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感恩的小故事 篇一
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许许多多让我们感恩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却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我曾经有一个邻居,他叫老李。老李已经六十多岁了,是一个退休的工人。他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子女,妻子早已去世。尽管年纪大了,可老李却一直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每天早上,他都会去附近的公园散步,与其他邻居们打打招呼。
有一天,我突然生病了,高烧不退。我一个人住在这个城市,没有亲人可以照顾我。正当我无助的时候,老李知道了我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赶来照顾我。他为我买药、煮饭、打扫卫生,甚至还帮我洗衣服。他的关心和照顾让我感到无比温暖,也让我对人间的善良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我渐渐康复之后,我决定要回报老李的帮助。我知道老李喜欢读书,于是我给他买了一本他一直想要的书。当我把书送给他的时候,老李感动得几乎要哭了。他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也是他收到的最贴心的礼物。
从那以后,我和老李的关系更加亲密了。我们经常一起散步,一起喝茶聊天。老李还教会了我很多人生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他的智慧和人生经验,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也让我更加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身边感恩的小故事 篇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是我们应该感恩的。这些小事或许不起眼,但却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力量。
去年的冬天,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奶奶。她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前走。我看到她双手冻得通红,于是走上前去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奶奶微笑着点了点头,我便帮她轻轻地搀扶着,一起慢慢地走向目的地。
在路上,奶奶向我讲述了她的故事。她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她。她一个人生活,每天都要一个人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她说她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但有时候还是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听着奶奶的话,我的心里感到很温暖,也很心疼。
从那天起,我开始经常去探望奶奶。我陪她去买菜、做饭,一起喝茶聊天。我还邀请她到我家里过年,和我的家人一起度过温馨的时光。奶奶对我说,她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一个年轻人这么关心她,她感到非常幸福和感恩。
通过和奶奶的相处,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真正幸福。虽然奶奶已经年迈,但她依然保持着一颗善良和乐观的心。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他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而我也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学会了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停下脚步,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或许,你会发现身边就有许多感恩的小故事,它们或许微不足道,但却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传递温暖和希望,让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身边感恩的小故事 篇三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x……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身边感恩的小故事 篇四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
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身边感恩的小故事 篇五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