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观后感【精彩6篇】

时间:2012-03-03 05:34: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一

影片《一九四二》以其深刻的主题、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这部电影通过展现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一个中国村庄的生活变迁,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的巨大影响。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脆弱性。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情节展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死亡。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村庄被日军占领,村民被迫离开家园,生活陷入困境。尤其是那些被抓壮丁的男性,他们在战场上奋勇作战,但往往最终只能以死亡作为代价。这些场景让我深感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也让我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生命的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其次,影片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战争的蹂躏下,人们的善良和正直逐渐被侵蚀。比如,在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村民为了争夺一只母鸡而发生争斗,最终导致村民之间的矛盾和分裂。这个场景让我深思,战争让人们陷入困境,迫使他们去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战争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失,更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

最后,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对战争的荒谬性和无奈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影片的结尾,村庄被日军烧毁,村民们流离失所,面临着无尽的苦难。这些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无助感。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给观众留下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总的来说,影片《一九四二》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表达,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脆弱性,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部电影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战争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二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残和改变,同时也让我对和平的珍贵和人性的力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精良的制作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困境。影片中的村庄生活被战争彻底打乱,村民们被迫离开家园,生活陷入困境。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财产,失去了生活的安全感。这些场景让我深感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其次,影片通过展现人物的变迁,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影响。在战争的环境下,人们的善良和正直逐渐被侵蚀。比如,在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村民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发生争斗,最终导致村民之间的矛盾和分裂。这个场景让我深思,战争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失,更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人仍然保持着善良和勇气,展现了人性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对战争的荒谬性和无奈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电影的结尾,村庄被日军烧毁,村民们流离失所,面临着无尽的苦难。这些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无助感。然而,电影也展现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给观众留下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总的来说,《一九四二》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表达,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脆弱性,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部电影让我深思,引发了我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希望我们珍惜和平,共同努力,让世界远离战争的阴影。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三

  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极其及其军队。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将领的麻木不仁,政府官员的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需要的只是时间。而这些正是在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逐步争取下实现的。

  这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灾民因饥荒而流徙。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采取了灾民、军队、政府、宗教、记者五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手法,让这五类人面对饥荒,从而做出反应。从剧作的角度来说,19个主角,50个次要角色,这不论在戏剧,还是电影中都是大忌,何况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这对影片的戏剧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风险性极高。事实也确实如此,多线叙事必然会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让习惯于追随几个人物命运的观众无所适从,而且从成片来看,张涵予和蒂姆。罗宾斯饰演的两个神父的线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我想,冯小刚在最初的故事设计中应该有更多的想法,但碍于整体结构,无奈剪掉了很多的戏份。

  多线并进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是会形成一种大气的格局。而这种格局对历史题材来说是提升水准的一个要求。一位传媒学者曾如此描述过理想化的传媒品格:一种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我无意用这种品格去对应任何一个导演或者是作品,因为那是一种理想。在《一九四二》中,冯小刚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于追求这种理想,更多的是暴露丑恶。他曾说,《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面他的脸很丑,不好看,但是最起码它能让他知丑,总比糊里糊涂地臭美好。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会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知耻。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冯小刚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在面对饥荒的时候,国人的猥琐、自私都呈现出来。这种批判跟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对犹太人的批判有着相似之处,在那部影片中,犹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旧不忘记贪财的本性。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四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最后,这部影片让我想起如今的“光盘行动”,现在我们国家还不是很富裕,有些地方还很贫困,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五

  河南人刘震云编写的《一九四二》,11月26日下午去看媒体场,作为河南人,真的很震撼,冯导他们没有毁俺们河南人的形象,故事很纠结,原本我是带着纸巾去的,但结果一张也没有用,不是我没有伤心感受,因为泪水是往心里流的,到最后流的都是血。冯导这部电影《一九四二》,剧情很悲切,很痛,他用更加揪心的方式诠释了这个灾难历史,我们观影2个半小时,我到现在还回味故事的纠结,还在梳理其中故事情节和多个人物的特点。

  当影片一开始的对白用纯河南话娓娓道来,我就很自然的走进了屏幕,和剧中人物一起,在静静等待这场灾难降临,当老东家的高墙大院被灾民围住,为首的灾民头领还曾经受过老东家救命的帮助,但过去的恩情已经被饥饿掩埋,人与人之间的丑陋瞬间被一个馒头,一块肉而摧毁,人们相互厮杀,分不清好坏,分不清你我,少东家被当场捅死的那刻,人们反而更加猖狂,一场真正的灾难也拉开了序幕.

  老东家眼睁睁的看着院子被烧毁,不得不带着妻儿老小和儿子的遗孀,离开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富裕家园,途中遇到家丁瞎鹿,就相伴而行,一路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和良心的呼唤,他们的牵手相伴在了一起,开始更加残酷逃难之行。

  一幕幕堵心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官场,战场,商场,斗争也是尤为激烈,灾民该祈盼谁的救助,该相信谁,谁是可以保全他们性命的衣食父母?!当日本人假发慈悲的时候,官员们在干什么,他们在乎的是头上的乌纱帽,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温饱和淫欲,一个刚直不阿的主席却没有更好的办法给予灾民更多的帮助,眼看灾情越来越厉害却无能为力。

  难道只能信仰万能的主保佑吗?结果是否定的,人们受到了更多的灾难,人性泯灭,弱肉强食,最后都一无所有,这就是天灾人祸,这就是弱势群体的命运。

  最后老东家回忆一路逃难的经历,家人和老乡一个个离他而去,饿死的,被打死的,被开水煮的,被卖掉的,他终于想通了,离家走也是死,在家留也是死,就开始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个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便带着她一起往回家的路走去,一直走着,走着,直到消失在远方,我们朴实的河南人民,最后希望死也要死在离家近的地方。父母官啊,乡亲们啊,我们的根在那里----河南。

一九四二观后感 篇六

  昨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去“中原影都”观看了,灾难大片《1942》电影。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2点30分同学们在教学楼前集合,由徐老师带领我们冒雪向“中原影都”出发。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大概走了6、7分钟的样子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同学们按照徐老师的要求,有次序的走进影院内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来。等大家都做好后电影就开始播放了,故事讲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发生自然灾害,旱灾伴着蝗灾同时出现。老百姓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们把能吃的野菜、树皮都给吃光了。为了活命有的爹娘把自己的孩子也给卖了。一个小孩才能换到一小碗米,我在电影里看到,有的人饿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这种事情发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处都是非常可怕。我们看到这种画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觉得比起他们来,我们现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来后,吃饭时我手里捧着这碗白米饭心里沉重多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