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后感”写作 篇一
读后感是指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部电影后,对其产生的感受、思考和体会。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的表达,是对作品内涵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在写读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读后感要真实。读后感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需要刻意迎合他人的口味或观点。每个人的感受和思考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写读后感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或意见。
其次,读后感要有详实的论据和分析。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喜欢或不喜欢,更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读后感要有个人独特的见解。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概括和总结,更需要读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在读完作品后,我们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品给我带来了什么启示?我对作品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有何感受?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最后,读后感要有个人情感的表达。读书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读后感也应该是情感的表达。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个人的经历或情感,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通过抒发个人情感,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与作品产生共鸣,同时也能够让读后感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之,读后感写作是一个表达自己对作品感受和思考的过程。在写读后感时,我们要保持真实、详实、独特和情感的特点,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谈“读后感”写作 篇二
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写作方式。
首先,可以采用描绘法。描绘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进行生动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通过描写作品的细节和场景,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氛围和情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其次,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不同情节、人物或观点进行对比,来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对作品中不同元素的对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论据和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第三,可以采用引用法。引用法是通过引用作品中的一些精彩语句或对话,来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引用作品中的文字,读者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能够增加读后感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最后,可以采用联想法。联想法是通过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或观点与自己的经历或其他作品进行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通过联想作品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总之,读后感写作是一个发挥自己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过程。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例如描绘法、对比法、引用法和联想法,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多样化的写作方式,读后感可以更生动、有趣和有深度。
谈“读后感”写作 篇三
谈“读后感”写作
读后感是阅读了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受到启发教育和评论等写下来文章。它属于一种议论文的范畴,但它同一般议论文的写法有所不同,它要求以写自己读后的感受为主,离不开我这个特定身份,要根据原作抒发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范围是很广的:有的是从原文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有的是受原文中的内容启发而引发的联想,有的是因为原文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感触与评论。感受对读后感这种文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感受从何而来呢
首先,感受是从原作中来的。读后感,顾名思义,是读了原文后的感受。一篇好文章和著作,总能给人以某些方面的启迪,如果我们能认真地阅读原文,进行反复的思考,那么,就会产生深刻的感受。例如达芬奇的画蛋这篇文章,文字虽短,但给人的启迪和教育很深刻,它告诉人们,在世界上要取得成就,必须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像这类比较浅显的文章,一般人都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中受到启发,写出自己的感受来。
有时,读完原文后,会产生很多感受,那么,是否要把这些感受一一写进读后感里面去呢?我们说,在短短的几百字的文章中,要把自己的感受都写进去,是吃力不讨好的。好的读后感,总是谈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针对这些感受,联系实际,加以议论,说清一个道理。如谈画蛋有感的文章,有个人着重谈名师出高徒这一感受,有的人侧重谈打好基础的重要性的感受,有的人重点谈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这一感受。所谓感受最深刻一点,最好能抓住原文中的中心和重点,因为既然是读后感,就得紧扣原文,而原文中的中心和重点,给人启迪和感受总是最充分最直接的,抓住了原文的中心来谈感受,既容易写,又有内容写,而且也能写得比较深刻。当然,写读后感并不强制非得扣住原文的中心不可,对那些能从原文中体会得到的感受也可以写。例如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的读后感,如果能扣住故事的中心来谈感受,贬斥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联系实际,讲清了为四化建设,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道理,这样的感受当然是好的。假如不抓住原文的中心,而从故事中体会到另外的意思,如从齐宣王的上当追溯到它的好大呼隆作风,联想到今天还有一些干部,他们不了解下情,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给那些混饭吃的'南郭先生有可乘之机,因此必须引起注意,尽快改变作风。这样的感受也可以。又如齐湣王对乐队成员的严格要求,使南郭先生无法再靠混饭吃过日子,从这一点出发来谈感受,联系今天的机构改革,谈自己对这场改革的认识,这也符合读后感的要求。其实,不少原文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多方面,只要确实是原文中体会得到的,其感受是从原文中引发出来的,那么,从哪个角度和侧面读都可以。如毁树容易种树难的读后感,可以读的感受很多:破坏容易建设难,毁才容易育才难,失败容易成功难,毁国容易建国难,变坏容易变好难等等。因为这些感受都紧扣了原文,只是感受的角度不同罢了。我们要防止的是有些怪癖的感受,他们抓住文章中的片言只语,加以发挥,这些感受很难从原文中体会得到,如有的大谈植树造林的好处,
绿化祖国的利益,这种感受似乎与毁树容易种树难一文的原意没有扣紧,显然,作为这一篇短文的读后感就不符合要求了。总之,感受的重点,最好能紧扣原文的中心思想去确定,当然也可以根据原文的某一侧面来确定,但要防止离开原文意思去谈感受。感受要定得好,必须认真反复阅读原文,把握原文的基本思想。其次,感受出于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实际。阅读原文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和思想,产生某一种感受,但只有通过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实际相联系,才能使感受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了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感受深,有的人感受浅,有的人感受到这一思想,有的人感受到那个道理。这跟每个人思想、学习、工作实际有关。当原文中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学习与工作实际相吻合时,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独特的感受。因此,感受除了从原文中得来外,联系自身的思想、工作、学习实际,也是获得感受的一个重要途径。一般说来,思想认识水平越高,实践经验越丰富,它的感受也愈深刻。既然感受出于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实际,那么写读后感时,也必须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特点之一,一般议论文就没有这个限制。联系实际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联系自身的实际,即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一种是联系社会实际。这两种实际都可以联系。因为有些文章读后可以联系自身的实际,如画蛋,有些较难联系自身的实际,如毁树容易种树难,那就必然要联系社会实际来谈感受,所以在命题时就没有强调的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只说联系实际具体、恰当。这个联系实际当然既可以是自身的实际,也可以是社会的实际。因此,如果在命题中强调要联系自己的实际,那么就不能避开自己的情况,如果在命题中不强调联系自己的实际,那就不必拘泥于自己的实际。
联系实际要善于展开联想,就是由原文的启发,想到现实生活中与之相通的或相似的事物,也就是由此及彼的一种联想过程。例如读画蛋一文,由达芬奇的锲而不舍精神,联想到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华罗庚、居里夫人、门捷列夫等,他们同达芬奇一样,都是由于平时的持之以恒,才达到了光辉的顶峰。不仅想到科学家,也可以联想到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前数学成绩差,其原因是缺少学习的恒心,碰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不能坚持学习,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成绩差的原因,开始在恒字上下功夫,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也坚持不懈地学习,终于使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这些联想就能使感受更深刻、更系统化,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到一些有规律的东西,形成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在阅读原文是,可以联想到各种事物,联系实际的面也很广,但一旦确定重点感受后,在写作时,不能把联想到所有的事物都写进去,必须有所取舍。把那些能够说明重点感受的材料组织进去,而那些与重点感受关系不大或说明感受不够典型的材料要敢于放弃,即使有些材料也很典型,但因文章篇幅有限,也要忍痛割爱。因此,联系实际同重点感受的关系,跟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一样,重点感受来自于由此及彼的联想,来自于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实际,而一旦重点感受确定后,就要去支配联想到的现象,根据感受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取舍。
读后感的感是重点,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了。有的人不能做到有感而发,却偏偏说什么感受很深,至于感受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还有的人不谈自己阅读原文后的感受,而是引述了几句原文之后,便作自我检查,说什么过去我如何如何,今后我要怎样怎样,写保证,表决心,将读后感写成了检讨书、决心书。这些都是读后感写作的大忌,必须加以克服。
有人把读后感的写作,归纳为四个重点:读是前提,感是重点,联系实际是关键,写法上要紧扣原文的中心和论点。这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