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母宇宙读后感 篇一
《逃出母宇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科幻小说,作者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离奇的宇宙世界,引人深思。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母宇宙”的虚拟现实游戏中,主人公阿尔贝特在游戏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奇幻冒险。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探讨了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阿尔贝特经历了种种奇幻的冒险,但他也意识到这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并非真实存在。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虚拟世界,比如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我们常常会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忽略了真实世界的存在。小说通过阿尔贝特的经历提醒我们要保持警醒,不要迷失在虚拟的幻想中,要珍惜和珍视现实生活。
其次,小说中描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阿尔贝特作为一个游戏玩家,一直寻找着一种逃脱游戏的方法,进入到另一个未知的世界。这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向往和渴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不断地寻找新的体验和冒险。这种精神使人类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小说激励着我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勇敢地面对挑战和探索。
最后,小说中探讨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在《逃出母宇宙》中,科技成为了人们与虚拟世界交流的桥梁,也成为了人们逃离现实的方法。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巨大影响力。科技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与科技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逃出母宇宙》是一本思想深刻的科幻小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得到了娱乐,还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思考。我希望科幻文学能够继续探索人类与未知世界的关系,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 篇二
《逃出母宇宙》是一本让人陷入思考的科幻小说。通过创造一个虚拟现实游戏的世界,作者将人类与科技、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首先,小说中对虚拟现实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游戏“母宇宙”中,人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各种奇幻的冒险,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虚拟世界,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和游戏。现实中的虚拟世界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乐趣和便利,但也有可能让人迷失在其中,忽略了真实的生活。这让我思考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何在,我们如何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平衡点?
其次,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尔贝特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直在寻找逃出游戏的方法,进入到另一个未知的世界。这让我想到了人类对未知的向往和渴望。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驱使着我们不断地寻找新的体验和冒险。科技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探索未知世界。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要做好探索的准备和保护自己的安全。
最后,小说中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思考令我深思。科技成为了人们与虚拟世界交流的桥梁,也成为了人们逃离现实的方法。科技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与科技和谐相处?如何在科技的发展中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通过阅读《逃出母宇宙》,我不仅得到了娱乐和享受,还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思考。希望科幻文学能够继续探索人类与科技、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 篇三
逃出母宇宙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逃出母宇宙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王晋康新作《逃出母宇宙》是一部灾难小说,而且把灾难演绎到了极致:身患绝症的年轻的民间天文学家楚天乐发现整个宇宙得了绝症,已开始剧烈地收缩,太阳系将在近百年内毁灭,但以楚天乐、姬人锐、鱼乐水为代表的科学精英们仍拼搏不止,试图使陷入绝境的人类重获生机。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一次次地峰回路转,又一次次地陷入绝境,最后被告知,这场灾难不过是上帝打的一个“尿颤”,是宇宙肇始期间“暴胀——急停”所遗留下来的一片涟漪;这还不算完,狂欢的人类发觉,其实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小说将人类与宇宙灾难的生死博弈写得波诡云谲,变化万端,高深而莫测的宇宙一次次试炼着人类生命力的强悍与否,而正是在这种胜算寥寥的拼死一搏中,充分展现了人类生命的庄严和强旺。小说多次将太空探险与地球文明史上的那些地理大发现、民族大迁徙并置而出,给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一种恢宏的审美气势。
刘慈欣评论道:“在大部分末日题材中,末日像一堵墙一样轰然耸立在人类面前,但《逃出母宇宙》中的描述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小说多层面多角度地表现了人类对灾难的逐步认知过程。”的.确,在叙事技巧上,作者善于设悬,情节发展如层层推进的波浪,将小说的张力保持到了最后。更难得的是,这种叙事上的悬念,恰与科幻构思的层层推衍相叠加,浑然一体,充分展现了科幻文学独有的魅力。
中国科幻文学领地较小,却也历经百年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曾数次断流,自上世纪90年代始,才渐有复苏迹象。在主流文学评论者视域之外野蛮生长的中国科幻文学,在平稳发展中渐趋活跃,这个时段现在被称为中国科幻的“新生代”。其间产生了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知名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刘慈欣的《三体》,在国内外赢得很高的声誉。这些事实表明,中国科幻文学的存在不容忽视。
中国科幻“新生代”的创作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度。或许是这种文学品种有其特殊性,对它的欣赏要克服某些思维惯性和知识缺环使然。比如:同样致力于人性的挖掘,科幻文学更关注整体的人性,而非个体;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科幻更多地关注未来,关注科技对人类的异化,而主流文学基本上还是面对历史背对未来;科幻尤其是硬科幻非常重视“科幻构思”,以构成文学表达的重要手段,等等。
文学是人学,科幻亦然。《逃出母宇宙》好似一部太空版的《活着》,闪耀着坚忍卓绝的人性光辉,小说人物内涵丰富。如擅长权谋,不受道德约束,但能坚守底线的姬人锐,令人联想到张居正式的儒家能臣;另一个是出身黑道、飞扬跋扈、自私贪婪的巨富褚贵福,他为了让亲人(包括几房小妾及庶子)的基因能首先逃出地球,裸捐家产以建造“褚氏号”飞船。在人类整体面临绝境的情势下,他的大私转化为大公,时势造就了这一特殊“英雄”。
科幻文学有软硬之分。其中硬科幻作品注重所谓的“科幻构思”,即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某种设定。《逃出母宇宙》的设定是:真空可以湮灭成二阶真空并释放出微量的能量。这个设定显然是架空的,但作者从这个架空的“公理”出发,进行了丝丝入扣的“外推”,书中描述的诸多科学奇观,如虫洞式飞行、亿倍光速飞船、透明球等,奇异瑰丽又真实可信,颇具文学感染力。诚如刘慈欣所言,作品融入了物理学和天文学最前沿的知识,展现了宇宙演化的总体图景和时空最深处的奥秘,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哲理。
在中国科幻一线作家中,王晋康先生老当益壮,自言是“站在过去看未来”。确乎如此,他的作品立足科技前沿,展开最大胆最狂放的想象,而又能稳妥地将这些安放在清晰的科学理性中,纳入看似传统的文学手法中,融化在典型的人物的塑造中。读他的作品,你能清晰地触摸到中华文化之根,中原文化之脉。他的作品,既坚守传统又超越传统,追求创新。
当今文坛,文学格局已然发生变化,新生代作家的出现,以惊人的市场业绩和全新的文学特征改变着传统文坛的状况,但他们大多不愿再承担传统作家的文化使命,不愿肩负传统文学的载道重任,他们关注的是人的现实体验和即时性的消费感受。具体到创作中,传统的宏大叙事、史诗性和全景性等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有意思的是,这些文学责任和文学传统却在科幻小说中,如刘慈欣和王晋康作品中得以传承与发扬。他们的小说多以宏大叙事,多以上帝的目光,关注人类整体的命运,来赢取读者的广泛追随。科幻小说是最具未来性的文学品种,他们把未来与传统熔铸其间,统筹兼顾,在坚守文化责任和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取得了非凡的市场业绩。可以说,中国科幻已经开始突破小众走向大众,因此,科幻文学特别值得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