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小记者团暑期余杭文化寻根之旅作文【最新3篇】

时间:2012-02-05 05:13: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杭报小记者团暑期余杭文化寻根之旅作文 篇一

余杭,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在暑期,我有幸参加了杭报小记者团的文化寻根之旅,深入了解余杭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来到了余杭的古镇仁和。仁和古镇坐落在余杭区的西南部,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古镇的中心,有一座古老的牌坊,上面刻有“仁和古镇”四个大字,显得庄重而古朴。我们在古镇的小巷中漫步,感受着浓厚的历史氛围。街道两旁的建筑保留了传统的木质结构,仿佛让我们穿越回了过去。古镇上的老字号店铺也是一大亮点,我们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小吃,如糖蒜、糖饵糕等,味道真是美味无比。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余杭的博物馆,了解了更多关于余杭的历史和文化。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文物和展品,如青铜器、陶瓷、字画等。这些物品展示了余杭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博物馆还通过模型和图片的展示,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余杭的发展历程和传统文化。在参观过程中,导游还向我们讲解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让我们对余杭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们参观了余杭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给人一种宁静和原始的感觉。我们参观了一座古老的庙宇,那里供奉着古代的神明,村民们仍然会在特定的日子里前来祭拜。在村落的小巷中,我们还看到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如编竹器、制陶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现了余杭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是余杭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次文化寻根之旅,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余杭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余杭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它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小记者,我将继续关注和传承余杭的文化,为宣传和推广余杭的独特魅力而努力。

杭报小记者团暑期余杭文化寻根之旅作文 篇二

余杭,这个美丽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在杭报小记者团的文化寻根之旅中,我有幸深入了解了余杭的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

首先,我们参观了余杭的织造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织造工艺的展品和文物。织造是余杭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在博物馆里,我们了解到了织造工艺的发展过程和技术特点。我们还亲自体验了一把织造的过程,学会了如何用纱线织出漂亮的图案。这让我对织造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余杭的传统手工艺更加敬佩。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余杭的非遗文化展览。非遗文化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技艺。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非遗项目的展示,如剪纸、泥塑、木雕等。这些非遗项目展示了余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们还有幸观看了非遗项目的表演,如传统舞蹈和曲艺等。这些表演精彩纷呈,让我对余杭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们参观了余杭的传统工艺村。在村落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传统工艺的展示和制作过程。比如陶瓷制作、木雕雕刻等。我们还有机会亲自参与其中,学习这些传统工艺的技艺。通过亲身体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传统工艺的独特之处和艰辛的制作过程。

通过这次文化寻根之旅,我对余杭的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些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是余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小记者,我将继续关注和宣传余杭的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为保护和传承余杭的独特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杭报小记者团暑期余杭文化寻根之旅作文 篇三

杭报小记者团暑期余杭文化寻根之旅作文

  暑假里,我们余杭小记者团来到了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塘栖,并开始了文化寻根之旅。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古建筑极多,景色宜人,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连丰子恺先生也曾对它作出如此评价:“江南佳丽多,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

  小记者团一行来到了文化寻根的第一站——楠宋陶瓷厂。在中国,制陶技艺可谓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也较复杂,有陶泥、摞泥、成型、画坯、上釉、烧窑几个流程。现在,让我们跟随向导一起去参观一下吧。

  第一个步骤——摞泥。“淘好的泥会被专门的机器挤压成柱状,以方便成型。”向导解释道,“下一个是成型,”“怎样成型呢?”“有挤压成型、手工成型等几种方法。”我们到了成型车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挤压成型,”工作人员将摞泥放入一台扁圆状机器里,机器旋转起来,过了一会儿,陶泥就规规矩矩的成了碗型,我们看的目瞪口呆。

  “挤压成型是较快捷的.成型方式,接下来我们去看手工成型。”向导领着我们到了一张桌子边,只见,稀泥被倒入模具里,封上口,放到机器里风干几个小时,就成型了。成型过后,下一步就是画坯上釉了,上釉可以让瓷器更光滑,有色泽。最后步骤——烧窑。我们来到烧窑车间,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窑里火光闪烁,这场景可只在电视上看到过,“陶瓷要烧很长时间才能完工,而烧制的温度也会因瓷器而决定,有的几百度,有的就要上千度,所以说,要烧制瓷器是很不容易的。”从窑里出来的瓷器可就彻底改头换面了,精巧细致,光泽美观,真是奇了,小小的窑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参观完陶瓷厂,我们来到了塘栖文化遗产的代表——广济桥。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

  走在桥上,古镇风貌尽收眼底,处处感受到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被踩了几百年的青石板、白墙黑瓦的房子,运河旁宽大的扶廊,还有古桥石缝中冒出的石榴树。走过几条青石板小街,小记者团一行来到了水北街耶稣堂西侧的乾隆御碑处,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高达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刻有双龙戏珠图案,原来此碑是乾隆为表彰浙江省,将“圣谕”刻在石板上,以晓谕官民。

  下午,我们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丝棉发源地——塘栖镇丁山河村的一家清水丝棉作坊里,几个老奶奶在那做工。“蚕茧得先烧四、五个小时,烧好后,用水一浸,从头上轻轻扯开,拿出蛹,将丝棉套在手上,套上四、五个,反拔下来,就成了一个小兜。”老奶奶手把手的做给我们看,看着好像很简单的样子,小记者们纷纷自告奋勇地要来做。亲自体会才知道说说容易做做难,有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剥不开一个蚕茧;有的用力太猛,拉破了;还有的丝棉缠的乱七八糟,我努力了半天,也才破破烂烂的弄了一个兜。

  算了,我还是来做下一个步骤,将四个小兜套在竹网上,做成一个大兜。这可简单了,有现成的竹网让你套,谁不会啊?大家一拥而上,迫不及待的想试试,试了才发现,根本就使不上力,忙了半天,一个兜都没做成,到是浪费了好多茧。

  帮了好一会儿倒忙后,返程的时间到了,这一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塘栖的历史和文化。在车上,我一直回味

着,思绪似已穿越到古时的水乡……

杭报小记者团暑期余杭文化寻根之旅作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