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思想影响下艺术教育研究论文【通用3篇】

时间:2017-09-08 05:40: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苏格拉底”思想影响下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篇一

艺术教育研究中的“苏格拉底”思想

引言: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艺术教育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苏格拉底思想对于艺术教育研究的启示和影响。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于内心的探索和对话。他强调通过对话和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发现真理。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二、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在艺术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在艺术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表达。通过对话和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培养批判性思维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艺术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借鉴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

3. 培养合作精神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对话。在艺术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创作,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这种合作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艺术研究中互相启发和借鉴,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结论: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于艺术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教师可以借鉴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苏格拉底”思想影响下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篇二

苏格拉底式对话在艺术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引言:苏格拉底式对话是苏格拉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艺术教育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探讨苏格拉底式对话在艺术教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一、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基本原则

苏格拉底式对话强调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发现真理。在对话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

二、苏格拉底式对话在艺术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

在艺术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过提问和对话,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艺术作品的意义、艺术家的意图以及作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

苏格拉底式对话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在艺术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灵感。通过对话和提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独特性。

3. 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苏格拉底式对话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艺术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话和讨论,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启发,促进学生在艺术研究中的进步和成长。

结论:苏格拉底式对话在艺术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借鉴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艺术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苏格拉底”思想影响下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篇三

“苏格拉底”思想影响下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一、苏哥拉底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承认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苏格拉底自比“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这些知识不是由他人灌输,而是人们原来就具有了,并已在心上各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而已。他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诘问式”的谈话中,有如下特点:谈话是借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而是由对方回答中引导出其他问题的资料;以谦和的态度发问揭露对方的各种命题和矛盾,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反思当下的艺术教育,多年来人们一直遵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儿童灌输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理论,比如,比例、透视、构图、色彩原理等等,也有一些以牟利为目的的比赛,以临摹为手段的培训机构等,致使不少学习画画的儿童出现绘画中出现的迎合和模仿,面临失去审美个性、创造性思维和情感体验的危险。更因为功利主义价值观仍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成人,屈于经济和名利的压力,孩子便成了模糊的投资对象。借助“诘问式”的谈话人们才能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发现自己的错误,转变自己的思维,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才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在自然中游戏和体验,启迪心智

  卢梭认为,“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大自然中的”。在大自然怀抱里尽情体验可以让儿童获得诗性的智慧和丰润的生命情感,内在的潜能激发巨大的生命力力,推动着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自由地创造。记得有一次,我将线描课的地点安排在集美轮机学院的自然环境里,课前有个小男孩发现操场边的一棵大树上有白蚁,一边喊一边跑来向我报告:“老师,那边的大树都被白蚁的窝包围了,我们快去救它啊!”在我的带领和组织下,班里的小朋友都参加到“救树”的行动中。小朋友有的拿着笔盖小心翼翼的扣着树上的泥巴,有的小朋友拿着地上捡的小瓦片狠狠地搓掉一条条长长的泥巴窝,嘴里还不停地说:“看你往哪怕跑,我把你和你的窝砸的稀巴烂”,还有小朋友把水往白蚁爬的位置浇灌,嘴里不停模仿战斗机、炸弹、飞机、救护车发出的声音,一场救树的“战争”轰轰烈烈地打响了。一会儿下来,打了胜战的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蛋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救助”主题的故事伴随着沙沙沙的作画声,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而真切的救助场景跃然纸上,有的小朋友画出拯救世界的英雄战斗场面;有的小朋友描绘了森林着火,人们子弟兵勇敢救火的场景,就连叔叔腋下露出一撮长长的黑毛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的小朋友描绘扶老人过马路,路上发生交通事故120救护车送伤员去医院的画面……“关怀”在此的救助画面让我感动不已,儿童的生命状态此刻在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的世界中仅用一根画笔就可以自由创造。感叹大自然是真正的老师,孩子们从大自然中和生活的世界里选择他们喜欢的事物当作“模特儿”,当孩子面对疑惑时,我们有责任唤醒他们对自然事物的真切感受,若是有机会和条件,不妨听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诸多的情感语言,这样的体验过程能让孩子们得到自然的启示和美感,远比他们课堂所学的知识,或握住他们的手画一个标准的形体重要得多。

  三、转变思维,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儿童绘画依靠直觉,他们把自身体验的情感融入在艺术创作中,呈现纯真的情感世界,记录着不同的气质与个性,如果单一以像不像为评价标准,那么难免会忽视儿童认识和观察生活的感受,抑郁儿童心理的早期发育和创造力。只有老师、学生和家长间的地位平等,才可能为创造性地教和学提供了保障,才有利于学生自由、自主地发展。记得有一次,我和四岁半的女儿一起给画的机器人涂色,我让她用彩铅从浅至深给机器人上色,而她要从深至浅画颜色,她告诉我,她的光线从另一边来;我让她用彩铅从左至右给机器人上色,她却要从中间画向周边,她告诉我,她的机器人里面的颜色和外面的颜色不同;我用彩铅从亮部画到暗部再到画出阴影部,让她学我的方法画出立体感,她却说:“我要画的和你不一样,因为我的机器人是七彩的,它在做游戏,到处跑,怎么能有固定的明暗呢?”此时我才明白,艺术是自由的,没有人可以按社会常理去拥有和管控他人的思维啊!儿童作画不是追求成人的承认,也不能具备成年人概念中的形体,是在以一种使自己快乐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世界里的东西,并赋予极大的情感,每个儿童创造艺术作品就像“孕育胎儿”的过程,我们只要“对话+助产”,最后的生成就像瓜熟蒂落的“婴儿”一般自然。

  四、共同成长的“助产术”模式

  在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启发下,本人在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尝试了以下方法,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与肯定。小班教学制。一般为8-10人,选择有当地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如“集美的嘉庚鳌园”、“集美园博苑”、“集美大学校园”等当地引以为豪的人文及自然景观,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接触新鲜的空气,在优美的环境中会观察和表达情感,在宽松的对话环境中感受传统和文化艺术的熏陶,释放潜能,唤醒儿童产生一种内部自动的`力量,从而有能力负起超越自我责任。1、在预设场景中实行“对话+助产”。师生围绕场景事物进行对话,交流感受与体验,了解孩子的个性及爱好。以学生为主,根据他们的能力和兴趣,自行构思取景。2、设置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点评环节。学生自我阐述作品中的故事与体验;老师根据每位孩子的个性特征及取得的每一个进步给以肯定与鼓励,并指出作品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家长通过观看孩子的作品描述自己体验与感受,避免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和评价孩子,而忽视孩子的自身感受与情感体验。3、碰到问题运用“诘问式”的谈话,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心理,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行为导向,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沟通协助的能力。4、师生和家长建立教与学的共同目标,共同体验,共同对话,营造愉悦的学习体验和温馨的生活环境。教师不是知识的供应者,不是注意的中心,而是退居暗示地位,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孩子与家长互相平等,角色不同,通过对话交流,形成求知、发展的自动力量。5、作品展示与观摩,促进相互间的学习和欣赏。以一个月为周期,实现资料整理与信息反馈,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五、结语

  本文探索的“助产术”艺术教育,是主张在大自然中接触新鲜的空气,在游戏和体验中启迪心智,激发孩子的探索和求知欲;通过“对话+助产”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呵护儿童的直觉和个性审美;通过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的平等对话,营造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共同体验与对话,以求知、求真和孩子的全面发展

为目促进师生和家长的共同成长。

  作者:郑丽景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人民出版社,2007.

  [2]杨景芝.直觉与造型——儿童美术教育探讨[J].艺术教育,1997(3):65.

  [3]﹝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苏格拉底”思想影响下艺术教育研究论文【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