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引入(5分钟)
1. 用引言引出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2.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3. 讲解圆周运动的常见实例,如地球绕太阳公转、自行车轮子的转动等。
三、生活中的圆周运动(15分钟)
1. 通过电风扇的转动、洗衣机的搅拌等实例,展示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这些实例中的圆周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圆周运动?
四、实践活动(15分钟)
1. 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旋转物体的圆周运动。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3.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圆周运动的规律。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特殊的圆周运动现象,如摩天轮、过山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殊的圆周运动背后的物理原理。
六、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目标。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圆周运动的应用和原理。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更多的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实例。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的圆周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八、课堂反馈(5分钟)
1. 随堂检测学生对圆周运动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课堂改进提供参考。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引入(5分钟)
1. 通过引言引出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么重要。
2.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解释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包括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
2. 讲解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和相关概念,如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三、生活中的圆周运动(15分钟)
1. 通过汽车转弯、万向节的运动等实例,展示圆周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这些实例中的圆周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圆周运动?
四、实践活动(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物体的圆周运动。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圆周运动的规律。
3. 学生利用数据计算出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通过实例介绍一些特殊的圆周运动现象,如风车、地球的自转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殊的圆周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六、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目标。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圆周运动的应用和原理。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更多的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实例。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的圆周运动的特点和原理。
八、课堂反馈(5分钟)
1. 随堂检测学生对圆周运动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课堂改进提供参考。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本次说课我将分为6个步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七节,是圆周运动的应用课,内容丰富,教材中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点,很有代表性:
铁路的弯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
拱形桥和凹形桥——是分析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宇宙飞船失重问题
离心运动——是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课只研究前两部分,铁路的弯道分析,也会放在先分析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之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探究从易到难。
学习本节内容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
2、学会分析圆周运动的方法,并应用到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中。
3、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事例的分析,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常常误以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因此,分析向心力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抓住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明确告诉学生受力分析只分析性质力。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
图示法利用图片、影片、示意图等使本节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洁的展现给学生。
问题发现法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主动探索、积极参与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找寻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火车转弯,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火车在转弯时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入本节课所研究的火车转弯模型,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一、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研究
探讨课本的第一个问题:火车的转弯问题,鉴于学生对于火车轨道及火车轮子结构不是很了解,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对火车轨道的结构及火车轮子的结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过后,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时向心力的,通过探究不难发现,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向心力于外轨对火车轮缘的侧向挤压力,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有何弊端,并鼓励学生讨论如何去改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与思考,最后得到结论:
可将火车外轨与内轨呈现一定的高度差,并且当火车所受重力及支持力的合力恰好提供为向心力时,可以有效避免火车内外轨道受到挤压,并进一步联系实际,在实际轨道一旦建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火车通过轨道速度应该满足的条件,让学生充分领略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研究
在这一部分中,我首先设置了三个问题。
1、汽车在水平的路面匀速行驶或静止时,路面所受到的压力如何?
2、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所受到的压力如何?
接下来使问题进一步深化
3、汽车以速度v通过拱形桥最高点时,桥面所受到的压力又如何?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下来转换情景,让学生独立分析汽车以速度v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凹形桥所受压力的情况。为进一步扩展学生视野,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的桥梁大多数建成拱形,而凹形桥却很少,并将这一部分知识与必修一所学的超重与失重联系起来
接下来是拓展训练部分,在拓展训练部分,我设置了两个事例,第一个火车以速度v通过倾斜弯道时向心力的分析,第二个,过山车通过最高点时,人对座位压力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两个事例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并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作业布置
作业的布置可要求学生完成思考与讨论,假如将整个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汽车以多大的速率通过地面时,可对地面的压力为零,通过这一部分的思考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并为进一步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是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将安排在板书上进行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板书了两种生活中圆周运动常见模型的受力分析及其向心力的,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使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尊重的评委各位老师,在我的整个教学中重在引导:
通过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通过创设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四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
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
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
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课
复习提问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相关知识,以及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
请同学举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以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主要过程
汽车过拱形桥的问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问题1:如果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如何?
问题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3: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的最高点的时候,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并逐步求得桥面所受压力。
分析过程: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
(3)找圆心;
(4)确定F合即F向心力的方向;
(5)列方程,得结论。
问题4:根据上式,结合前面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mg;
b、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小。
问题5:试分析如果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当速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压力会不断减小,当达到时,汽车对桥面完全没有压力,汽车“飘离”桥面。
问题6:汽车的速度比更大呢?汽车会怎么运动?(提示,此时汽车受力、速度、加速度如何)
汽车以大于或等于的速度驶过拱形桥的最高点时,汽车与桥面的相互作用力为零,汽车只受重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的,因此汽车将做平抛运动。
问题7:如果是凹形桥,汽车行驶在最低点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8: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超重和失重现象,那么试利用“超、失重”的观点定性分析汽车在拱形桥最高点,凹形桥的最低点分别处于哪种状态?
超失重现象不只发生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物体上,而是竖直方向是否有加速度,与速度方向无关。
强调:汽车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仍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
汽车过桥问题,实质上是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由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mg及方向(竖直向下)恒定不变,因此当物体经过圆周上各个不同位置时,重力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作用是不同的。
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外的向心力的来源。
火车转弯的问题
展示火车沿直线运动情况,火车车轮的特殊结构。
问题1:请根据你了解的以及你刚才从图片中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火车的车轮结构如何?轨道结构如何?
车轮内侧轮缘半径大于车轮半径,轨道将两车轮的轮缘卡在里面。
问题2: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合力如何?
问题3: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火车做曲线运动,所受外力怎么样?
问题4: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做曲线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呢?
问题5:火车的质量很大,行驶的.速度也不很小,如此长时间后,对轨道和列车有什么影响?
问题6:如何改进才能够使轨道和轮缘不容易损坏呢?
提示:从分析向必力的来源着手。
设计:使路面向圆心一侧倾斜一个很小的角度,使外轨略高于内轨,这样,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再次展示火车转弯时候的图片,提醒学生观察轨道的情况。
总结:
1、如果在转弯处使外轨道略高于内轨道,火车受力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轨道的内侧。它与重力的合力指向圆心,成为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2、如果根据R和火车行驶速度v适当调整内外轨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的合力提供,这样外轨道就不再受轮缘的挤压了。
问题7:当轨道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和转弯半径R确定的时候,速度多大时轨道不受挤压?
问题8:如果火车实际行驶的速度大于此速度时,向心力应该由哪些力提供?如果小于此速度又怎么样呢?
引申:公路转弯处路面的特点。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就教材58页“思考与讨论”展开讨论。
然后以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宇宙飞船为例做些说明,当飞船距地面高度为一、二百千米时,它的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R,航天员受到的地球引力近似等于他在地面测得的体重,除此之外,他还可能受到飞船座舱对他的支持力FN,引力与支持力的合力为他提供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当时,座舱对航天员的支持力FN=0,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
总结:其实在任何关闭了发动机,又不受阻力的飞行器中都是一个完全失重的环境。
此处观看1分钟视频。
说明:因为在下一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对此类问题有更详细的阐述,所以在此处仅作简单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
(三)巩固练习
针对“汽车过桥”和“火车转弯”分别设计两道例题,再做两道拓展习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来完成,再进行适当补充。
(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一、汽车过桥问题
二、火车转弯问题例题
受力分析图受力分析图
计算式计算式
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
三、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板书设计说明:板书着重给学生做出规范的受力分析和解题示范,以及展示本节课主要内容。
六、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正确判断向心力的来源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从容的解决圆周运动问题。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篇五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本次说课我将分为六个部分。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7节,本节是圆运动的应用课,内容丰富,教材中每个例子的选择都各有特长,很有代表性:铁路的弯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拱形桥和凹形桥是分析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周运动;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研究失重问题;离心运动则研究向心力不足时物体的运动趋势。
跟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将安排两课时,本课只研究前两部分内容。前两个部分中的铁路的弯道分析,也会放在先分析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之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探究从易到难。
学习本节内容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
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二、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 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
3. 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因此,分析向心力来源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会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抓住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四、 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图示法:利用图片、影片、示意图等,使本课内容更直观、形象、简洁的展现给学生。问题发现法:通过设问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动力。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参与;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的方式,找寻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理论
五、 教学过程
为了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首先通过视频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赛车事故,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提问使学生注意,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位置在哪些路段。
然后引入本课所研究的两种生活模型: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分析。
(一)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汽车在水平弯道转弯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做圆周运动必然需要向心力,并学会如何从具体的问题中去找出向心力。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将得到的一般方法应用到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
火车转弯
通过观察视频、图片
自主探究—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
有何弊端?
如何改进?
(二)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
1、汽车在水平路面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受力如何?
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所受压力如何?
3、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最高点时,桥面所受压力又如何?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分析完汽车以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顶点时,桥面受压力之后,接下来转换情景,让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分析汽车以一速度V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桥面所受压力情况。
为进一步扩张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桥梁为什总是建成拱形桥,而凹形桥却很少呢?并将这一部分知识与必修一所学的超重与失重联系起来。
扩展练习
1、分析汽车以一定速率通过倾斜弯道时向心力的来源。
2、分析游乐场中“过山车”通过最高点时人对座椅的压力又怎样?
最后共同探讨课书上的思考与讨论: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汽车的速度达到多大时与地面的压力为零?
六、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板书了两种生活中圆周运动重要模型的受力分析,以及向心力的来源。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使本课的重点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