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哲学还是音乐美学论文 篇一
音乐哲学是对音乐的本质、意义和价值进行哲学思考的学科,它探讨了音乐与人类思维、情感和文化的关系。在音乐哲学中,音乐被视为一种语言,通过音符和乐章传达情感和意义。音乐哲学强调音乐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的影响,并探索音乐的存在和作用。
音乐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音乐即哲学”,这意味着音乐可以通过表达和传达哲学思想。例如,音乐可以通过和声和旋律的变化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音乐哲学家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心世界,并帮助他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音乐哲学还涉及到音乐的审美价值。审美是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而音乐美学则是研究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的本质。音乐美学家研究音乐的美感特征,如和谐、旋律和节奏等,以及它们对人们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音乐美学的目标是理解音乐的审美价值,并通过音乐的美感特征来评价和欣赏音乐。
然而,音乐哲学和音乐美学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领域。音乐哲学更关注音乐的意义和存在,以及它对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影响。它探究音乐的哲学本质,并思考音乐如何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相互交融。音乐美学则更关注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的本质,以及它对人们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它研究音乐的美感特征,并试图理解和解释音乐的美。
综上所述,音乐哲学和音乐美学是两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学科。音乐哲学关注音乐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它对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影响。音乐美学则研究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的本质,以及它对人们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两者共同努力揭示音乐的奥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音乐哲学还是音乐美学论文 篇二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的本质的学科。它探讨音乐的美感特征,如和谐、旋律和节奏等,以及它们对人们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音乐美学的目标是理解音乐的审美价值,并通过音乐的美感特征来评价和欣赏音乐。
音乐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思考音乐的美感和艺术性。音乐美学家认为,音乐是一种语言,通过音符和乐章传达情感和意义。他们研究音乐的结构和形式,以及它们对人类情感和情绪的影响。音乐美学家还探讨了音乐的审美标准和评价方法,以及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音乐即美”,这意味着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音乐美学家认为,音乐可以通过和声、旋律和节奏等美感特征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音乐的美感特征使人们感受到美的情感和享受,同时也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音乐。
与音乐哲学相比,音乐美学更关注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的本质。它研究音乐的美感特征,并试图理解和解释音乐的美。音乐美学强调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以及它对人类情感和情绪的影响。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音乐的听觉和感知来探索音乐的美感特征。
综上所述,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的本质的学科。它关注音乐的美感特征,以及它们对人们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音乐美学的目标是理解音乐的审美价值,并通过音乐的美感特征来评价和欣赏音乐。与音乐哲学相比,音乐美学更专注于音乐的美,而不是其哲学本质和意义。
音乐哲学还是音乐美学论文 篇三
音乐哲学还是音乐美学论文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哲学
摘要: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两个名称经常被
人当作一个学科,在学界内部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发展来参与这一话题。在中国似乎任何一个学科都没有象音乐美学这门学科一样,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为学科的名称和他的定义争论不休。在各种教材和专家的中,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名称都频繁的出现,两者在很多的地方都是通用的,但是又好像有不同之处,只是这个“不同之处”却从来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在本文中分两个部分来论述,一个是关于学科的哲学基础,另一个是学科的应用与发展。
学科的哲学基础
现在所讨论的这一学科的名称不管是音乐美学还是叫做音乐哲学,经过这么多年的讨论,在学科的哲学基础上基本是达成了一致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名称的争论,在此笔者先明确几个概念:
1.“大”哲学还是“小”哲学
哲学是什么?可能很难给一个标准答案。通用的说法是:哲学是研究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所以在西方早期社会,哲学似乎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一个“万能”学科。但在现代,哲学已不占据全部学科的统治地位,哲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最主要的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至此,问题出现:音乐哲学中的哲学是涵盖所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即所谓大哲学)还是只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即小哲学),如果有人说,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就包括了对象的所有方面,这其实是“哲学万能”的另一种表现而已。
于润洋先生在《当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后记中有一段话:
笔者之所以在本书中采用“音乐哲学”的这个术语,是基于以下的认识:音乐美学这个名称的外延较容易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其对象主要是探讨“音乐美”的问题;而音乐哲学的这个名称的外延较宽,他既包含音乐美的问题,更涵盖一系列更为广泛的设计音乐艺术本质的问题。①
在这段话中,于先生认为音乐哲学的外延比音乐美学的外延更宽,或者说音乐哲学包括音乐美学。但是在书中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哲学视野下的音乐本质等问题,对音乐美这一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却提及很少,也就是局限于上文所说的“小哲学”,而名称却是“大哲学”的外延范围,有自相矛盾之嫌。
2.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理论的还是实践的,
哲学和美学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对于实践的反作用却并不完全相同。哲学需要寻找对象的共性,在实践之中形成理论体系之后,可以在理论内部进行单纯性思辨的活动来发展,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式再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而美学则要把更多的目光注视在艺术对象的特点上来,对于音乐美学,也就是要把目光更多的注视在人如何用声音——这个感性材料创造艺术的过程之上。美学要更多的依赖实践,依赖具体的音响作品。音乐美学的研究决不能脱离音响本身,不能从音乐的外围谈论音乐。
哲学和美学在这几个特征上是有区别的。在韩種恩《释(Aesthetics)并及音乐美学“论域”建构》②一文中在例举了18世纪鲍姆嘉通、19世纪《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以及20世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美学”的定义后,总结说“以上诸解……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美学’与人的‘感性’和‘经验’的关系”,在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上的发言也说出“音乐美学是人用理论的方式去研究人把握(以经验的方式)音乐世界的实践现象,而音乐哲学则是人用理论的方式去研究人把握(以观念的.方式)音乐世界的理论现象”。陇菲老师在《有关“音乐哲学”》③一文中也引用了这段话,但他认为:“‘区分’混淆了问题的实质”,因为他认为所谓“音乐哲学”主要意指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而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都既涉及“音乐世界的实践现象”,也涉及“音乐世界的理论现象”。而我认为陇菲老师与韩種恩老师的划分标准是不一样的,即他们所认为哲学的外延是不同的,也即上文中所说的“大哲学”(陇菲)和“小哲学”(韩種恩)。
学科的应用及发展
1.学科的应用
早在1982年求真同志就对音乐美学学科发出疑问:
我不明白……研究音乐的美的学问是那么的枯燥无味,所用的语言是那么的晦涩难懂…大段大段的令人费解的“哲学语言”,好像这个领域只能为少数理论专家们服务的,不是为了广大的音乐工作者服务的。其次,…找不到(或极难找到)跟我们现实群众音乐生活中所提出的、跟大多数音乐工作者的工作和音乐爱好者所迫切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和分析。④ 而现在几十年过去之后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没有!音乐美学仍然只是少数音乐理论研究者的专利。不要说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就连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也对音乐美学这个学科知之甚少。难道音乐美学只能有如此少的受众吗?这并不正常。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作品美的产生和规律的,能感受到音乐美的人和想了解音乐美的人简直太多了,可是有多少人对哲学、尤其是对近现代哲学非常了解的,恐怕为数不多。
陇菲老师对音乐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颇为担忧,认为已经偏离了西方的哲学传统。从辩证的角度看,不见得是一件很坏的事情。首先,国内外的教学体制并不相同。国外的音乐美学专业大多设在文学院或者哲学系,而中国几乎都设在专业的音乐院校里,学术的背景就有很大的差别,研究的侧重点自然也有区别。其次,注重美感和审美,可以说是现在中国音乐美学的特点之一,这样的结果就是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音乐美学这一学科,应用面自然也就可以更加广阔。再次,现在学科之间的交融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在音乐学科内部,美学已经渐渐成为其他学科借鉴研究的学科,如演奏美学、表演美学等等。如果单纯的强调美学的哲学性质,就音乐哲学的这个名字,就可以吓跑很多人。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东西,而哲学太过理性化,美学刚好折中了这两者,成为感性和理性之间最好的桥梁。
2.学科的发展
一个学科没有受众,就很难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学科发展方向的思维模式是发展的首要问题。
在何乾三老师的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讨论会的总结发言⑤中提到了对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她大体上分了三类:第一类,强调音乐美学的哲学性质;第二类,强调音乐美学的审美心理性质;第三类,强调音乐美学的文化人类学性质。
其实这三个性质都可以说是音乐美学的性质特点,至于应该强调哪一方面,我认为应根据各个研究者的不同特点去决定。因为不管事那一方面都与美学有深刻的联系,但是如果每个研究者都要面面俱到,那简直就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每一个方面要学习的东西都能成为一个深奥的学科。也许有人会问,那音乐美学学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相对确定的答案?笔者认为这正是这个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也应该与哲学一样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充实发展的学科,在学科内部也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要有人去搞纯思辨的哲学意义上的美学,但更多的人应该尽可能的开拓音乐美学的视野。
在学科的研究方法上,也应该使用多种方法——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人文学的等等。这样音乐美学的发展就可以不局限于少数的音乐学家,而是可以惠及到更多的喜爱音乐的人。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音乐美学有自己相对的学科独立性,它并不是依附哲学存在,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也有可能突破现在已有的模式。总之,音乐美学的叫法比音乐哲学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
注释:
①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后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版
②韩種恩.《释(Aesthetics)并及音乐美学“论域”建构》,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四期
③陇菲.《有关“音乐哲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④求真.《音乐的美与现实——读王朝闻《无声复有声》后感》,原载《人民音乐》1982年第8期
⑤何乾三.《上下求索任重道远》,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