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语录 篇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他的语录被广泛传播和研究,成为人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素材。下面将介绍一些孔子的经典语录,并解析其背后的深刻思想。
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指出了人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不是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了解。孔子认为,人应该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管理的重视。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持之以恒的态度。他认为,学习不仅需要积极的态度,更需要持续的努力。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这个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学习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不耻下问,自求多福。” 这句话强调了谦虚和求知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勇于向他人请教,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这个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影响他人,而不是将自己的不好的行为强加给他人。这个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孔子的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孔子的语录 篇二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他的语录被广泛传播和研究,成为人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素材。下面将介绍一些孔子的经典语录,并解析其背后的深刻思想。
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了解。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持之以恒的态度。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行为,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
3. “不耻下问,自求多福。” 这句话强调了谦虚和求知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帮助,不断地向他人请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影响他人,而不是将自己的不好的行为强加给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孔子的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孔子的语录 篇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个是真的。
孔子的语录 篇四
1、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2、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4、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6、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刚、毅、木、讷近仁。
16、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不学礼,无以立。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9、一个人心术要正,行为要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0、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21、听其言而观其行。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
23、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2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8、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9、不学礼,无以立。
30、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2、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34、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3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6、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止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2、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44、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45、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4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9、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50、子曰: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51、子曰: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52、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3、子曰: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5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5、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56、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5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5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9、孔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60、孔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61、孔有教无类。
62、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63、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6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65、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6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
6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9、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70、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71、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72、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73、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74、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75、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76、巧言令色,鲜矣仁。
7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7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80、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81、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82、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3、苦求不得,从吾所好。
84、谦者,德之柄也;让者,礼之主也。
8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6、不学礼,无以立。
8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88、士而怀居,不敷为士矣!
89、与伴侣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行求,从吾所好。
孔子的语录 篇五
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8、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9、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10、敏于事而慎于言。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朽木不可雕也。
1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8、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9、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子曰: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4、子曰: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5、道不同,不相为谋。
2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7、孔不学礼,无以立。
2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33、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34、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35、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3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7、父母,唯其疾之忧。
38、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39、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40、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的语录 篇六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刚、毅、木讷,近仁。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见得思义。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巧言令色,鲜矣仁!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寝不尸,居不容。
过犹不及。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