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16-08-09 09:17: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教案 篇一

标题:《废墟的召唤》教案之课堂活动设计

引言:《废墟的召唤》是九年级下册的一本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废墟中寻找真相的故事,引发了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本文将提供一些课堂活动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阅读和思辨能力。

活动一:角色扮演

目标: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步骤: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并从小说中挑选出适合的对话进行扮演。

2.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根据人物性格和情节设定对话内容。

3. 每个小组在表演结束后,可以进行同伴评价和讨论。

活动二:废墟探险

目标:通过模拟废墟探险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主人公的冒险旅程,进一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发展。

步骤:

1. 在教室或者学校附近的空旷地方,搭建一个模拟的废墟场景。

2.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队长,其他队员跟随队长进行探险。

3. 队长需要按照小说中的情节线索,带领队员们找寻隐藏的宝藏或者解谜。

4. 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组分享和总结,让学生们展示他们在探险中的发现和感悟。

活动三:环保主题讨论

目标:通过讨论环保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步骤:

1. 教师提出环保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环境?”“个人行为如何影响环境?”等等。

2. 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3. 学生们可以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中找到相关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4. 整个课堂以学生发言和讨论为主,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总结和引导。

结语: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设计,学生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废墟的召唤》这本小说,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环保意识。相信这些活动将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阅读世界的大门,并激发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教案 篇二

标题:《废墟的召唤》教案之写作训练

引言:《废墟的召唤》是一本富有想象力和扣人心弦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废墟中的冒险,引发了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思考。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本文将提供一些写作训练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训练一:情景写作

目标:通过情景写作,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其描写能力和想象力。

步骤:

1. 选择小说中的一个场景,如主人公在废墟中的第一次探险。

2. 学生们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关于自己在废墟中探险的文章。

3. 学生们可以描述废墟的景象、自己的感受和遭遇,以及对于废墟的猜测和想象。

4. 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换文章,进行同伴评价和修改。

训练二:议论文写作

目标:通过写议论文,让学生们表达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培养其阐述和论证能力。

步骤:

1. 教师提出一个环境保护相关的议题,如“人类是否应该为了发展牺牲自然?”。

2. 学生们以此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观点的议论文。

3. 学生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并列举相应的论据和例子进行论证。

4. 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辩论和讨论各自观点的优劣。

训练三:书评写作

目标:通过写书评,让学生们总结和评价《废墟的召唤》这本小说,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

1. 学生们阅读完《废墟的召唤》后,写一篇书评。

2. 学生们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3. 学生们可以提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并给出相应的理由和证据。

4. 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书评分享给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结语:通过以上三个写作训练,学生们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废墟的召唤》这本小说。写作是一种思维的表达方式,通过写作训练,学生们将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教案 篇三

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情感目标: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本文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法学法

  1.教法:点拨提示法、情绪调动法

  2.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分三组布置任务:

  第一组网上搜集圆明园废墟之类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ppt文件课上展示。

  第二组搜集关于"废墟"的相关文章,提炼观点,准备课上发言。

  第三组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试谈谈在当今时代,中专生应该尽的责任是什么,如何尽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二)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情绪调动法)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设计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三)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自然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面对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1自然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一)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二)"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三)"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

  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四)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四、拓展延伸

  (一)领悟:题目《废墟的召唤》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品味赏析语言。问题设计:落日赏析

  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

  明确: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

  2.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3.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4.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5.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6.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五、课堂小结

  宗璞的文章讲究诚和雅,大家读的时候,觉得很难读懂,因为有很多隐讳的句子,其中富有寓意的议论也是解读文章的重点。

  六、布置作业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课下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所学知识并情境导入。

  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二、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一)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明确:以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二)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三)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明确: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志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三、品味赏析

  (一)"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体现了简约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拟人手法的运用

  "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三)"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然,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四、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一)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九年级下册《废墟的召唤》教案【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