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岛读后感 篇一
《古拉格群岛》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震撼心灵的书籍。这本书由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所著,揭示了苏联古拉格集中营的真实面貌。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人性的黑暗与希望产生了深思。
《古拉格群岛》以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自己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的经历为基础,通过描述囚犯们在集中营中的生活、苦难和抗争,展示了人性的极端。在这片黑暗的土地上,人们被剥夺了一切尊严和自由,生活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他们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食物匮乏,遭受酷刑和折磨。然而,即使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人们依然保持了一些希望和尊严。
书中描绘的囚犯们对抗集中营的方式令我深为敬佩。他们不仅通过思想和智慧来抵抗,还通过团结和互助来渡过难关。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了极大的坚韧和勇气,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抗争不公和苦难。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可能改变现实,改变自己的命运。
另一方面,书中也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在集中营中,人们变得冷酷无情,为了生存而互相残害。这种残忍和无情的行为令人震惊,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本质。在集中营中,人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本的道德和良知。这种境地让我深深地反思人性的脆弱性和可塑性。
《古拉格群岛》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无论是黑暗还是希望,我们都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和展现。这本书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由和尊严,同时也要警惕人性的脆弱性。读完《古拉格群岛》,我对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加珍视的态度。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 篇二
《古拉格群岛》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思考内容让我对人类历史和人性产生了新的思考。
在《古拉格群岛》中,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以他自己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的经历为基础,揭示了集中营的残酷现实。他用生动的笔触和真实的细节描述了囚犯们在集中营中的生活,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和折磨。这些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极限境地下的绝望和无助,也让我对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然而,除了对人性黑暗的揭示,书中也展现了人性的希望和坚韧。在集中营中,囚犯们通过团结和互助来抵抗苦难。他们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保持了一些尊严和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改变现实。这种令人敬佩的精神让我对人性的力量和坚韧有了新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在古拉格集中营中,囚犯们被剥夺了一切自由和尊严,成为权力的奴隶。通过对这种权力压迫的描写,我对自由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书中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滥用,让我对权力的本质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和警惕。
《古拉格群岛》是一本令人震撼的作品。它让我对人类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这本书中,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的脆弱性和可塑性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古拉格群岛》这本书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 篇三
古拉格群岛读后感范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拉格群岛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次听说索尔仁尼琴这个名字是在电影《云图》中,审判者对着周迅饰演的星美审讯时说“索尔仁尼琴及其所有著作已被国家统一部所禁止”,一本书居然会在科幻的“未来世界”被“禁”,这不禁让我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但当我在图书馆见到这本书时,我真的被它的容量所吓到了,恐怕四个
一的书目中,它在厚度上绝对是首屈一指——整整20xx多页,分上中下三册,放在寝室里足足占了半个书架,这部巨著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前苏联的劳改营制度 ,作者是劳改营制度的亲历者,也调查走访了大量的人物,他在书的开头写道“此书中既无臆造的人物,又无虚构的事件。人与地,都称其真姓实名。如果用的是姓名缩写,则系出于私人性质的考虑。如果什么名称也没有用,那只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没有把姓名保留下来——而所写的事实都是千真万确的。”20xx多页的书中,列举了很多事件,大量来自于零星的,无从考证的口述和传闻,不仅如此,他还引用了很多官方的数据和说法(例如《从监狱到教育机构》并与马克思的思想(例如《哥达纲领批判》)相对比,反映了劳改营制度对马克思原理的歪曲和不切实际的政策在执行中所导致的各种问题,让人不寒而栗,却又不得不信服。书中的内容涉及了劳改营的方方面面:有关劳改营制度的起源和审讯的办法,沙皇俄国的劳改营制度和农奴制与苏联时期的对比,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与冤狱的产生和被滥用的刑法,还有斯大林死后的制度出现的松动。索尔仁尼琴是个异议分子,说这本书是孤笔,因为很少有这样记录劳改营的书,且书中的内容大多是没有史料记载的孤证。但这样的书难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古拉格群岛》不是小说,但也不是传记,可以说是介于小说和传记之间,他对劳改制度并不是控诉和咒骂,若只是这样,恐怕诺贝尔文学奖也轮不到他,这本书中犀利的'讽刺和对制度透彻的剖析才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前苏联从建国到作者出书的 973年有过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擢发难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难道这样的历史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么?美国不是也曾经有“麦卡锡主义”吗?统治者出于各种各样的需要搞出这样或那样运动,或许为了巩固统治,或许为了铲除异己,或许为了自己的失误找替罪羊。这本书的对制度剖析之透彻足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也足让使它在历史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索尔仁尼琴在书中所言,我绝不会全信,因为他笔下的苏联,只有无尽的黑暗与冤狱和没有人性的劳改营,简直可以算是《 984》的现实翻版,但事实上苏联是当时唯一一个能和美国抗衡的强国,敢问这样一个强国难道是建立在他笔下那样的社会上的吗?显然是不现实的,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完美无缺的,一个国家的制度更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国家中有各种各样的阶层,轻轻动一下,就可能牵扯到无数人的利益。国家更不可能控制所有人的言行,自然不能避免异议分子的出现,但是一个成熟的国家应该有对待异议分子宽容和开明的态度,而不是搞刑讯,“逼供信”,秘密警察和无比严格的审查制度。索尔仁尼琴本人年轻时因为在信中批评了斯大林而被“五十八条”(苏联刑法有关政治犯的条目), 973年又因此书而被逐出苏联,的确,他受到了极为不公正的待遇,也许这也是导致他将苏联的制度写的如此黑暗的原因。当然,如果只是其批判斯大林的勇气,他必然无法获得世人如此的推崇,在他的书中也不乏对西方民主的虚伪和反思导致苏联制度产生并得以存在的“人”的原因。但他的祖国容不下他犀利的批评,同样被他所批评的美国则给了他“荣誉公民”称号。
而反观现实,今天的我们应该增强对自己国家制度的自信,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绝不是狂妄到无视批评,但绝不会对批评者无端迫害。批评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社会没有敢于站出来批评的人,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开放宽容的和谐社会,绝不会畏惧任何人的批评,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的一部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实际上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