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分析论文【推荐3篇】

时间:2012-03-04 01:40: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分析论文 篇一

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成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基地建设的目标、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对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分析。

首先,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提供科研项目、实验室设备和导师指导等资源,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平台,鼓励他们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应该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相一致,以确保基地的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相契合。

其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组织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基地可以由学校单独建设,也可以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建设。建设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组织模式。无论是学校单独建设还是与外部合作,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机构,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运营。此外,基地的组织模式还应该注重与相关学科专业的合作,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最后,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应该是灵活高效的。基地应该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基地还应该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结合,将科技创新实践纳入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此外,基地还应该积极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外部资源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综上所述,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应该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同时注重多元化的组织模式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在这样的模式下,基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分析论文 篇二

随着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学生的关注。本文将从基地的资源配置、创新文化建设和实践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对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分析。

首先,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需要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基地建设者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创新的需求,合理配置实验室设备、科研项目和导师资源等。同时,基地还应该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外部资源进行合作,共享资源,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充分性是基地建设模式成功的关键。

其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需要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基地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建设者可以通过组织创新比赛、开展创新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同时,基地还应该加强创新文化的培育,推动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质量。

最后,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需要注重实践成果的转化。基地应该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外部合作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基地建设者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此外,基地还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法律保障。

综上所述,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应该合理配置资源,注重创新文化建设和实践成果的转化。只有在这样的模式下,基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分析论文 篇三

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分析论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受到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培育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2002年教育部实施了“高校科技创新示范工程”,旨在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该工程的引导下,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主要是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机制保障,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在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一些高校还存在着建设层次和目标定位不准确、管理运作不规范、人才培养方案不规范、缺乏创新性等问题,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针对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完善实践基地管理机制,提高运作管理水平,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设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平台,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创业项目孵化指导提供了重要场所,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创新与创业项目相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应用性水平,已成为培养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依托。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下,我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单一,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客观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进,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

的有机融合。社会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已成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人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进一步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激发探究思考潜能,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养成。

  1.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的学习应用

  在高校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作用的发挥,为实现创新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有力的场所。实践表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仅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如果在一段时间过后,换一种学习环境,采用社会实践教学的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科研课题,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很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课题的实践中,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环节、亲自动手查阅文献、小组探讨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检验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1.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培养团队意识

  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科研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有利时机。借助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平台,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科研课题,经过教师的指导,对科学创新素养的培育和集体协作精神的锻炼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科研创新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特别是对在校学生来讲,更需要发挥小组协作、团队合作的作用,在科研活动中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增进友谊,才能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当前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实践基地的定位与功能不明确

  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形式,在运作过程中虽然担负着一定的教学任务,但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验教学中心,与教师的专业实验室有着本质的区别。校内实践基地更多地关注研究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体验,实现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与创业素质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不仅注重大学生实践锻炼的结果,更强调科研创新的实践过程,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下重理论、轻实践的育人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适应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受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制约,对是否允许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是否允许学生按照自身兴趣自主选择科研课题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另外,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功能分工不明确。有些高校对校内实践基地、实验教学中心、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功能不加区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受到学校办学条件的制约,如管理人员、办学经费、空间场地、政策支持等;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概念理解认识不清晰。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主要是借助学校的各类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运作机制,保障实践基地功能的发挥,因此,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上,学校应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模式,加大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给予重点扶持。

  2.2校内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根本保障。实践基地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科研实践中虽然以研究生为主体,但科研设备的购置、科研环节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指导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工作责任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但从目前实践基地教师队伍看,部分教师对开展科研创新实践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科研学术水平还不高,缺乏必要的科研实践经验的积累,工作的责任心和创新性都有待进一步地改进与强化。

  2.3校内实践基地运行缺乏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由于我国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实践基地发展定位、管理机制以及科研活动创新形式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目前,一些高校校内实践基地主要侧重基础训练,教师尽管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科研创新成果特别是高精尖成果上收获甚微。同时,由于基地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对教师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和评先树优没有太多帮助,因而不利于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要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好校内实践基地的作用,需要高校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科学管用的激励机制,对在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对参与实践基地的科研项目设立科研基金等,充分发挥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提高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3、加强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策略建议

  3.1思想上重视,进一步明确基地建设的目标功能定位

  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来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在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科研实践锻炼,很难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转化应用。因此,加强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和场所,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高校一定要站位全局,高度重视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明确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大对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加快实践教学改革进程,提升校内实践基地的硬件水平,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是在基地建设目标上,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设置,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一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组织引导学生多参加学术交流和科研竞赛活动,实现科研实践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是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定位上,立足基地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这一根本,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对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育,更加注重创新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对科研成果的片面追求。三是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上,可以结合学校实际,采用院校共建、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对基地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采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拓宽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同时兼顾院校的整体利益,提高基地建设水平,为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3.2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承担着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但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与一般基地的实验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校内基地的实验课程主要以探究性、研究型的综合实验为主要内容。这种课程在教学上主要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主要有自主实验、全真模拟实验、课题研讨等。在校内创新实践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只对实验结果提出具体要求,在教学方法、实验步骤、环节设计上都不做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查阅参考文献,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实验研究,并最终取得科研结果。这种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强化对理论知识学习与科研实践的结合。这种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不再强调唯一性与同步性,主要关注学生在科研实验中丰富多彩的亲身感受和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创造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化差异,提高了科研训练的针对性与目标导向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3.3坚持基地开放性原则,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新型平台和模式,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吸收和借鉴兴趣小组、科技协会的管理运作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和开展科研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可以使学生借助基地平台自主选择喜欢的科研课题,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与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相比,无论在学生科研项目选择、个体思想的发挥还是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建立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根本价值体现,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打破年级、学科、院系的限制,建立多元化、内涵式的培养模式,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整体教育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3.4设立科研创新发展基金,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研究能力

  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和带着创新课题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和项目孵化,是充分发挥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功能作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校内基地独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校内实践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和科研兴趣,结合基地的特点进行创新实践,根据科研项目进程情况每年定期向基地提出申请,学校组织基地专家对这些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对评选出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科研项目不仅可以免费利用基地科研条件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科研创新发展基金支持。由于这些科研项目多数是由研究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定的,因此科研中他们具有很强的探索动机与求知欲,经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很容易实现融会贯通,激发和释放强烈的创新创造动能,进而获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竞赛等科研创新活动,不仅可以充分释放学生的创新热情,还可以在实践锻炼中提高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使他们的更多科研创新成果得到更加充分的认可与肯定。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应借助自身优势,不断健全校内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实践体系,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献斌,刘晓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5):22-24.

  [2]赵玉龙,张冬生,李静.高校研究基地建设现状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5):96-97.

  [3]王伟.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14(3):153-155.

  [4]胡燕平,郭源君,李会强.大学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51-52.

  [5]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6(3):34-35.

校内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分析论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