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球内部结构 篇一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内部结构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内部主要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组成。
地核位于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内部之一,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由液态铁和镍组成的,温度较高,约为3000到5000摄氏度;内核则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的,温度更高,约为5000到6000摄氏度。地核的存在是地球内部产生磁场的原因之一。
地核外面是地球的第二个内部部分,地幔。地幔是由固态的岩石和矿物质组成的,约占地球半径的84%。地幔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4000摄氏度。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要热源,它通过对流和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驱动着地球的板块运动。
地幔的上面是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大洲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0到50公里,由硅酸盐岩石组成;海洋地壳则较薄,平均厚度约为5到10公里,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地壳上的陆地和海洋不断变化,形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貌和地质现象。
地球内部的结构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非常重要。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条件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球内部的运动也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初中地理地球内部结构 篇二
地球内部的结构是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对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的原因,为预测和防范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提供依据。
地球内部主要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组成。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液态的,由铁和镍组成,温度较高;内核则是固态的,也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更高。地核的存在是地球内部产生磁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核外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要部分,约占地球半径的84%。地幔由固态的岩石和矿物质组成,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地幔的高温和高压条件是地球内部产生的重要原因,它通过对流和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驱动着地球的板块运动。
地幔上面是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大洲地壳较厚,由硅酸盐岩石组成;海洋地壳则较薄,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地壳上的陆地和海洋不断变化,形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貌和地质现象。
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非常重要。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条件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同时地球内部的运动也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初中地理地球内部结构 篇三
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有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地理地球内部结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什么三层
1地球简介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
种生物的家园。2地球圈层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
3地球基本数据
地球基本数据
赤道半径6378140米
扁率因子298.257
质量976×1027克
平均密度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0.0167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地理
1、冲积扇形成过程:
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三角洲形成过程:
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在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3、(1)背斜成山的原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2)向斜成山成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3)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4)向斜成谷成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其中,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主要是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被称为地形倒置,主要是外力作用。
(5)断层形成的断块山: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山岭(华山、庐山、泰山)
(6)断层形成的平原或谷地: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宁夏平原等)
4、选择在背斜处建隧道原因:
背斜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牢固稳定,不易储水。
背斜找石油、天然气,原因: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背斜顶部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向斜找水原因: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容易汇集,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5、背向斜判断方法:
背斜判断:(1)岩层向上拱起;(2)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向斜判断:(1)岩层向下弯曲;(2)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6、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垒和地堑)
褶皱和断层常形成的地形(地貌):山岭或谷地
其中地质构造是指岩层的形态,是由内力作用导致。
沉积岩:存在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等,如石灰岩、页岩等,具有层理构造;
岩浆岩:存在有色金属,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有气孔);
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可作建筑材料) ;
变质岩:可作装饰材料,如大理岩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总趋势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海洋、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3)外力作用的形式?外力作用总趋势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
地球的内部结构之地幔
地球内部结构
地幔是指地球内部圈层中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也就是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地幔的起点位于地壳的底部,也就是地表以下平均17千米处,一直深入地球内部,到大约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为止,其厚度大约为2900千米左右,约为地球半径的一半。
我们通过地震波在地幔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观察,当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向下传播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相应的加速,直到碰到古登堡界面后,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一般认为地幔部分结束,进入到了以液态物质为主的外地核。所以根据地震波速度在地幔当中不断加速的特征,科学家推断,其组成物质主要为固态物质。
地幔结构
科学家对于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变化情况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地幔还可以进行分层,一般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一般深度范围为地表以下17千米至980千米深处,下地幔的深度范围为地表以下980千米至2900千米深处。一般地震波在上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慢于下地幔,其主要原因应该是随着地球深度的增加,压力和物质密度增加,从而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
软流层
地幔上层的物质主要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镁和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并随着深度的增加,镁铁含量逐渐增加。在上地幔顶部区域,存在着一个不连续的地震波速度突然下降的区域,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此区域很可能是存在液态熔融状态物质,也就是岩浆,我们把这一层称为软流层,其深度大约在地表以下100至110千米深处。
火山喷发
目前普遍认为软流层的形成原因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从而释放的热能,融化了岩石,形成岩浆集聚区。软流层当中的岩浆在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下,会顺着岩层之间的裂隙,主要是板块交界处的裂隙上升,进入地壳,有的在地下岩层中冷却凝结,形成侵入岩,有的岩浆顺着裂隙一直上升到地表,最终喷出地表,从而形成火山喷发,喷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凝结形成的岩石成为喷出岩。
地幔柱
所以,软流层被认为是地球表面火山活动的岩浆来源地。地幔是一个包裹在地核之外的巨大固态岩层,相当于鸡蛋当中的蛋白部分,它是连接蛋壳和蛋黄之间的中间层,地幔连接着地壳和地核,而这两部分状况完全不同,地壳薄而冷,地核厚而热,地球内部的热能会由内而外的通过地幔层向外释放,这种释放可能是阶段性和间歇性的,其形式主要是通过地幔柱向地表释放地球内部热能,而这种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很有可能引起地球表面环境的巨大变化,从而导致生物灭绝。
初中地理地球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