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游褒禅山记》有感(实用6篇)

时间:2012-06-07 05:49: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篇一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游历褒禅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有了新的思考。

文章开头,苏轼写道:“山光物色之间,腾腾兀兀十余里。”这句描写使我感受到褒禅山的壮美和宏伟,仿佛自己身临其境。随后,苏轼提到自己登山的经历,他用“纷纷扬扬”形容踩在雪地上的足迹,使我感受到了登山的艰辛和困难。而登上山顶后,苏轼却感叹道:“登上山顶,只见云海一望无际。”这里,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心灵的震撼。

而更令我感动的是苏轼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对于人生意义的一种思考,他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情感,而情感的真正意义在于接受生死的存在。这种对生死的接受和抱负,使我感受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阅读《游褒禅山记》,我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人生不仅仅是追求功名利禄,更是要体验和感受生命的真谛。正如苏轼所言:“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和热爱,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名利。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用真情去感受人生的真谛。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篇二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褒禅山的游历和感受的描述,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文章中,苏轼用丰富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描述了登山的过程和山的壮美。他提到了“腾腾兀兀十余里”的山光物色,让我仿佛置身于褒禅山的壮丽景色之中。而当苏轼登上山顶后,他所看到的“云海一望无际”,更是让人心生敬畏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苏轼展示了自然的美丽和壮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除了对自然的描写,苏轼还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考。他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思。情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它超越了生死的界限,让人们在追求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苏轼的这种思考,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情感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阅读《游褒禅山记》,我对自然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自然是如此美丽和神秘,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穷魅力。而人生的意义则不仅仅是功名利禄,更在于感受和体验情感的真谛。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的美丽,用真情去感受人生的真谛。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篇三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或许那位先辈是胆小了一些,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就灭了。结果一起游玩的人都出来了。而出来的人又有人责备这位先辈。连作者王安石也感觉后悔听了这位先辈的话。但这一切都应让这位先辈来承担吗?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篇四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尽志可以无悔”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

  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尽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奋斗”吗?是的,成功源于奋斗。但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奋斗者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不会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尽了一些方法,努力奋斗过,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我们后代也同样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视他为一个无能的失败者。他竭力争取的过程不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吗?

  人生正如一条曲线,转折多变,人们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条直线那样一帆风顺,然而,却时常事与愿违,曲线的人生需要经受许多磨练。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在这样的人生中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篇五

  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郑板桥曾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于断岩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正是青松的高贵的品质。

  立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达尔文22年写成《物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爱国志士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诗自励:"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便写成《聊斋志异》留名青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追溯以住历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之地""壮志难酬"之人也并不是没有"长使英雄泪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数。然而"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

  人生治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险也罢难也罢。有志之人定将"上下而求索"而至险远之地便可无悔矣。谭嗣同一代烈士从小便立志救亡图存救民于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被捕于狱题一诗于狱壁说:"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甘愿为变法牺牲希望以自己的鲜血报答皇上警醒世人。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篇六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身边有很多例子都是如此,但这个规律真的就一成不变?近墨者就真的只能变黑吗?我认为,近墨者有时会更赤。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想必大家都读过,有同学认为从王安石游历山洞不得,可以看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其实如果抓住进洞、出洞这也许可证实此观点,但从全文看,其实不然。

  我认为此篇折射出另一道理,近墨者更赤。王安石去游览华山洞,不料有人半路就坚持不住,要返回,王安石一行随之而出,出去之后,大家很是扫兴,有人责怪之,王安石更后悔之。于是,王安石就有了很深的感慨,得到“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深思而慎取”这样的心得。难道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吗?王安石为何出洞?因为同伴害怕找借口要出,既然一起来了,就相互帮助。于是,出洞。但是出洞之后,非常懊悔所以才会有之后的感慨。经过这次游历,一番思考,王安石如饮醍醐,才会有这般深邃的思想。如果没有这意志不坚定的同伴,王安石会有如此彻悟吗?

  近墨者更赤,我想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就像王安石,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有一番事业,失败之后定会汲取教训,使自己更优秀。然而对于常人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首先要烂熟于心的。所以做人首先要择善从之,见贤思齐焉,练就一番真本事,才会近墨者更赤。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