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探寻的论文(经典3篇)

时间:2018-08-07 08:39: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探寻的论文 篇一

在大学教育中,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动机,他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通过设立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习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等。

其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密切相关。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风格,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对于视觉学习者,教师可以使用图表、图像等视觉辅助材料;对于听觉学习者,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和演示来传授知识。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很重要。研究表明,富有鼓励、支持和互动的教学风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开放、互动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最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措施,可以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探寻的论文 篇二

在大学教育中,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动机,他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通过设立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习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等。

其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密切相关。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风格,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对于视觉学习者,教师可以使用图表、图像等视觉辅助材料;对于听觉学习者,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和演示来传授知识。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很重要。研究表明,富有鼓励、支持和互动的教学风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开放、互动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最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措施,可以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探寻的论文 篇三

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探寻的论文

  【摘要】大学课堂教学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课堂教学有效性减弱甚至缺失的现象。本文主要对大学课堂有效性缺失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的策略,切实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心理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的地方,学生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中获得的,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课堂中应该使学生处于最积极和兴奋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 大学课堂中教学有效性的弱化和缺失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教学,向每一节课要质量。目前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不可以避免的会存在教学低效能的现象。

  1.1 教师以主导地位自居,缺少与学生的交往。学生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仅与教师的水平有关,而且与学生的配合参与也有密切关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处于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状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处于知识奴隶的地位,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像母亲喂养未长牙齿的婴儿一样,老师担心学生不懂,自己将知识放进自己的嘴里嚼得烂烂的,然后掰开学生的口,填进他们的嘴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在一项调查中,“师生定期交流非常有必要”的占了74%,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师很少交流。[1]师生间的交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往,教师不顾及学生的肠胃情况只是一味地喂,学生由于知识的缺乏,很难与老师交流,教学的反馈性比较差,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1.2 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以教材为准,教师紧紧地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和书本的绝对作用,忽视知识更新,忽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有些教师还是捧着教材照本宣科

,没有自己对教材课程的独到见解,没有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没有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教学内容窄化,教学就是教教材。在教学方式上仍然以班级授课制讲授为主,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今天的大学课堂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模糊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同时,班级授课制又多采取秧田式座位排列,这种座位排列方式非常封闭。也使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了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匮乏。

  1.3 教学的评价方式缺乏激励性。在大学中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察是以期末的考核成绩为标准的,平时的考核很少,作业也很少,要求都不高。由于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成熟性,教师布置作业没有什么标准性的规定,于是学生可以完成也可以不完成,在课堂上教师会给出合理的解释。在课堂中的问号少,大多数都是句号,或者是教师的自问自答,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缺乏。

  2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反应

  2.1 “吃等食”造成学习的.兴趣下降。大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某个学科领域,使其能够在这个领域内驰骋、探索和发展。大学教学活动实质上是教学主体双方从思想、价值、人格、个性诸多方面,去运用和发挥自我、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创造性的学”的特殊行为过程。如果说教师只是将条理化、逻辑化的静态知识体系作为现成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只给予一定程度的说明、分析与解释,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一种惰性,仅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而不会自己去发现和探索知识。在大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把自己置于权威传授者的的地位,把现成的知识倒给学生,学生养成了被动的接受的习惯,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减弱,有问题等待教师的答案,产生了依赖教师、教材的心理,缺乏独立思考、主动思辩的习惯。以下是一个调查结果:“课堂上,你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疑问,你会怎么做?”选择“不管它”的占52%,选择“课后提出”的占37%,而“及时提出”的只占11%。从此调查可见学生懒于思考,甚至对求疑都失去主动性。[2]

  2.2 课堂教学中没有地位的心理。教师主导了课堂,学生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可有可无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效果与课堂的组织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教师要理解自己是组织者不是唱独角戏。作为各方面都成熟的大学生来讲,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教师的这种态度会使他们产生情绪上的不满,有自己的见解却没有机会表达,只能是充当听众的角色,教师占满了一堂课。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继续听讲的兴趣,自己也不再思考,觉得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自己处于只是听众而已,来听课只是敷衍了事了。学生产生的这种可有可无的心理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3 听课无用的心理。有人曾对某高校学生中逃课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本科生大一逃课率为一成左右,大二为二成多一点,大四竟达五成。专科生逃课率大一为二成,大二为三成多,大三竟为五成多。专科生逃课率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明显高于本科。[3]从此调查结果可以明了地看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学生为什么对传授知识的课堂如此的不在乎呢,就是缺乏一个制约和激励机制。在大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考试成绩为主,而大学的考试是很容易应付的。其题型呆板,缺乏创新,有的甚至是同样的试卷考几年,同样的教材学多年,其内容无法跟上当前科学的发展,更不用说前沿科学了。而考试的内容基本是书上的与笔记上的原题,很少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考试之前,学生利用些时间突击一下,完全可以应付。这就使学生认为逃课不足以影响自己的学业和毕业。因此,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学生中逃课现象都非常地普遍。

  3 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心理学探寻

  课堂中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学中缺乏学生的配合和反馈。因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经过专门的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其间的幅度相差60%,所以说,激励得当,一个人可以顶4个人用。这些话都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

  3.1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

  3.1.1 期待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皮革马利翁效应在初中等教育中有着很受重视,在大学的教学中仍然是实用的,但是大学的教学中似乎是忽视了这一点。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证明,期待具有而微妙心理力量。一方面能使被期待者提高自己的目标水平,增强动机和力量,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期待者自身的行为方式。这种效应被称为“皮格马力翁效应”或者成为“罗森塔尔效应”。[4]自觉地运用这种效应,对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期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这种期待效应在大学课堂教育中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对大一学生来讲更是很实用的。大一的学生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太了解,还是容易接受高中时候的教学方式,大学的教学没有高中一样那样严格,就是学生会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性,这样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但要采取措施使其长期保鲜。大学的课堂中教师不再像初中等教育样来关注学生,对学生缺少期待或者是教师的期待没有表达出来。由于在高中的时候老师每堂课讲得都是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而且老师在课堂中常有提问等互动形式,使得学生接受到被注意的信号,能激发起积极性。大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很少,老师不知道学生名字的很普遍,导致了学生觉得上课没意思的心理。老师要适当地传达自己对学生的关注,使学生接收到被关注和期待的信息,这样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教师要注意平时与考试相结合,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但是在通过学习与思考又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个问题不是是与否的简单问题,可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提问一个人发表见解引发多人的讨论。这就要求在上课前教师要找到有意义、有价值值得讨论的问题,注意课堂知识的运用,做好课前准备,包括提问哪些同学,要提前记住学生的名字。

  3.1.2 树立教师权威的形象。正如国王皮格马利翁崇拜美女神像一样,人们总是会对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产生崇拜的心理,教师要成为一个“美人”受到学生的崇拜。学生更愿意上自己偶像的课并且还会为了课堂上能老师配合,课余时间还会精心的预习,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是很高的,因为是学生自愿学习的。教师的这种权威是个人魅力的体现。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偶像需要很努力,要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给学生权威般的感觉,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和时时给学生以偶像的力量。

  3.2 角色心理位置的互换。角色心理位置的呼唤就是“以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意思。[5]在西方的管理学中有一种叫做“心理剧”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的内容是接收治疗的病人要演出象征他病情的片断,观众是由病情相同的人组成,观众在看了演员的演出后自己会有所感悟,主要目的是使观众对自己的心灵做某种程度的了解。在西方这种方法被用来训练领班和经理,负责训练的人发现,让他们感受一下其下属的心理活动,他们的行为会向着双方和谐的方向发展。其实主要的思想就是角色的互换,让对方处于与自己相关的另一方的位置,在一定的情境下体会其心理。例如,一位老船长比较蛮横,其下属经常抱怨,于是对船长进行了“心理剧”的治疗。让他自己扮演水手的角色,当他的船长很蛮横地对待他时,他就深深地感觉到了他这样对待别人时的感受。经过这个治疗,他改变了以往蛮横的态度。教师安排每个学生讲课,时间可长可短,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自己在台上讲课,听众很少或者心不在焉的感觉。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和老师一样的感悟,结果就会像那位老船长一样改变自己的态度。

  通过角色心理位置的互换的方法是学生有了做教师的亲身体验,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理解,也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的形成。

  3.3 教师要加强教学中情感性因素。感情交流引起的共鸣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情感因素在教学中都很重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也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师生关系一定是融洽的。一方面要求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把学生视为自我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学生的进步为自己光荣,这样会带来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使心与心之间息息相通。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运用学生的认识结构来思考如何教学以及学生可能作出的反应,学生也站在教师的角度体会教师的要求,体谅教师的心情。真诚地相互体察,能有效地弥补师生双方在知识经验、角色地位上差异所造成的,使师生形成融洽的共同心理氛围。

  教师寓情感于知识性教学中,有利于改变枯燥的讲授的形式,使课堂更具人文色彩,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往的课堂是学生和老师只通过教学内容发生联系,教师是权威,二者是直线形的联系。寓情感于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变为了多种方式。师生关系也随之变成了平等合作和对话的关系。课堂中的情感因素还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和方法。首先要提出问题,通过一定方法解决此问题,理解、掌握了知识。问题有老师提出的也有学生提的,学生怎么样会提出问题呢,情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胡敏中先生指出,“在人的各种活动中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刺激或抑制主体的各种因素,从而影响于活动的质量、速度和效果。具体说情感对活动有激化作用、选择作用、内控作用和联系作用”。[6]也就是说情感引导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家艳等.大学课堂教学与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92

  2 张家艳等.大学课堂教学与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91

  3 王静.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与对策[j].今日南国,2009(5):58

  4 张燮.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6

  5 车文博.高等学校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74

  6 叶文梓.论情感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1997(4):59

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探寻的论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