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怪人》读后感 篇一
《科学怪人》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读完这本书,我被故事中所探讨的人性、科学与道德的关系深深触动。
故事以一个疯狂的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为中心展开。他利用科学的方法创造了一只怪物,却因为其丑陋和异于常人的外貌而深感恐惧和憎恶。这个怪物虽然外表丑陋却有着温柔善良的内心,他渴望被人接纳和爱,但却遭到了无尽的孤独和拒绝。弗兰肯斯坦对自己的创造感到后悔,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他最终意识到,人类不能扮演上帝的角色,过度的科学探索和人类的自大是会带来灾难的。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它对科学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和改变,但也可能导致灾难和毁灭。我们应该意识到科学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对人类社会和道德的影响。其次,书中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我们不能仅仅以貌取人,外表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怪物虽然丑陋,但他有着纯真善良的内心,而弗兰肯斯坦则是个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却因为自私自利的行为失去了自己的良知。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对人性、科学和道德的深思。我们不能只追求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了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科学应该为人类的福祉服务,而不是成为一种灾难。同时,我们也不能仅仅以外貌来判断一个人,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人们内心的善良和真实。
《科学怪人》读后感 篇二
《科学怪人》是一本让我深深沉思的小说。这本书通过一个怪物的形象,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意义、孤独与拒绝、道德与责任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怪物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世人拒之门外,他不仅因为外貌丑陋而遭到排斥,更因为他的存在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噩梦。怪物渴望被人接受和爱,但他却只能承受着无尽的孤独和拒绝。他的存在让我思考人类的道德和责任。弗兰肯斯坦作为他的创造者,他有责任去照顾和保护他的创造物,而不是抛弃他。然而,弗兰肯斯坦却对自己的创造感到恐惧和憎恶,他逃避了自己的责任,最终导致了怪物的悲剧。
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人类的存在意义。怪物曾向弗兰肯斯坦提问:“我为什么存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的思考。我们是否只是生而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然后死去,就像怪物一样没有任何意义呢?或者我们应该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积极的改变和影响呢?
这本书让我对人性、道德和存在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们不能只看到外貌,而忽视了人们内心的善良和真实。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同时也要对他人的孤独和拒绝有更多的理解和关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积极的改变和影响。这是我从《科学怪人》中得到的宝贵启示。
《科学怪人》读后感 篇三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818年的小说《科学怪人》曾多次被搬上戏剧舞台及电影银幕。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公司就曾于1910年制作了《科学怪人》的首部默片,但直到1931年詹姆斯惠尔执导的首部有声《科学怪人》问世,观众及电影公司才真正承认了恐怖影片作为经典类型片的地位。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电影的教授里克朱厄尔说:“它是偶像级电影之一,影响力巨大。它真正确保了恐怖片成为好莱坞较有影响力的影片类型之一。”
《科学怪人》获得成功,富有创意的化妆师杰克皮尔斯功不可没。据报道,给卡洛夫在电影中饰演的怪物化妆常常要花上4个小时的时间,皮尔斯和他的助手们为塑造出高大骇人的怪物形象费尽心思。他们在卡洛夫头部垫上棉布卷,使他看上去更高且头部呈方形。同时,皮尔斯在卡洛夫的脖子两侧安上电极,还在他脸上涂上了厚重的粉,使其看上去冷漠麻木。
影片完成后,曾有人担心电影会吓跑观众,因此在1931年12月6日首映当天,有关方面特地安排一名演员在电影放映前提醒观众电影的可怕程度。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虽然观众们时常大声尖叫,但他们对影片十分着迷。
《科学怪人》当年为环球电影制片公司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收入,如今这部电影的主创人员早已去世,但那个人造怪物依然活跃在荧屏上。从恐怖片到喜剧,改编自《科学怪人》的英美影片迄今已达数十部之多。
《科学怪人》读后感 篇四
《科学怪人》这本书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这是一本不可思议的书。饱含了复仇、欲望等多种感情,细致地描述了人与人造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怪人》的作者是英国的玛丽·雪莱,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她塑造了“科学怪人”这么一个形象,为以后的科幻小说提供了许多大胆的构想。
在《科学怪人》中,主要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文中的“我”为科学疯狂,创造了一个面目丑恶的人造人。然而“我”和人们却都因为他很丑,厌恶、抛弃了他,于是这个怪人本来善良的心因此充满了仇恨,开始对人类进行报复。故事的结局十分悲惨,他把“我”的亲人都杀了,最终把“我”也害死了,他自己也自杀了。这令我思考:我们既然创造了人造人,并且给予了他们人类的各种感情,那我们为
什么不能与他们和谐的相处呢?我觉得其实书中的怪人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人类对他的厌恶,抛弃使他去做了坏事。而“我”和人们以貌取人,怎么能因为他长的丑就抛弃他呢?虽然他是个人造人,但他是有感情有生命的。如果换做是一个人,难道人类永远比人造人好?
生活中,许多科幻电影都讲述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排斥从而引发战争的悲剧,我希望我们的未来不是那样。
阿西莫夫说的机器人三定律,从每种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从情感上来说不是很对,但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很正确,我希望未来会有更明确的解答。
《科学怪人》读后感 篇五
图书馆偶尔翻到的小册子,被简介吸引了,觉得跟一部日漫《钢之炼金术师》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很像:人造人到底应不应该被造出来?
其实这个问题在现实中也有迹可循,美国科学家已经有能力造出与人难辨真伪的克隆人,但是这份议案在国会多年来没有被通过。就是考虑到造出这样有自主思维能力的“人”之后到底应不应该赋予之人权或平等?
在《弗兰肯斯坦》里,显然,作者预设了一个糟糕的情况。没有人付出过哪怕丝毫的同情、怜悯,甚至是创造者自己也对这个怪物“恨之入骨”。虽然“它”努力学习了人类的文明甚至可以说是感性聪慧,却依然在人类的敌视下内心扭曲,报复于社会。在“它”最接近最有希望被人类接受的一次机会中被盲人贵族的儿子所伤害。
书中提到的国家,挪威、英国等都是当时文明水平高,民智开明的国家。但是这样幸福的国度里还是催生出了这一幕悲剧,是否是作者玛丽·雪莱想借此表明人造人是不可产生的。不得不说,前人的预见之高明,即使到今天,我们还在讨论。
在中国广受欢迎的一部好莱坞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但是因为“他”遇到了一家通达人家,所以虽然最后还是离群索居,但是毕竟没有做出伤害人类的事情,这又为“人造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但是需要谨记的,永远会有一部分人(哪怕为数很少)习惯把新的发明用于军事用途,这样,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就需要重新评估了。
《科学怪人》读后感 篇六
“是谁创造了我?又是谁杀死了我?”读完《弗兰肯斯坦》,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句话。
小说《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作者是玛丽·雪莱,她在本书中表达了人有双重性格——善与恶的这个观点。作者借一位被复活的“人”的视角,深刻阐明了人心中的善是怎样逐渐被恶代替的。故事讲述了一名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经过不断研究,将尸体拼接起来,用电流赋予它生命,却在最后发现创造了一个外表丑陋恐怖的怪物。由于恐惧,弗兰肯斯坦将它抛弃。被创造出来的怪物只能自己开始探索世界。起初它以善待人,在知道自己丑陋的情况下还默默地帮助它喜欢的一户人家。但它最终还是被发现了。恐惧、厌恶、唾弃、鄙夷种种情绪使它开始仇视这个世界,愤怒之下它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和新娘。之后当弗兰肯斯坦死去时,怪物也宣布它的复仇结束了,接着消失在冰原之中。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创造和杀死怪物的都是人。但更确切地说,创造了它的是人的欲望,杀死它的是人的冷漠。这个故事里,怪物是自我矛盾的,善与恶在体内交织争斗着。人是自我矛盾的,想创造出新的生物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真的实现又感到厌恶。这更让我们反思,在现实中,我们是否能不再以冷漠和无情残忍地对待他人,能否更加宽容?这份宽容,不仅是对别人,更是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