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励志人物 篇一
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励志人物,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下是中国十大励志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榜样。
第一位是马云,他是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创立阿里巴巴,改变了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第二位是李嘉诚,他是香港著名的商人和慈善家。李嘉诚在年轻时曾是一个贫困的难民,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办了长江实业集团,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成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他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位是刘强东,他是中国电子商务公司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在年轻时曾面临着家庭的困境和个人的挫折,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办了京东,并使其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
第四位是王健林,他是中国著名的商人和房地产开发商。王健林从年轻时起就开始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办了万达集团,并使其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
第五位是马化腾,他是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创办腾讯,改变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并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第六位是杨元庆,他是中国电子消费品公司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杨元庆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联想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电子消费品品牌之一。
第七位是罗永浩,他是中国手机品牌锤子科技的创始人。罗永浩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办了锤子科技,并使其成为了中国知名的手机品牌之一。
第八位是柳传志,他是中国电脑公司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联想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电脑品牌之一。
第九位是李彦宏,他是中国互联网搜索巨头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百度打造成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之一。
第十位是黄章,他是中国手机品牌小米的创始人。黄章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办了小米,并使其成为了中国知名的手机品牌之一。
这十位励志人物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榜样。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和毅力,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逐梦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让我们向这十位励志人物致敬!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 篇二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励志人物,他们以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下是中国十大励志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榜样。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位是茅盾,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茅盾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位是钱学森,他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钱学森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并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位是屠呦呦,她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和寄生虫学家。屠呦呦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发现了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五位是邓稼先,他是中国著名的原子能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并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位是方舟子,他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教育家。方舟子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科学普及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七位是朱镕基,他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朱镕基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八位是郭台铭,他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郭台铭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办了鸿海集团,并为社会的发展和慈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九位是陈冠希,他是中国著名的摄影师和慈善家。陈冠希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摄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第十位是王石,他是中国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和慈善家。王石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办了万科集团,并为社会的发展和慈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十位励志人物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榜样。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和毅力,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逐梦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让我们向这十位励志人物致敬!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 篇三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
在中国,我们都应该学会励志,那些励志的人物你了解了吗?下面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中国十大励志人物,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国励志人物(一)陈年:归去来,野心勃勃的少年
想必您已经看到过很多在商界取得成功的传记,但大多都是别人写的,而依自己写成的传记的人却不是太多。而陈年算为数不多的一个,他曾在几年前出版过他的自传体小说《归去来》。提起陈年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已经不清楚他为何人,但提起他创办的凡客,估计应该还有些印象。
今天我们不妨听一听关于这位财富人物陈年的一些陈年旧事。
1969年4月,陈年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薛店镇丰乐庄。丰乐庄地处黄土高原,当地地势叫作“塬”,村民在塬上挖窑洞做居所。陈年的父亲是闻喜县第一位考上北京大学的大学生。他的母亲出身北京高干家庭,与他父亲是大学同学。在他父亲在老家已结婚的情况下,他的母亲带着身孕来到丰乐庄,在陈家生下陈年。
当时陈年父亲在武汉接受知识分子再教育,陈年母亲天天盼着他回家,白天等不着晚上接着等,问陈年奶奶“妈,他晚上回来过没有?”但是,陈父没有回来,可能是因为接受再教育中途跑回家的话,会遭到处理。
在陈年出生25天之后,久等他父亲不归的母亲离开了丰乐庄,将他留给了他奶奶。
陈年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归去来》一书中写道,直到19岁,他才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他母亲,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子。
奶奶既当爹又当妈地一手拉扯大陈年。那时候孩子没奶吃,陈年奶奶弄来一只羊,煮羊奶给他喝。他长得瘦小,大脑袋支在细脖子上,晃悠悠的,好像会轻易折断。他和另外三个没妈的堂兄弟跟着奶奶长大。
奶奶每天给他们做面条、蒸馒头吃。家里穷,没有白面,是黑黑的高粱面,更吃不到肉。在陈年小学老师张金桃的印象里,陈年经常生病发烧,总夹着一只体温计。张金桃家和陈年家是邻居,她的丈夫和陈年父亲是发小,两家有几代人的交情。陈年不到一岁时,她曾去过天津看望陈年母亲,她告诉后者: “奶奶管得挺好的,你别操心了。”当时陈母提起自己的儿子就掉眼泪,托张金桃带了一大堆当时最时髦的营养品炼乳回乡。
陈年的小学同学畅金娟记得,老师问大家:你们最爱的人是谁?同学们都说爸爸妈妈,陈年写的是奶奶和爷爷。“那次我看他一个人坐在凳子上发呆,看起来很可怜。
陈年在中学时一度去大连,与生父和继母居住在一起。他没有怎么读高中,就跑回了家。村里人猜测,毕竟和继母隔了一层,不好处。回老家后,他做了薛店镇中学的英语老师。教了一阵子书,他又返回大连读高中,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在大学又中途结果辍学。之后,他去了北京,追逐他的文学青年梦。
据陈年大舅妈(实际是他堂兄的大舅妈,陈年亦称呼大舅妈)回忆,陈年90年代初到北京,没地方住,在桥洞里睡了半个月,每天买些榨菜、方便面吃。他给奶奶写信说没钱,奶奶卖了家里的粮食,凑了一百多块钱,寄给了他。这是奶奶去世后,一年清明节陈年回来,讲给大舅妈听的。说起这事,陈年眼睛都红了。
在去现在小米手机CEO雷军创办的卓越网之前,陈年的朋友、专栏作家许知远问:“为何非要做生意?”陈年说,这个社会太势利了,在这个时代证明你自己的方法就是挣更多的钱。
他再问陈年,金钱对你意味着什么?他说:“金钱是游戏规则,更多的金钱意味着,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你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过得富足。金钱是最公平的。”
摆脱贫穷,是陈年渴求成功最初的动力。即使在他符合社会通常的“成功”定义的时候,他也没有装腔作势地说,我不是为了钱。钱能解决很多问题,这是一个困居塬上窑洞的少年最朴实的想法。(来源/微信公众号·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中国励志人物(二)许家印:我的人生轨迹
关于童年
我出生于一片“誓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热情高涨的1958年,随之而来的是大萧条的恐慌。那时候家里很穷,奶奶会做酸醋,空闲时就会到集市上卖,贴补一些家用,而我父亲在地里种了很多柳树,长大了,就砍下来拿去集市卖,一根卖几毛钱,一车能卖几块钱。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还喜欢摆弄“电器”。从性格上来说,小时候的我属于调皮型,没事就带着比自己小的小孩去站队,练习立正稍息,并以此为乐。
关于18岁在干什么
高中刚毕业我和堂兄一起尝试做生意赚钱。那时,贩卖是农村比较通行的“打工”方式,比如把石灰、煤炭、大米、稻草等物资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赚取其中的差价。
1977年,中断多年的高考恢复了。我听到消息,第一时间报上了名。不过因为时间仓促,没考上。第二年,我花了5个月的时间准备,回到高中的学校复习补课。住的是破房子,盖的是一床满是补丁的被子。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自己带到学校的馒头和地瓜饼,过了三天就变霉长毛。但是还是舍不得扔掉,洗掉霉点以后继续吃。
1978年,我终于如愿考入武汉钢铁学院,成绩位列周口市的前三。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收到了父亲的礼物——一块梅花表。读小学的时候,有天晚上,我跟父亲说,如果考上了大学,能不能送一块梅花表。没想到我父亲竟然答应了。10年后,父亲践行了他当时的允诺。
创办恒大
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河南舞阳钢铁厂。10年之后,我怀揣2万元离开舞钢南下寻梦,从一名处级干部变为了一名深圳打工仔。在舞钢,我是管理几百人的领导;到了深圳中达的几年,我是个小业务员,对着姑娘小伙子都喊师傅。当时选择去中达的贸易公司,因为从第一眼我就觉得公司有个好老板。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管理公司的经验,我一直很感激他。
我刚到深圳,跟着一位姓邓的师傅出差到广州做贸易,去远洋宾馆,他们打了一辆的士奔向目的地。那是我第一次坐“小车”。
到深圳后的第3个年头,我开着一部标致车,车上除了司机和他,还有一个出纳和一个业务人员,总共4个人,踌躇满志地来到了广州,成立了一家名为鹏达的房地产公司。
广州的项目几乎是白手起家,当时鹏达的珠岛花园一个项目就为母公司中达净赚两亿多。但是我的工资却依旧低得离谱,一个月才3000多元,养家糊口都困难,怎么继续干下去?到了1997年,我就自己创办了恒大。
现在想想,历史就是这么奇谲。假如当年公司给我是10万元或20万元年薪,我可能就不会去想创业了。
关于失落
恒大上市的号角在2007年已经吹响,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储备大量人才,提高楼盘品质,囤积大量土地。但到了2008年,受金融危机等影响,恒大地产的上市竟然搁浅了。
在舆论的渲染中,这成了当年地产界最悲壮一幕。当时10个人里面9个人都说恒大要倒下,地产界“百日巨变”的预言甚嚣尘上,很多人等着恒大倒下以佐证自己的预见性;而我当时也被描述成失败者以及可怜的“野心膨胀者”。
那么困难的时候,恒大的900多名中层以上领导,没一个离开恒大。事实证明,我们用强大的意志和毅力熬过来了。
关于亲情和爱情
在我8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得了败血病,因家贫无钱就医,匆匆而去,从此我就成了半个孤儿。
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对于我来说,奶奶就如同一位老母亲。以前家门口有块石头,奶奶就坐在石头上等我放学回家。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我把刚学会的那句“我爱北京天安门”念给奶奶听时,年迈的奶奶兴奋得忘乎所以。初中的时候我给奶奶画了一幅素描画,一直挂在正房北面的墙壁上。
我跟我太太是在舞钢工作期间认识的。员工都以我为楷模,对太太好。工作的确太忙,最对不起的人,一想起眼眶就会红的人,还是太太。太太对我非常放心,给我的自由度很大。从来不问我干什么去了,她太了解我了。
凌晨三四点钟回家睡觉,睡一会儿就起床去公司,这是我长年累月养成的习惯。有时候开会或者应酬,回家晚了,怕吵醒太太,就躺在沙发上将就一夜。而我的太太也一样,夜里有时候睡不着,担心自己翻身会吵醒我,就跑到沙发上睡。
她有学历,有自己的事业,但是为了照顾我,都放弃了。我一直记得1995年,太太因为宫外孕被送进了急救室,生命有危险。为了不打扰我工作,她硬是没让医生给我打电话。我是第二天才从朋友口中得知的,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去看她,心里异常忐忑。
关于金钱
我没有乱花钱的习惯,经常在办公室吃盒饭。经常深更半夜开会,一开就是一个通宵,如果真饿了,就让家里给我送个馒头,或者捎个汤面过来。
我最爱的夜宵是热干面。我的夜宵里,10顿里有5顿都是热干面。在武汉上大学时,惟一奢侈的消费,就是吃学校旁边一毛钱一碗的热干面。为了这一毛钱,我还挨过老师的批评:“你是领助学金的人,还吃一毛钱这么贵的东西!”
2009年,恒大上市当天,市值达到了422亿元,我才知道自己当时成为了内地新首富。但是我并没有感到很开心,反而觉得无奈。做了首富有啥好处?除了别人心里不平衡来盯着你,甚至不明真相的人来骂你,其实真的没啥好处。但是你的企业上市了,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藏不住。
中国励志人物(三)任正非,44岁两万一千元创下华为
1988年,深圳。同样是从国营单位离职的王石,已经靠倒卖玉米,科教仪器发了大财。1988年,王石把自己的“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更名为“万科”,正式洗白。同年12月,万科发行中国大陆第一份《招股通函》,发行股票2800万股,集资2800万元,正式涉足房地产行业。此时的王石不会想到在深圳湾畔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另一位中年创业者才刚刚搭起两间简易房舍。
历史有着惊人的戏剧性,与万科第一批上市不同,后面这家公司后来也成长为千亿规模,但至今未上市。而另一个截然不同是,跟万科吃定国内市场不同,这家企业是典型的“出口转内销”。他们从开始就没享受到什么特别的“政策红利”。这名后起创业者叫做任正非,而这个公司叫做华为。
1988年,王石37岁,已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而只十几公里之外的简易房里,刚筹集了两万一千元的任正非正准备创业,这一年他已经44岁了。
英雄莫问出处。话虽这样说,但迟暮真是英雄的天敌。44岁,任正非不但老了,而且被开除,被离婚,从部队转业干部到国企高管,最后到一撸到底,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历史总是要通过这样决绝的悲情成就一段佳话,后来无数的传记这样记载那段故事,“1987年,任正非因为工作失误离开南油公司,被逼着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1987年,也是一个草莽英雄起家的年代。1987年,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海校办企业经销部,并开始蹬三轮卖冰棍。1945年出生的宗庆后,这一年刚好42岁。
1987年,两个日后引领中国经济转折点的人一个刚从清华毕业,赶赴MIT攻读硕士学位。一个即将从杭州师范毕业。
去MIT的张朝阳遇见了尼葛洛庞帝,他们是最早投资中国互联网的人。杭州师范毕业的马云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开始了曲折的试错过程。
1987年,44岁的任正非被迫辞职,离开了转业后分配到的南油公司。是下面这段文字激发我研究1987年的深圳,1988年的中国和这两年的任正非。“一个44岁老男人,经营中被骗了200万,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绝,还背负还清200万债。妻子又离婚,他一个人带着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借钱创立了华为公司。已过了冲锋势头,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看谁都比他强的一个人,逆袭成功。用27年把华为带到通讯行业世界第一位置。如果是你也有类似,今天你在哪里呢。”
翻阅目前市面上的任正非传,基本上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有根据的。但后半部分有刻意曲解的成分。任正非当时是有一点点资本的,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也并非孤家寡人,他从南油退出时已经官至副总经理。而且他处在管制最为宽松的深圳,当时他跟王石一样,靠倒卖产品差价获得第一桶金。而且他们都赶上深圳最适合创业的年代,1988年,那不过是中国的“五月花号”把全中国最不安分的人都带到了这个国境线最南端的小渔港的时候。
为了说明一个人的传奇其实并不必附会他的苦难过去,并非苦难越多越能衬托一个人的成功意义。44岁的任正非,并不比70多的褚时健缺乏励志性,那些触底反弹的故事只要让人们明白触底不一定会跟着反弹就够了,而不用一直强调底有多深多长。
任何人,如果灾难足够长,困难足够多,命运足够惨一定是可以被打倒的,所谓活下来的人,三分之一靠努力,三分之一靠人品,三分之一靠运气,概莫能外,缺一不可。后代人写历史,不应老盯着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这会教坏年轻人,因为大部分走投无路的成功说到底不过是靠了运气之手在背后推了一把而已。
一个和谐的社会,要靠制造历史并活跃在当下的上一代来鼓励,比如林肯最好的鼓舞对象是1800年代的年轻人,而任正非,王石,宗庆后,马云,鼓舞的是这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曲折离奇且经过了足够的时间考验,远比你看到现在任何互联网+的一夜暴富的传奇有参考价值的多。
若成功太容易,它的深刻性和参考性就可能不足。同样是成功者,陈天桥和史玉柱可能恰好只是在对的时间抓住了对的行业。“恰好”是统计学里的概率问题,不可能人人学会。
倒是任正非这种不屈服和不放弃能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动力。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每一个有追求但身陷囹圄的年轻人,在最无助的时候想想任正非,你应该还没有他那么惨吧,至少你还有青春,还有宽松的社会环境,还有再来一次的可能。
相信历史总不缺乏再一次的巧合,只是到那个时候,能不能问自己一句,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份,当时的你在哪里?跟谁风云际会?
中国励志人物(四)网易丁磊:互联网大咖养猪,要做就要做到极致
丁磊也有七年之痒。
互联网大咖丁磊有两重身份,一个是网易CEO,一个是广东省人大代表。
在2009年初的广东两会上,丁磊宣布进军养猪市场,开启生态养猪模式。
2010年两会上,人们问丁磊:你找什么人养猪?
2011年两会上,人们再问丁磊:养猪幸福不?
四年过去了,人们没吃到“丁家猪”,连猪跑都没见着。
然而丁磊说:心急吃不到好猪肉。
“鼠标加大粪”模式,丁磊意欲何为?
网易前养猪项目负责人之一周炯透露,养猪始于一顿火锅……
2008年4月,丁磊曾到重庆名气最大的一家火锅店吃饭,饭间,丁磊对服务员端上来的`猪血质量产生质疑,坚持让店家换掉,并与同行人士大谈食品安全问题。你一言我一语,便萌生了进军农业自办养猪场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网易高层的举手赞成。
2009年2月,丁磊在广东省两会上首度公开了自己的想法,但他关于养猪的慷慨陈词让网友大跌眼镜,被称之为噱头。
与之相反的是,丁磊养猪得到了商界众多大咖的效仿。
复兴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签约江西养猪大户国鸿集团,千橡集团CEO陈一舟说“丁磊养猪,我们就养兔子”,北京中实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黄河国际食品产业基地”,实施圈地养猪,等等。
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曾说,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
但实际丁磊一直想的是:用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让城市的生活过的更加的美好。这个想法很贴近他广东省人大代表的身份。
“十五年前的互联网和三年前的养猪,对网易、对我来说都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我们的生活过的更好。”
他认为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让生活变得更加浮躁,反而,在农业方面可以做一个“慢慢的”“优质的”生产模式的体验,然后介绍给中国农户或养殖生产单位。
“养猪三人组”两人离职,丁磊的反应?
丁磊跨界养猪的新闻很快就被媒体炒烂了。
然而,就在2013年11月,有媒体披露“养猪三人组”中的周炯和毛三离职了。网友炸开了锅。
丁磊站出来,他说,周炯和毛三都没有养过猪,网易想请更专业的养猪专家来办这件事。
口口声声的养一万头猪,结果只有400头。计划3亿的投资资金,事过四年了,网友还没有吃到期待已久的“丁家猪”。
有一句谚语,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就一个养猪场,丁磊却一心想要做到极致。
为了达成心目中的生态养猪,丁磊团队奔走欧美十几个国家,想找到适合他们的养猪模式。
为了让猪有一个优质的生长环境,丁磊特地邀请了欧美和国内多位业内顶尖专家,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地下水文勘测、土壤条件评估、生物安全测定、交通组织考察和其他饲养条件等因素,排查了浙江48个地方才选到在吉安修建网易养猪场。整个过程耗时两年。
为了让“丁家猪住的舒适”,丁磊更是花大钱请曾设计中国南极科考站的清华人居设计团队精心设计“丁家猪居所”。
丁磊的严苛甚至延及“养猪三人组”。
这么“折腾”,一下就过了七年。
心急确实吃不到“好猪肉”
人都说“七年之痒”,丁磊也有一个七年。没听过谁家养猪要花这么长时间的。他说,“我们养猪是一个长期的事业”。
丁磊的“七年之痒”,即将圆满。
今年九月,丁磊在回电子科大参加校庆时“喊话”:目前仅在网易内部食堂供应的“丁家猪”,不久将上市,数量约2万头。
去年12月,乌镇互联网峰会上,联想CEO、腾讯马化腾等等群英赴会,第一次尝到“丁家猪”。对此,新浪CEO曹国伟在微博评论“在听了若干年后终于吃到了丁丁养的猪,俺鸡冻了半天!”
时至今日,如果丁磊所言成真,那么真是实至名归了。也证明了心急确实吃不到“好猪肉”。
还记得曾经媒体质疑其“作秀”,丁磊这样回复:“没错,我就是在作秀。问题关键是要看为了什么作秀。我是想通过养猪来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同时,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做一些尝试,为此作秀来唤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有什么不好?”
对呀,有什么不好?
中国励志人物(五)蔡崇信:马云背后的男人,为阿里他做了三件大事
文/林巧燕
他曾在阿里巴巴一无所有的时候,辞去高薪职业,与马云共患难,他被媒体评为“马云背后”的男人。放弃七十万美元的年薪,和马云白手创业,用马云的话来说,蔡崇信当年的年薪可以买下几十个当时的阿里巴巴。
一见钟情
蔡崇信和马云同龄,但背景相差悬殊,蔡崇信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法律界的名人,他自己也是法学博士兼经济学士。
在纽约做了三年律师后的蔡崇信跳槽到瑞士的一家风投公司,做了亚洲区域总裁,年薪70万美金,还娶了当时台南帮大佬的孙女,在台湾地位显要。
1999年,蔡崇信35岁,一位在台湾做IT的朋友请他帮忙把公司卖给马云。众人都知,马云创办阿里之前经历过三次失败的创业,彼时的马云正在进行第四次创业。
蔡崇信第一次见到马云就被他的人格魅力迷住了,或许这也是马云的魅力所在,阿里的前CEO陆兆禧也是仅仅见了马云一面,就毅然决然卖掉公司,加入阿里巴巴。
蔡崇信告诉马云自己懂得法律和财务,可以加入阿里巴巴帮助他。
然而,当时的阿里巴巴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只有20多人的团队,一个在建的Alibaba,一间像黑网吧一样的工作室。
马云听完蔡崇信的话吓一大跳,说自己付不起那么高的薪资,一个月只付得起五百块,让他再想想。蔡崇信也很严肃地告诉马云,“我已经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创业公司,跟一批人一起共事”。
不久,蔡崇信辞去了年薪70万美金的总裁之位,成了阿里巴巴的CFO(首席财务官)。
加入阿里巴巴,这是蔡崇信为马云做的第一件大事。
聚融资
蔡崇信加入以前,阿里巴巴尚未注册,二十多个员工大多数是马云的学生或者朋友,基于对马云的信任和崇拜一起共事。
蔡崇信加入以后,效仿新浪、网易、搜狐三大互联网巨头建立了企业架构,并对阿里的股权进行合理分配。
打牢内部基础后,阿里开始对外融资。此前,马云曾进行37次融资,然而37次都失败了,试问,有谁,有哪一家风投会投资一家创始人没有过成功史,甚至连工商注册都没有的公司?
说到底,无非就是外界不相信马云的梦想,可能更不相信他本人,但蔡崇信却选择无条件相信马云,还拯救了垂死边缘的阿里。
1999年8月,投行巨头高盛香港地区的投资经理,决定投资大陆的互联网行业,他是蔡崇信台湾的好友,是蔡崇信说服他投资阿里,这一投就是500万美金。
早在蔡崇信加入之前,马云先前筹的款已经几乎用光了,甚至500元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这次融资是阿里史上意义非凡的一次,不仅获得了发展基金,投资巨头高盛的领投也让阿里在商界有了信用保障。
三限制
拿到融资后的阿里发展势头锐不可当,成功引起了日本软银集团孙正义的关注,他约见马云,相谈甚欢,决定拿出3000万美金投资,换取阿里40%的股权。
这时,蔡崇信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觉得彼时的阿里并不缺钱,引进新一轮的巨额融资会稀释第一轮投资者的股权,引发股东们的不满。
无奈,马云坚持要拿下这一轮投资,蔡崇信做了妥协,接受软银集团的投资,但对其有三个限制。
其一,限制其投资金额;
其二,限制其持股比例;其三,限制其对阿里董事会的控制权。蔡崇信和马云一起出席了同孙正义的谈判,最终敲定为软银集团的投资金额为2000万美元,持股30%,同时董事会仍由阿里合伙人主导。
这笔投资不久后就迎来了互联网泡沫,大量互联网企业倒下,但阿里凭借这一笔投资度过了困难的时期,同时也守住了创始人对阿里的控制权。
2004年,蔡崇信又拿下8200万美元的融资,用于淘宝的发展。
这之后,阿里的发展外界有目共睹,马云也成功登上了“首富”的宝座,而这一切,离不开他“背后的男人”,蔡崇信,他曾在阿里一无所有的时候同马云共患难。(文章来源: 南财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