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教育的方法【经典3篇】

时间:2013-05-07 01:10: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数学思维教育的方法 篇一

数学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和逻辑推理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业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教育中,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启发性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和讨论思路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启发性教学,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数学问题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建模是将数学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过程。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学会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应用于真实的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分析问题的特点和要求,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和竞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游戏和竞赛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参与数学游戏和竞赛,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比赛中的问题和解题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业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数学建模以及数学游戏和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数学问题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思维教育的方法 篇二

数学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中,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指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思维导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数学知识和思维过程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示的方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整理和归纳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数学思维导图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探究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主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数学问题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业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数学思维导图以及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思维教育的方法 篇三

数学思维教育的方法

  近日在对幼儿家长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家长以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学习数数和加减运算,而且持这种认识的还不在少数,重新理解幼儿数学教育,大力提倡为思维而教。看来,在许多家长心中,识数会算是第一重要的,而数学教育的价值也就在于培养所谓“神算子”。因此,也难怪家长们会积极地到市场上买那些诵读加法口诀的录音磁带回来给孩子听,或者把孩子送到什么“速算班”去培训了。不过,也许我们有必要冷静地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数学究竟是什么?数学教育对幼儿究竟有什么价值?

  数学:一种思维方式

  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世界数学家大会期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对记者说过,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接受了十几年的数学教育,然而很多人却只是学会了计算,而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数学。

  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精确计算,而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把具体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将其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中。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数学建模”。因此有人提出,数学思维就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方式,数学就是关于“模式”的科学。

  举例而言,两个人要平分一堆(10块)糖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先把糖果分成两份,然后比较它们的多少并作调整,直到看不出谁多谁少为止;我们也可以一块一块地轮流分给两个人,这样可以保证两个人分到的一样多……但是若借助于数学这个工具,我们则可以脱离具体的情节来解决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10的一半是多少),然后将结果应用于这个具体的问题,最终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数学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数学具有抽象性,它不同于具体的事物,而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而来;另一方面,数学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它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同样,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也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就不能把数学教育等同于纯粹的计算了,而数学也不仅仅是记忆的结果。

  幼儿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

  幼儿是怎样学会数学的呢?是通过记忆还是通过理解?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表现为教育幼儿的不同方法。曾有一位三岁幼儿家长问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数数时总是乱数,他教了很多次也没有用;还有一位四岁幼儿的家长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记性那么差?我给他讲过很多遍,他还是记不住这些加减题?”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幼儿并不是通过记忆学习数学的!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数学吧:首先,数是什么?自然数的序列――1、2、3、4、5……看似一组需要幼儿记住的顺序,实质蕴涵了很多逻辑的关系,幼教之友《重新理解幼儿数学教育,大力提倡为思维而教》。如前后数之间存在着递增的序列关系,每个数都比前面的数大又比后面的数小,而且这种序列关系是可以传递的,也就是说即使不相邻的数我们也可以根据其在数序中的位置判断其大小关系。再如,数序中也蕴涵着包含关系,每个数都包含了它前面的数,同时也被它后面的数所包含,5包含了1、2、3、4,6又包含了5……

  对幼儿来说,他们认识的1,2,3,4……绝不是一些具体事物的名称,也不是这些具体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而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即使是最简单的数,也具有抽象的意义。比如“1”,它可以表示1个人、1条狗、1辆汽车、1个小圆片……任何数量是“1”的物体。又如5只桔子,它是对一堆桔子的数量特征的抽象,和这些桔子的大小、颜色、酸甜无关,也和它们的排列方式无关:无论是横着排、竖着排,或是排成圈,它们都是5个。因此,幼儿对数的认识就不像对大小、颜色的认识那样可以通过直接的感知获得,而要通过一个抽象的过程。5个桔子中的每一个桔子,都不具有“5”的性质,相反,“5”这一数量属性也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桔子中,而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它们构成了一个数量为“5”的整体。儿童对于这一知识的获得,也不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具体说就是“点”的动作和“数”的动作之间的协调。首先,他必须使手点的动作和口头数数的动作相对应。其次是序的协调,他口中数的数应该是有序的,而点物的动作也应该是连续而有序的,既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最后,他还要将所有的动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体的总数。

  由此看来,幼儿会数数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背后,是幼儿的对应、序列、包含等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理解了这些逻辑观念,幼儿才能正确地计数。再经过无数次具体的计数经验,幼儿对数的理解逐渐脱离具体的事物,最终达到抽象的理解。

  再来看看数的加减。同样地,加减运算也不可能通过记忆来学习,因为它需要幼儿对三个数之间的逻辑关系获得一种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说,幼儿要真正认识到加减就是将两个部分合并成一个整体或从整体中去掉一个部分的运算。幼儿在四岁左右能够借助于具体的实物和动作的摆弄来理解其中的加减关系,但要在抽象的数字层面进行加减运算,就必须要在头脑中建立起抽象的类包含的逻辑关系。而这则要到六七岁才能发展

起来。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幼儿对于具体的问题(如“三块糖加三块糖是多少”)能够解决,而面对抽象的问题(如“3+3=?”)就无能为力了。

  总之,幼儿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幼儿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说幼儿要具备一定的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学教育也要指向幼儿的思维发展,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数学知识只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载体,而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的。

  幼儿数学教育:“为思维而教”

  我们提出“为思维而教”的教育原则,是为了根本扭转那种记忆式的数学学习,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魅力。建议家长牢记以下几条:

  第一,逻辑观念的重要性远甚于数字的记忆。不必担心幼儿不会数数、不会计算,这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获得相应的逻辑观念。家长与其让幼儿死记硬背那些无法理解的数学,不如给幼儿提供有价值的逻辑经验。如,配对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对应观念,排序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序列观念,分类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包含观念,等等。这些看起来和数学无关,却是幼儿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础。

  第二,立足具体经验,指向抽象概念。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但是幼儿的抽象数学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基础之上。所以不要急于让幼儿进行抽象的符号化的数学运算,而要充分利用具体的实物,让幼儿获取数学经验。当幼儿有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之后,即便大人不教,他们也会举一反三。如幼儿经常有平分物体的经验(分蛋糕、分糖块、分苹果……等),他就很容易理解数学中的“二等分”的概念。遇到其它类似的问题,他也会主动迁移自己的知识。在幼儿阶段,不应强求计算的速度,而要注重给幼儿丰富的经验。

  第三,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他的实际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解决起来也比大人给他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例如,数字可以表示什么意思?面对抽象的数字符号,幼儿很难理解“数字就是表示多少”。但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生活中哪里有数字?它们表示什么?这样幼儿就很会得到很多具体而丰富的认识。

数学思维教育的方法【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