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实用6篇】

时间:2015-03-06 06:47: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描写主人公小川在山的那边遇到的一系列事情,展现了他的勇敢和乐观的精神。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勇敢面对困难和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2)掌握生词“蓬头垢面”、“纠缠不清”等的意思,并能运用到实际交流中。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细节。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2)掌握并运用生词。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

(2)引导学生理解勇敢面对困难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

1.热身导入

(1)教师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通过短暂讲解引入新课《在山的那边》,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勇敢的人吗?他们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

2.阅读理解

(1)教师将课文分段朗读,引导学生跟读,并讲解生词的意思和用法。

(2)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3)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问答,共同完成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3.拓展延伸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和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体会。

4.写作训练

(1)教师通过示例和解释,引导学生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内容要求是自己勇敢面对困难的经历。

(2)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互相修改和提出建议。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动交流。

五、课堂总结

(1)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勇敢面对困难和乐观积极的态度的重要性。

(2)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描写主人公小川在山的那边遇到的一系列事情,展现了他的勇敢和乐观的精神。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勇敢面对困难和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2)掌握生词“蓬头垢面”、“纠缠不清”等的意思,并能运用到实际交流中。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细节。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2)掌握并运用生词。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

(2)引导学生理解勇敢面对困难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

1.热身导入

(1)教师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通过短暂讲解引入新课《在山的那边》,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勇敢的人吗?他们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

2.阅读理解

(1)教师将课文分段朗读,引导学生跟读,并讲解生词的意思和用法。

(2)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3)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问答,共同完成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3.拓展延伸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和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体会。

4.写作训练

(1)教师通过示例和解释,引导学生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内容要求是自己勇敢面对困难的经历。

(2)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互相修改和提出建议。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动交流。

五、课堂总结

(1)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勇敢面对困难和乐观积极的态度的重要性。

(2)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篇三

  各位评委: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间shùn

  四、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作业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本课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味山和海的内涵,掌握象征的手法。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播放配乐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是《在山的那边》的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时代谁都有着美好而朦胧的梦,谁来说说自己的梦想。(以聊天的形式导入新课,创设轻松的氛围)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感悟诗中的“山”和“海”含义,掌握象征的写法;(重点、难点)

  3、理解阐述的人生哲理。(重点、难点)

  (三)检查预习

  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生字和词语,请几个同学来朗读,加深印象。

  (四)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诗中的

  “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诗中的“山”象征困难、挫折和失败,“海”则象征理想、信念和成功。“无数座山”形象说明实现理想的道路要经历重重困难。

  明确了山与海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我们就不难理解本诗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这也是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意境壮阔,内涵丰富,神采飞扬,让人赞叹。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五).拓展深化

  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句子充满了哲理。请你也试着将《在山的那边》全诗的内容浓缩提炼,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能概括全诗哲理的话。

  示例:

  理想是大海,现实是大山,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行动则是飞跃千山万水的翅膀。 信念是大海,困难是大山,中间隔着崇山峻岭,奋斗则是翻过崇山峻岭的武器。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篇五

  【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

  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篇六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诗歌《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