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著读后感 篇一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也是我读过的最长的一本小说。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我。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人物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富贵家族的兴衰和人生百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贾宝玉是一个敏感而多愁善感的人,他对红楼和红楼人物充满了痴迷和向往;林黛玉则是一个聪明而矛盾的人,她的出现给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悲剧色彩;薛宝钗则是一个温柔而贤淑的人,她的出现为故事注入了一丝希望。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情节也非常丰富多样。从贾宝玉的出生到贾府的衰败,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识到他与薛宝钗的结合,每个情节都引人入胜,让人无法停下阅读的脚步。尤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线,令人心痛不已。他们之间充满了无奈和悲剧,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红楼梦》所揭示的思想也非常深刻。小说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贾府的繁华和富贵只是表面的东西,实际上却充满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小说中的一些人物也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揭示,作者呼吁人们对社会进行反思,并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特点,也领略了丰富的人性和情感。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和社会的启示录。
中外名著读后感 篇二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我读完这本书后,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
小说以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英国乡村上层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心中的傲慢和偏见。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性,她拒绝了许多有钱有势的追求者,最终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达西先生则是一个外表傲慢却内心善良的男性,他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改变了对伊丽莎白的偏见。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曲折和挫折,但最终他们战胜了一切困难走到了一起。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伊丽莎白聪明而机智,她的一言一行都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坚强。达西先生则是一个帅气而神秘的男性,他的冷漠和傲慢在故事中引起了许多波澜。其他一些人物如班内特夫人、吉英等也都各具特色,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情节也非常吸引人。作者通过对乡村上层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人们之间的傲慢和偏见。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相遇和相知,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爱情线,给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悬念和戏剧性。
通过阅读《傲慢与偏见》,我不仅了解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些特点,也领略了爱情的复杂和人性的多样。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它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无论是《红楼梦》还是《傲慢与偏见》,它们都是经典名著,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节。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我相信这些名著将会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中外名著读后感 篇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最后到三分归一的故事。
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爱不释手,夜不能寐,但是,愈往下看,感情愈深,对于各个人物的印象就愈加深刻、愈加个性分明。以至于我读到第一百三、四回时,潸然泪下,对于诸葛亮的死伤痛万分,所以以后的部分我也就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已是众所周知了,不读其实也无所谓。诸葛亮禳星注定了三国最后的结局也注定了刘氏天下的灰飞烟灭,本来的一丝希望也随之逝去。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据史书记载,是由于为了伐魏,过度辛劳而终。在这里,我们着重来谈论一下《三国》,《三国》上却不太一样,虽然都是为了伐魏、一统天下。可三国上说他是心神混乱,旧病复发。单看前半部分,都差不多,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为了吸引读者,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所以说,《三国》上说诸葛亮利用祈禳之法要挽回一纪的寿命,也就是十二年。这个过程需要七天,已经是第六天晚上了,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长。这时魏延突然冲进帐篷,踩灭了主灯,导致祈禳之法没有成功,诸葛亮也就自此结束了他的一生。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诸葛之死——一是:对于事业的忠诚,过于用功,导致因劳成疾、与世长辞;二是:魏延的过错。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一个直接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间接原因,那就是魏延与黄忠投奔刘备之后,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抓住了一个小把柄,正要拖出去斩了之时,由于刘备与魏延本身的苦苦哀求,诸葛亮不敢违反主公的命令,再加上自己也确实是动了一点慈善之心,所以就没有杀他,以至最后酿成了大错。
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诸葛亮好比是正义的化身,而魏延代表的就是邪恶,诸葛亮不杀魏延就叫宽容、宽恕。那么在这里,宽容可以施加给邪恶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可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什么呢?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慈悲之心,宽恕那些我们生活中一切可以宽恕的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是不是矛盾了呢?说矛盾,其实就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又不能宽容邪恶,这不就是很矛盾吗?但如果你要说它不矛盾,它也不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就有未来,不宽容就没有未来,难道很矛盾吗?只是一个有无未来的区别罢了。
那么,到底该不该宽恕邪恶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所谓宽恕并非宽恕可以宽恕者,而是宽恕不可宽恕者。只有不可宽恕者存在,宽恕才存在。也就是说,宽恕生来就是要宽恕邪恶的。这句话没错,可是它还少了一句,应该再添上一句:“当然,宽恕也要视情况而定,应从大局出发,如果是为了集体利益,应该摒弃他,那就别宽容他;如果集体需要,那就留下他。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方面、思想状况等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宽容与邪恶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文章的题目是“有时候”,对于邪恶是不能施与宽容的。而非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说了这么多,我对于《三国》最大的感想也就谈完了。最后我只是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三国》带给我们的不是表面的群雄割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心灵上的震撼、那种感动。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想了多少。读书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中外名著读后感 篇四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昆虫常识和生活习性: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具有才能,人类用三角尺和圆规也未必能画出那么出那么准确的网;螳螂善于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是对方惊慌失措……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昆虫世界的奇妙。
这是第一次接触《昆虫记》,是老师布置的寒假任务,一提到《昆虫记》我就想起了那种平淡无趣的说明文,让我顿时没了兴趣,但是才读了一点,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那些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让我感到了他们的存在。在这之前,昆虫的世界几乎是我想象的,因为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观察它们了、解它们,想象着他们十分和睦美好,不会有一地争吵或是斗殴,但是自从看了《昆虫记》,原来昆虫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生与死,有劳动与掠夺等许多活动,这都与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他跟我们人类一样,又善良的食草性昆虫,又残酷的食肉性昆虫,我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好像他们就在我眼前进行着一切活动,把我带到了一个真实的昆虫世界。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有一语文老师让我们回家背课文,那天作业不多,但是我却磨蹭了好长时间到了10点钟才写完,我迷迷糊糊地收
拾好书包,准备上床睡觉,但是还没上床就被妈妈叫住了:“天卉,老师发来短信了,语文课文要背诵,你背完了吗?”我心里一紧张,支支吾吾的说:“背…背…背完了。”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虚,又厉声问了一遍,我无言以对。在妈妈的严谨督促下,我睁开那已经要打架的眼皮,无力的背诵着课文,背着背着,就快要睡着了。这是妈妈问我说:“背完啦?等会儿,啊?我一听要来检查,连忙胡乱的看了几遍,其实也没看到什么。一开始背诵,我就卡壳了,连开头都不知是什么,这是妈妈提醒了我才开始背出来。到后来不是卡壳,就是背多字,而且还差点漏了一大段文字。到了最后,妈妈再也忍受不了了,让我重新背熟了再背。我可不愿意,连忙说:“唉,差不多差不多,反正不都一样。”第二天一早起来什么都忘了,只记得那开头的几个字,结果被老师批评了。现在读了这本书,我一定要向法布尔学习,要有认真严谨的想学习态度。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