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最新5篇)

时间:2017-05-01 04:48: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一

我一直以来都对西藏的冈仁波齐有着浓厚的兴趣,终于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座神圣的山峰。冈仁波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壮丽和神秘让我叹为观止。

在到达冈仁波齐的路上,我一直期待着能够亲眼目睹这座雄伟的山峰。当我终于抵达观景台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冈仁波齐巍峨耸立在云端之上,它的高度和雄伟让我感到无比的渺小。站在观景台上,我感受到了山峰散发出的庄严和威严,仿佛能够感受到它的灵性和神圣。

冈仁波齐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其高度和壮丽,还在于它的自然景观。在山脚下,一片茂密的森林环绕着山峰,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山脚下的草地上,群羊悠闲地吃着青草,阳光照耀在它们的身上,映衬出一幅宜人的画面。远处的湖泊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和白云,美得仿佛仙境一般。

冈仁波齐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神秘感。据说冈仁波齐是西藏最高的山峰,同时也是佛教的圣地之一。在这座山峰上,每年都有无数的朝圣者来此膜拜。我看到了许多朝圣者,他们虔诚地跪拜着,默念着经文,表达着对佛祖的敬意。他们的虔诚和坚定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对佛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冈仁波齐的脚下,我感受到了无尽的宁静和祥和。站在观景台上,我闭上了双眼,用心去感受这座神圣的山峰。在那一刻,我感到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冈仁波齐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我明白了虔诚和坚持的重要性。

冈仁波齐的壮丽和神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永远铭记这次观景之旅,也将永远怀念这座神圣的山峰。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二

冈仁波齐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旅行目的地,终于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圆了这个梦。冈仁波齐的壮丽和神奇让我流连忘返。

当我第一次看到冈仁波齐时,我被它的高度和雄伟所震撼。冈仁波齐巍峨耸立在云端之上,它的顶部被白雪覆盖,散发出一种圣洁和神秘的气息。站在山脚下,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冈仁波齐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辽阔和无限。

除了冈仁波齐本身的壮丽,周围的自然景观也令人惊叹。在山脚下,一片绿色的草地延伸到远方,与湖泊和森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的空气清新宜人,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我在草地上散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冈仁波齐还是佛教的圣地之一,每年都有无数的朝圣者来此膜拜。我见到了许多虔诚的朝圣者,他们跪拜着,念诵经文,表达着对佛祖的敬意。他们的虔诚和坚持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与他们交流,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佛教的知识,也认识到了虔诚和信仰的重要性。

在冈仁波齐的观景台上,我感受到了宁静和祥和。面对着这座壮丽的山峰,我闭上了双眼,用心去感受它的灵性和神圣。在那一刻,我感到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限。冈仁波齐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明白了珍惜和感恩的重要性。

冈仁波齐的壮丽和神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永远怀念这次旅行,也将永远怀念这座神圣的山峰。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三

  和最近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5》相比,《冈仁波齐》实在太小众了,无论是剧情节奏关注度或是受众人群,看过影片的人都能感觉到电影的力量,它留给人的震感,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虔诚之旅。

  西藏的朝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朝圣者的每一次匍匐前行,每一次叩首。在内心都是一次震撼,一次洗礼。

  《冈仁波齐》记录了来自芒康的十一位藏民,怀着不同的理由,一路向西朝圣的故事。他们穿越1200公里,一步三叩首,从芒康拜到拉萨,又从拉萨拜到神山冈仁波齐。

  他们中有年过七旬,将朝圣当作人生最后一件大事的“杨培爷爷”;有年仅九岁,懵懂走向朝圣之路的小女孩;有父亲抱憾离世带着叔叔圆梦的领路人尼玛;有身怀六甲期待一个新生命到来的母亲;有自觉罪孽深重的屠夫···形形色色的十一个人,历经艰辛,为了心中那坚定的信仰,一路向西。

  《冈仁波齐》的丁孜登达——一个出生在朝圣路上的孩子,杨培——一个死在朝圣路上的老人。这是全片关于生与死的两个片段,像是一个圆,一个轮回。

  身怀六甲,不顾身子去朝圣就已经让我们不能理解了,生完孩子不坐月子,带着孩子继续西行在我们看来更是离谱。孩子的爷爷奶奶看完孩子之后,依然让孩子随着他们一起超生。这就是他们的信仰。在他们心里,这个朝圣路上出生的孩子是带着福报来的,更是带着使命来的,他理应走完这段朝圣之路。

  这十一个人,怀着各自的理由,头也不回的向远方叩拜。不停的磕头,不停地祈祷,为自己,为家人,为众生祈祷。不停的向前,风霜雪雨没有畏惧,有泥滩就淌过去,遇到大雨就停下来休息;雪崩车祸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受伤了就休息几天再走,车头坏了,就丢掉车头,拉起车厢继续前行。仿佛在他们心里,除了信仰,没有什么是可以阻挡他们的。当到达拉萨,看到布达拉宫,他们仿佛是找到了前世的归宿。

  《冈仁波齐》无论在题材或是拍摄手法都属于吃力不讨好的类型,但就是这样一部像纪录片的写实电影在六月众多上映的国产电影里成了黑马,周票房达到了2000万,这样的成绩对于动辄上亿的票房无法比较,但对于这样一部太过小众的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对国产优秀电影的鼓励也是一种榜样。

  《冈仁波齐》没有华丽惊艳的镜头,而是类似手机拍摄的纪实场景,却带给人朴实平淡的感受。虽然影片从头至尾只是不断重复着朝圣过程中的磕头,念经,休息的切换,但却真实地反映出生死轮回的真谛,以及对信仰的敬畏,在平淡中带给人心灵冲击。

  《冈仁波齐》的细节令人称赞,比如屠夫在磕头时等一只甲虫慢悠悠地经过;比如朝圣的一行人在帮助他们的老人家中虚心地聆听教诲,又热情地帮助老人干农活;比如年幼的小女孩在漫天风雪中稍作停留后依然笃定地继续跪拜;结尾的大远景,在白雪皑皑的茫茫天地间,朝圣的他们犹如一尊尊塑像在匍匐着行走。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四

  前段时间,在即刻视频拍的短片中,我回答了一个和电影有关的问题:怎样看经典电影?我的回答是:三个“不怕”。

  不要怕经典,不要怕剧透,不要怕自己的直觉。

  不要怕经典,经典其实并不遥远,并不高深,一部电影能经过时间的筛选留下来,恰恰因为,它和我们有着密切关系,或者生活,或者心灵。

  不要怕剧透。一部电影,是不可能被剧透的,好电影尤其是这样,有多少次,我先看了最完整的剧本,都想不到最后拍出来的电影是什么样子。剧透反而会帮助我们对一部电影了解更多。

  不要怕自己的直觉。专家说什么,影评人说什么,不重要,自己看到的,自己感受到的,就是最正确的`,最珍贵的,也是对一部电影最好的回馈。

  其实,这也适用于所有的电影。不要怕,不要怕,不要怕看,不要怕它影响到自己,不要怕自己的直觉“不对”。

  对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也是这样。我想用它做样本,说说我是怎么看这种似乎很不简单的电影的。

  ▲《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杨先生,他之前的作品有《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落叶归根》《飞越老人院》。

  这是一部用纪录片手法拍出来的故事片,但它的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十一个藏族人,从芒康出发,走了两千多公里,去拉萨和冈仁波齐山朝圣的事。

  听起来似乎很让人害怕,怕它沉闷,怕它乏味,怕它艰涩,怕它不够“好看”。

  不用怕,它很好看。

  先看故事和画面。

  的确就是十一个藏族人朝圣的故事,这十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分别属于好几家人。故事发生的这一年是2014年,是藏历马年。

  ▲出门朝圣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这是朝圣者用羊皮制作围裙。

  在藏传佛教里,马年是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这一年里,诸神都会聚集到冈仁波齐。

  平常年份,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二圈可免地狱之苦,转108圈今生成佛﹔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

  这十一个人,有老人,有孕妇,有屠夫,有残疾的小孩,他们就风尘仆仆地上路了。

  一路上,他们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有人被山石砸伤,孕妇生了孩子,一路上,他们还不断遇到当地人和别的朝圣者。

  ▲在路上,朝圣者遇到了一家人,他们正在集全家之力盖房子。

  最后,他们用了一年,到达了拉萨和冈仁波齐山,去了布达拉宫,也在冈仁波齐转了山。所有的心愿都得以达成。

  ▲一步都不能少。

  看起来很像纪录片,但看到一半,就会隐约觉得发现,它是有故事的,是对素材有过筛选和调停布置的,毕竟,一趟现实的朝圣路,未必恰好能发生那么多事,而一旦用电影来讲述朝圣,必须要对事件进行集中。

  这种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故事,我很喜欢。

  这一年时间,他们走了两千公里,经历了四季,周围的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雪山,草原,油菜花地,被桃花杏花围绕的小村庄,绿树招展的夏天。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五

  这几年张杨有些低调,好像泡在大理等地,在“密谋”些什么,尤其是《飞越老人院》之后,就很少露面,直到他一口气拿出了《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两部片子,被震了一下,在大家都挤在北京忙着开发IP、忙着各种觥筹交错的项目和资本共舞时,他一头扎进冷寂与荒凉的边陲高原,像修行一样拍电影,朴实无华的电影,拍出了像心跳和呼吸一样的自然原色。

  张杨真沉得住气,《冈仁波齐》开头,将近用了半小时,来描述藏族村民的日常生活,垒柴垛、烧火、煮饭、聊天,村前一幕幕大山环绕,时有风雪云雾,山下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几个村民不徐不疾地筹备粮食、工具,准备去拉萨朝圣。直到作为补给工具的拖拉机突突突地出现时,朝圣旅途才有了苗头。

  参与朝圣的人群也体现出一种接近真实的日常,有老人、小女孩、孕妇、残疾人,以及作为主力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他们匍匐在漫长的公路上,下跪,起身,又下跪,面色一样虔诚,动作一样认真执着,同时在路边垒起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玛尼石堆,哪怕中途休息,一起搭建帐篷、烧火煮饭、吃饭喝茶、唱诗,都亲如家人,他们的世界简单自足,他们的内在纯粹认真,每个人都不会怀疑朝圣的意义。

  《冈仁波齐》也许是公路片,因为村民一直沿着公路磕着长头,渐渐前进;也许不是公路片,它和我们理解的通俗意义上的公路片不太相似,太像一部朴素真挚的纪录片,没有任何渲染。这是去朝圣,是胼手胝足的神圣之路,它所面临的困难,不带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却一样扣人心弦,孕妇在途中

生下孩子,青年人差点被坠落的山石砸中,老人在途中逝去,补给专用的拖拉机遭遇车祸,变成了没有车头的“人力车”,涉水过河大家依然匍匐着跪下去……

  朝圣就像一次茫茫大海上的摆渡,磕长头就像在驾驭航船,他们要不断奋力前行,通过这次旅程,把自己摆渡到心灵彼岸,神山脚下,沐浴美满的佛光。

  我们距离拉萨有多远?坐飞机,可能也就三四个小时,坐火车可能三两天,从川藏线、滇藏线自驾前往估计一两周。可能对青藏高原周边的藏族群众来说,去一次拉萨,可能要一年半载,甚至更长,路途迢远,海拔随山势抬升,他们一路磕着长头,风雨无阻,膝盖、头颅、手心无数次撞击地面,用几乎蜗行的速度前进,每一步都不敷衍,每一个过程都不省略。

  片中从芒康出发的这群藏民,在长达1200多公里的路程上,安静的行迹,就像一群无声的蚂蚁,可是再慢,也要前进,也要抵达终点,他们和沿途沉重的大货车、时髦的越野车擦身而过,和灯火闪烁的热闹城镇擦肩而过,和春天、夏天、河流、湖泊、雪山擦身而过,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们分心,没有任何寒暑冷凉的理由能让他们停留。

  看了《冈仁波齐》,对镜自照,有些惭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经常会怀疑人生,怀疑活着的意义,怀疑上班工作的必要性,包括鱼叔,一天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要怀疑眼前各种琐碎,恨不得从躯壳里跳出来去远足。

  片子里的藏族同胞显然没有这种困惑,因为他们没有太多超过生活本身的欲望和困惑,他们极具耐心,他们容易满足,安然过好当下生活,带着纯净的心愿去朝圣,生死在天,不尤不怨。

  很少有导演以这样“吃苦”的方法拍电影了,尤其华语导演,张杨这种行事方式让我想起喜欢的德国导演赫尔佐格,他说“我是一个奇怪的生物,沿著生命不断向前,在身后的沙子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的电影。”张杨身上也有类似属性,不满于既有现状,总想走不同的路。

  透过《冈仁波齐》,张杨对电影的迷恋,对生命的热爱,似乎正在朝一个静谧、内敛的方向聚拢。再等一等,也许张杨更好的作品又会“突然降临”,镇住我们。

冈仁波齐观后感(最新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