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游(经典3篇)

时间:2012-03-06 07:28: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鲁迅故里游 篇一

鲁迅故里游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的故里自然成为了人们追寻他足迹的圣地。近日,我有幸前往鲁迅故里游览,亲身感受了这位伟大作家的成长环境和精神氛围。

我来到了他出生的地方——浙江绍兴。绍兴是一个被江南水乡风情包围的城市,这里有着优美的山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在鲁迅出生的老宅内,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成长的岁月。老宅内保存着他的书籍、字画和一些他生活的场景复原,如他的书桌、床榻等。尽管岁月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这里仍然充满着一种庄重和沉静的氛围。

我参观了鲁迅的纪念馆,这里陈列了他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成果。通过展览和文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在他的笔下,人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社会的种种荒谬和不公。他的笔触是犀利而深刻的,他的文字是饱含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的。

除了参观鲁迅的故居和纪念馆,我还游览了他曾经生活过的一些地方,如绍兴的街巷和园林。这些地方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仍然能感受到当年鲁迅的足迹。他曾经在这里行走,他曾经在这里思考,他曾经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地方仿佛成为了他的灵感源泉,也成为了他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场所。

鲁迅故里游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虽然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得以发表,但它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却是永恒的。鲁迅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来到他的故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的精神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鲁迅故里游 篇二

鲁迅故里的另一番风景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绍兴,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除了有鲁迅的故居和纪念馆,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在我游览鲁迅故里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个地方独特的魅力。

绍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鲁迅故里游览的过程中,我有幸参观了位于绍兴市的古越龙山,这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山城。古越龙山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这里保存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城墙、古建筑等。在这里,我仿佛能回到古代的时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古越龙山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园林风景。绍兴是中国园林之乡,这里的园林以小巧玲珑、精致细腻而闻名。在游览古越龙山的过程中,我欣赏到了许多精美的园林景观,如荷花池、假山、走廊等。这些园林景观与鲁迅的故里相得益彰,一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到了鲁迅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除了古越龙山,绍兴还有其他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比如,位于绍兴市的东湖,这是一座湖光山色的风景名胜区,这里有着优美的湖泊和绿树成荫的山林。在这里,我可以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绍兴还有一座闻名于世的桥梁——绍兴古运河大桥。这座桥梁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拱桥之一。在桥上漫步,我可以欣赏到古运河的风光和周围的建筑,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鲁迅故里游虽然以鲁迅为主题,但这个地方还有很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无论是历史文化遗迹还是自然风光,都让人流连忘返。来到这里,我不仅仅感受到了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也领略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我相信,鲁迅故里的这番风景定会让人久久难忘。

鲁迅故里游 篇三

鲁迅故里游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步入了鲁迅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

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迅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所感动…… 走出纪念馆,不觉已是春雨绵绵。雨很小,很细,小得几乎听不到“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漫步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这细雨中朦胧的白墙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丝台门,聆听着那一串串韵味十足的绍兴方言——“卖臭豆腐了!卖臭豆腐了……”“乌毡帽,乌毡帽……”各路游人禁不住驻足停留,来两串臭豆腐,戴一顶乌毡帽,用心体会着这浓郁的水乡风情。鲁迅当年会不会也常吃这种臭豆腐呢?……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我的耳边似乎还有他的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谜、给他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的描述去感受他当年读书时的氛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走进去,我们看见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书桌极其普通,但却受到了特别的待遇,因为这就是鲁迅因故迟到,在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认真地观察着,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的鲁迅一笔一画刻字的模样与勤勉学习的样子……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搜索着鲁迅的声息,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还没有停,一样的小,一样的细,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一种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丝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平静的河面顿时裂开了好多条“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乌毡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带领下,挥手道别了这座伟大的历史丰碑,而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地在我心中荡漾……(指导教师 姚玉芳) 点评: 作者先到鲁迅纪念馆,概括了鲁迅的生平和成就,而后到故居、三味书屋,追忆鲁迅童年、少年的生活。这个颇有章法的写作顺序看似自然,实际上是经过作者认真考虑的。文章另外值得称道的是两次对细雨的描写,先写雨中古镇,巧妙过渡;后写雨中涟漪,把自己对鲁迅先生浓浓的崇敬之情弥散开,使结尾变得意味悠长。(青 园)

鲁迅故里游(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