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变化率说课稿设计(通用3篇)

时间:2012-01-03 09:46: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平均变化率说课稿设计 篇一

一、说课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变化率求解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平均变化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实物或图片等教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举例的方式引入平均变化率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讲解平均变化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概念。

3. 计算练习(15分钟)

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几道简单的计算题,巩固他们对平均变化率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4. 实际应用(15分钟)

通过展示实际问题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平均变化率的概念解决问题。例如,某物体以匀速运动,求其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5. 拓展应用(15分钟)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让他们运用平均变化率的概念解决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完成。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重点,设计板书如下:

平均变化率

定义:某一量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计算方法:平均变化率 = (终值 - 初始值)/ 时间

实际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应用题,使学生能够将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运用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平均变化率说课稿设计 篇二

一、说课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变化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的理解;

2. 平均变化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实物或图片等教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举例的方式引入平均变化率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讲解平均变化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计算方法。

3. 计算练习(15分钟)

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几道简单的计算题,巩固他们对平均变化率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4. 实际应用(15分钟)

通过展示实际问题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平均变化率的概念解决问题。例如,某物体以匀速运动,求其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5. 拓展应用(15分钟)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让他们运用平均变化率的概念解决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如物体的加速度变化等。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完成。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重点,设计板书如下:

平均变化率

定义:某一量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计算方法:平均变化率 = (终值 - 初始值)/ 时间

实际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拓展应用题,使学生能够将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提高了他们的运用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例演示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的计算方法。

平均变化率说课稿设计 篇三

平均变化率说课稿设计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均变化率》,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五、评价分析

  以课本为依托

  以问题为主线

  以探究为手段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均变化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选修(文)1-1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中的内容,(理)2-2第一章中的内容,《平均变化率》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学习了函数、指、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知识后安排的一节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的素养,

  一、教 材 分 析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目的是在为导数的引出作必要的铺垫,在导数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

一节,学生将会为以后理解导数的概念等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对函数也有了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具体生活实例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反思、对比并形成对平均变化率的认识和利用平均变化率定义来解决实际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尝试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函数已有一定基础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的,采用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流,最终形成概念,同时获得对利用平均变化率定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投影和计算机来辅助教学,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上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本节课一开始,本人通过某市气温变化这样一个实际而又有趣的问题,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关心温室气体的排放,关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的状况,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在探索概念阶段, 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具体的实例,在与直线的斜率等以前的知识的联系下,引出了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使得学生对概念的接受和理解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本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由生活情景,过渡到数学情景。

  (3)深入探索,完善体系

  学生知道了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很想知道平均变化率求法和应用,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气温的平均变化率为实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老师适时引导,推导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公式。

  (4)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在应用概念阶段, 通过对几个具体的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和注意点;同时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和反思总结,使学生初步掌握平均变化率和函数的在闭区间上平均变化率的求法。

  (5)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在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让学生交流在本节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小结.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知识总结:

  ①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②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公式

  ③利用平均变化率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问题2、解决平均变化率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2)能力总结:

  ① 分清所求平均变化率类型

  (即什么的平均变化率)

  ② 两种处理手段:(1)看图 (2)计算

  五、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问题3、本节课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3)数学思想方法总结

  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方法

  六、作业 布置,巩固提升

  必做题 2-1课本P7(2、3、4)

  选做题

  向气球内匀速吹气时,你会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得越来越慢,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吗?

  六、评价分析

  1、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宜采用肯定、赞扬、欣赏等鼓励性语言,激励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通过现实生活问题,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关注学生活动过程的表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练习环节,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巩固和应用,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合理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进程。

  结束语

  各位专家、评委,本节课在概念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探索数学的学习环境,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而逐步把握概念的实质内涵,深入理解概念.

  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谢谢大家!

点击展开全文,剩余65%未阅读
平均变化率说课稿设计(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