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读后感【通用4篇】

时间:2016-07-02 08:33: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篇一

《当尼采哭泣》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哲学家尼采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带领读者思考人性、命运和意义等重要议题。

在这本书中,尼采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矛盾和孤独的人。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洞见,但同时也带有消极和悲观的一面。尼采感到自己的思想无法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这使得他倍感孤独和绝望。他对人类的看法和对社会的评判都充满了怀疑和批判,他的悲观主义也反映在他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生活意义的追问上。

通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尼采的孤独和痛苦。他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但他的思想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他的悲观主义和对人性的怀疑使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这让我思考到,人类的思想和价值观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总能得到认可和理解。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的信念和追求。正如尼采一样,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思想,不被他人的评判左右。

此外,尼采对命运和意义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尼采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命运是由偶然和无意识决定的。他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生活意义的追问让我思考到,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我们的命运真的是无可改变的吗?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并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相信,人生的意义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追求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的来说,《当尼采哭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哲学家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人性、命运和意义的思考。尼采的孤独和痛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因他人的不理解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他对命运和意义的思考也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我们对命运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篇二

《当尼采哭泣》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它以哲学家尼采为主角,通过他的故事探讨了人性、命运、意义等重要议题。这本书让我深思人类的存在和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掌控力。

在这本书中,尼采被描绘成一个思想深邃但孤独的人。他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但却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理解。他的悲观主义和对人性的怀疑使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尼采对人类的看法充满了怀疑和批判,他认为人性是自私和无趣的。他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因此他的观点经常受到质疑和批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思考人性的本质和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掌控力。尼采的思想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复杂而矛盾的,我们既有自私和邪恶的一面,也有善良和正义的一面。我们的命运也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决定的,我们不能将一切归咎于命运或外界的因素。尼采的悲观主义和对命运的不满让我反思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命运的看法。我意识到,我们不能被困境和挫折所击倒,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外,尼采对意义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存在是偶然和无意识的结果。尼采的观点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我们对意义的追求。我相信,人生的意义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可以通过追求真理和价值来找到生活的意义。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的来说,《当尼采哭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哲学家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人性、命运和意义的思考。尼采的思想让我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可塑性。他的悲观主义和对意义的追问也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我们对意义的追求。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篇三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 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幻想中。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但是心里有不痛快和绝望,为自己的怯懦绝望和难过。但是当我变换角度,站在马蒂尔德的位置上考虑时,我又能怎么办呢?马蒂尔德也别无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恋着他的病人,还用治疗当借口将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什么都不再对我说而是对另一个女人说。虽然他没有做出实际的背叛自己的行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孩子我要杜绝这种危险,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离开这些危险的诱惑。看,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认为他们有共同点,就是爱。就在刚才写下上面的总结时,我突然觉得,布雷尔顺从马蒂尔德的要求也许不只是怯懦或责任,也许还有连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他的潜意识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伤害马蒂尔德。

  路·莎乐美,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离经叛道的美丽、知性的21岁女孩,找到了布雷尔。要求他治疗她的朋友,一个绝望、固执、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哲学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绝的要求布雷尔治疗她的这位朋友,布雷尔也无法抗拒她的美丽接受了。

  尼采,一个天才,一个不存在在当下的天才。他固执、偏激、无礼、暴躁、无视权威、不接受怜悯、害怕背叛、拒绝亲近、对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布雷尔为了治疗他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头痛和绝望),有尽一切办法,引诱、布局让尼采接受治疗。但都因尼采敏锐得洞察力而失败,最后布雷尔想出一个交易,让尼采治疗自己的绝望,自己变成病人,而尼采是医生。尼采被这项前所未有的想法给吸引了。开始了一段神奇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全书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进劳森医疗中心后,开始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现在的我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段描述能给我带来什么,因为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学、心理治疗。里面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还无法把握。但是确实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本书的结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布雷尔真的会放弃一切重新来过,选择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让自己在活一次,但是当我这么因为的时候,我也很不安,这样放弃一切,家庭、事业、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责任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是对的吗?没有想到的事,布雷尔竟以一次催眠来让自己实现了所有,并治愈了自己。当我知道他放弃所有远走他乡只是一次催眠时,我简直惊讶不已。很佩服欧文亚龙的构思,一个心理治疗大师还是一个出色得作家。

  有时间还是要细细品味一下劳森医疗中心的那段谈话。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篇四

  终于,读完这本书,其实读的过程中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也并不觉得晦涩,反而有一种清新甚至清醒的感觉。其中人物角色蕴含的自由气息与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考对我而言都有着醍醐灌顶的意义。

  我也像两位男主人公一样,沉醉于路·莎尔美的自由、自信与大胆

。也感受到尼采在追寻极致的自我与渴望不曾有的关怀之间的撕裂挣扎,感受到他追寻孤独却又被孤独所折磨的相互抗衡而难以融合的压抑感,他警惕,警惕于别人的善意(在他眼里是某种权力的施加),他怀疑,怀疑别人可能的背叛。他拒绝甚至抗拒与所有人的过多交流,却又渴望一种双方结合起来去到达某种更高层次的友谊。他是一个矛盾体,复杂体。愤慨于现世没有人理解他的哲学思想,寄希望于后世人们对他思想的追捧。还有布雷尔,从头至尾,都是那样的沉稳与冷静。即使在尼采的引导下,也没有直接去放弃自己现有的所有生活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去追寻自己的自由,而是请弗洛伊德为他做了催眠术。

  且不说催眠术的科学性,但他给布雷尔带来的感受上的力量却是真实又深刻的。在描述那个梦境时,我真的以为布雷尔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还满心期待着他接下来的生活,却不料只是一个梦境。不过也最终在这个梦境中,布雷尔才看清了什么才是幻景,什么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与他进行催眠之前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

  在看着布雷尔,我有着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有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或者某一阶段都会突然间去思考,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去回归到自我的本身,思考自我存在这件事情,我到底是谁?我于这个世界而言是什么?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是出于我自己的选择吗还是出于家庭影响甚至社会文化的引导下生成的?我所拥有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所拥有的一切有什么意义?有那么一刻,或许会陷入一种虚无主义,好像其实什么都不重要。

  活着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这种虚无主义是平淡的虚无主义,是对日复一日无聊生活的一种无奈发问与思考。不同于布雷尔。他的.思考是带有痛苦的思考,是心理某种强烈的欲望与现实世界无法实现之间的拉扯所带来的痛苦的思考。他思考自己曾经的选择,思考自己已经选择的工作,还有被妻子被迫做出的选择。他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他是活在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一个人。在别人眼里,他是享有盛誉的医生,他拥有美丽富有的妻子,在别人看来他什么都拥有了,他是完美的,可是在自己眼里,他是文化与美德束缚下的不自由者,他说:“我不知道要为何要生存!我不知道如何生存!”

  梦境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段是:当布雷尔已经与所有人告别,坐在前往火车站的马车上时,他看着窗外的景色,思考着,也正如尼采所说的,在无限的时间长河里与固定的空间安排下,我们没有任何影响,世界并不会随着我们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即使是这样一位当地享有盛名的医生。我们的存在或许没有什么意义。

  读完这本书后,我赞叹于这本小说的内容情节设计之巧妙。人物角色取样于现实世界有着深刻思想和巨大影响力的人物,角色的性格也是他们真实的性格,其中的故事内容也源自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好像是在讲述这些人物之间的故事,却又利用虚构想象的空间为人物角色增添了诸多心理困境与诘难(而这些问题却又直接间接存在于普通人们的生活中,让每一个人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为故事内容设计了曲折的发展、细致的描述,在这其中还加入了了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使不同心理治疗方法之间产生碰撞、融合,让人在流畅的阅读之中还能学习到一些专业的心理治疗知识。而且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全书以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牵引甚至是重心(“存在”一课题或许就是布雷尔与尼采面临的最大课题),这在尼采与布雷尔谈话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布雷尔对尼采的反驳我也一度看嗨,虽然并不明了尼采说了什么,但是他说的话却非常耐人寻味,似乎打开了我思考“自我存在”这一课题的大门。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会重复回想“自我存在”这四个字,虽然一直在接受“要成为自己、做自己”的观念,从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以及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自我选择到一些心灵鸡汤甚至父母的经验或者是占卜师的谆言寄语都不断地在告诉我“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尽管我已经将这种观点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中,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遇到困惑,“自我”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成为“自我的存在”呢?我只知道,我现在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存在,或者说,我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自我。这也让我不断的在叩问: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清醒的活着呢?

  这种清醒或许就像布雷尔在催眠后所拥有的那种感觉。

  尼采用一张白布把自己包裹起来,他在里面的身体是扭曲的、痛苦的,但他宁愿要这种痛苦,于是把自己越裹越紧。他无法挣扎着扯断白布,他需要有人帮助,将白布撕开,请他展开身体,走出来。

  尼采对布雷尔说到:你对直言不讳的对话感到好奇,我相信这样对话的真正名字是地狱。把自己泄露给他人是背叛的序曲,而背叛令人恶心,不是吗?他宁愿要要抗拒他人的痛苦,也不要被背叛的痛苦。

  当尼采哭泣,如果那泪水有声音,喊出的是释放与解放。是多年来被压抑的孤独感的释放,是多年来困顿于怀疑他人的桎梏中的解放。正如他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那样:解放的标志是什么?——不再耻于面对自己!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通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