但声音却响的震耳欲聋。拎起旁边的报警电话,话筒里传出了当年市民报火警的电话录音:“哎呦,我家在静安寺啊,着火了,快点快点……”非常有趣。
从讲解员口中,我了解到消防员职责不仅仅是救火,在他们的肩上还承担着抗洪救灾,反恐排爆的重任。脚底下一排排触目惊心的炸弹,揭示了从1949至2002的53年里,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排除爆炸危险物,共执行了49次废旧弹药销毁任务,出动2153人,销毁弹药达1870多吨。无论在哪儿,只要有火情,他们冲在第一线,只要有灾情,他们抢在第一线。正是消防员叔叔奋不顾身、舍己救人、赴汤蹈火的精神才维护了我们现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
我们科技小记者不但要把今天所看到的,所学到的消防知识传播给家人和同学,更要把消防员叔叔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