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励志短篇爱国情怀小故事【实用3篇】

时间:2012-07-07 02:39: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战火中的希望

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小村庄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名叫小明,他是一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小明来自大城市,为了国家的安宁和和平,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加入志愿军,来到前线为国家做出贡献。

小明的到来给村庄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温暖。他每天都会和村民们交流,听他们诉说着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困难。小明深知,只有战胜了敌人,他们才能重新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小明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要为这个村庄带来希望!”他开始主动帮助村民们修建房屋、清理废墟,还教他们种植蔬菜和养殖家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他的关怀和爱心。

一天,小明得知村里的小学被战火破坏,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场所。他立刻决定在废墟上建立一所临时学校。他四处寻找木材和教学用具,筹集资金,动员村民们一起参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临时学校很快建成了。

小明每天都会带着课本和教具来到临时学校,为孩子们上课。他用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告诉他们国家的未来需要他们来守护。孩子们被小明的坚定和勇敢所感染,他们开始认真学习,积极向上。

时间过得很快,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繁荣。小明离开的那一天,村民们送他到了村口。他们深情地告别,感谢小明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小明微笑着对他们说:“我是一名平凡的战士,我只是尽了我的责任。你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是你们的勇气和坚持让我有了力量。我相信,你们会一直坚持下去,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出更美好的未来。”

篇二:爱国的力量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住着一对年迈的夫妇。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深深的爱。每天,他们都会默默地为国家祈福,希望国家繁荣昌盛。

一天,夫妇俩听说国家需要建设一座重要的基础设施,但资金紧张,无法及时完成。夫妇俩心生一计,决定捐出自己存了多年的积蓄。他们带着这笔钱,踏上了漫漫征程。

走过崎岖的山路,夫妇俩终于来到了城市。他们找到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将自己的捐款交给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被夫妇俩的举动深深感动,他们表示会用这笔钱妥善使用,为国家建设出更美好的未来。

夫妇俩回到山村,心里充满了对国家的自豪和骄傲。尽管他们的捐款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但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国家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渐渐地,山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交通更加便捷,经济也得到了提升。夫妇俩看到这一切,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和满足,他们的爱国之心在这个小山村里扎下了深深的根。

多年后,夫妇俩走在山村的小路上,看到了当年自己捐款所建设的基础设施完美地服务着村民们。他们的眼角湿润了,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国家的未来因为每一个人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

这两个小故事,讲述了两个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传递出了深深的爱国情怀。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战火中的希望,还是爱国的力量,都在诉说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热爱国家,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每个人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国家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和繁荣。

关于励志短篇爱国情怀小故事 篇三

  情怀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而爱国情怀更是一种能体现个人素质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要时常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篇爱国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爱国故事:志在救国救民

  邓恩铭16时,由在济南做官的二叔父接到济南来读书。家里人都希望他将来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但是,他在离开家乡贵州省荔波县时,就写下了“志在黎民”的诗句,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济南一中读书的邓恩铭整天和同学们到街头演讲,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他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结识了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王烬美,两人成了亲密的战友。

  1920年9月,他俩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改名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6、7月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来,敌人到处搜捕他,亲友劝他回乡或升学。邓恩铭矢志不移,用“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的豪壮诗句来表达他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名人爱国故事:孙中山振兴中华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他的振兴中华主张始终占着主导作用。时至今日,他的主张,仍然旗帜鲜明地发挥着作用。

  “振兴中华”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它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在孙中山之前,也有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像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等思想家、科学家,还有一些清朝的官员,都在想办法使中国强盛起来,但是他们大都是在清朝的“躯体”上进行改革,不可能成功。孙中山看透了清朝的腐败和反动,认为只有推翻这个绊脚石,实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国。

  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现属美国)创建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孙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后来,他又经常不断地宣传振兴中华的思想。有一次,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到了现在怎么样呢?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很多人流血牺牲,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被推翻了。虽然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可这为祖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振兴中华”从此成为更多的中国人奋斗的目标。

  经典爱国故事:张思德的故事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篇讲话经过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讲演的主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这个宗旨,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关于励志短篇爱国情怀小故事【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