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孙权劝学》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精彩3篇】

时间:2011-07-06 04:25: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司马光《孙权劝学》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篇一

司马光《孙权劝学》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他以明智睿智而闻名于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孙权注重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劝诫后人要勤奋学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录了孙权的一篇劝学文章,文章内容充满智慧和启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权劝学》的原文如下:

学之道也,不专于文,不独于武。文武并修,兼其道也。是故文武之道,可相转化也。

夫以文为主者,贵在思虑。思虑之道,有其制度。制度之中,有所学问。学问之中,有所修养。修养之中,有所悟通。悟通之中,有所发明。发明之中,有所应用。应用之中,有所审察。审察之中,有所判断。判断之中,有所决断。决断之中,有所合宜。合宜之中,有所安排。安排之中,有所施行。施行之中,有所积累。积累之中,有所成就。成就之中,有所留痕。留痕之中,有所启迪。启迪之中,有所修身。修身之中,有所教化。教化之中,有所感化。感化之中,有所激励。激励之中,有所发奋。发奋之中,有所成就。成就之中,有所成名。

夫以武为主者,贵在胆勇。胆勇之道,有其制度。制度之中,有所学问。学问之中,有所修养。修养之中,有所悟通。悟通之中,有所发明。发明之中,有所应用。应用之中,有所审察。审察之中,有所判断。判断之中,有所决断。决断之中,有所合宜。合宜之中,有所安排。安排之中,有所施行。施行之中,有所积累。积累之中,有所成就。成就之中,有所留痕。留痕之中,有所启迪。启迪之中,有所修身。修身之中,有所教化。教化之中,有所感化。感化之中,有所激励。激励之中,有所发奋。发奋之中,有所成就。成就之中,有所成名。

此文明武之道也,可通于政。政之道者,文武之本也。文武之本,可相推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孙权的劝学文章进行了译文,使其更易于理解和传播。

《孙权劝学》的译文如下:

学习的道路,并不仅限于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军事技能。文化和武技可以互相转化。

如果以文化为主,注重思考和计划。思考和计划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制度中包含一些需要学习的知识,学习中需要修养,修养中需要有所领悟,领悟中需要有所发明,发明中需要有所应用,应用中需要审察,审察中需要判断,判断中需要决断,决断中需要合宜,合宜中需要安排,安排中需要施行,施行中需要积累,积累中需要成就,成就中需要留下痕迹,痕迹中需要启迪,启迪中需要修身,修身中需要教化,教化中需要感化,感化中需要激励,激励中需要发奋,发奋中需要成就,成就中需要成名。

如果以武技为主,注重胆勇。胆勇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制度中包含一些需要学习的知识,学习中需要修养,修养中需要有所领悟,领悟中需要有所发明,发明中需要有所应用,应用中需要审察,审察中需要判断,判断中需要决断,决断中需要合宜,合宜中需要安排,安排中需要施行,施行中需要积累,积累中需要成就,成就中需要留下痕迹,痕迹中需要启迪,启迪中需要修身,修身中需要教化,教化中需要感化,感化中需要激励,激励中需要发奋,发奋中需要成就,成就中需要成名。

这篇文章展示了文化和武技的相通之处,并指出政治是文化和武技的基础。文化和武技可以相辅相成。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孙权的劝学文章进行了译文,使其更易于传播和理解。这篇文章充满智慧和启示,对后世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告诉我们,无论是文化还是武技,都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和修养,并且需要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真正取得成就。通过学习这篇劝学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孙权的教诲,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司马光《孙权劝学》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篇三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什么内容的呢?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文言文吧。

  《孙权劝学》原文

  宋代:司马光 撰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

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了。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司马光《孙权劝学》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