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励志文章 篇一: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关系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常常陷入与孩子沟通不畅的困境中。为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让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首先,家长们应该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渴望被家长认真倾听。当孩子与家长交流时,家长应该保持耐心,不要打断孩子的发言,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被理解和被关心,才会主动与家长交流。
其次,家长们应该用鼓励的话语来激励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有信心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家长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话语来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和鼓励,例如:“你真棒,我相信你一定能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这样的话语会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难。
另外,家长们也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孩子在家庭中也应该有一定的话语权,让他们参与一些家庭决策和事务中,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当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被尊重和采纳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
最后,家长们还应该树立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家长们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因此,家长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坚强、积极向上的人,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长们应该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并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孩子成长为有力量、有担当的人。
家庭教育的励志文章 篇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人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方法,帮助家长们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首先,家长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家长们就应该教育他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例如,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让他们学会收拾自己的房间,让他们养一些小动物,让他们懂得照顾和关爱他人。通过这些小事情,孩子们可以逐渐培养起责任感。
其次,家长们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责任。在家庭中,家长们可以给孩子一些家务事,让他们参与到家务中来。例如,让孩子们帮忙洗碗、擦桌子、扫地等,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承担起一部分家庭责任。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另外,家长们还应该给孩子设定目标,并监督他们的完成情况。目标可以是一些小事情,例如,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每天读一本书,每天锻炼身体等。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这些目标,并在孩子完成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认可。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会逐渐形成自觉完成任务的习惯,树立起责任感。
最后,家长们还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体验到责任的重要性。例如,让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责任。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会懂得自己应该为社会、为他人负责,培养起责任感。
总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家长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给孩子适当的责任,设定目标并监督完成情况,并给孩子提供一些体验责任的机会。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起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家庭教育的励志文章 篇三
关于家庭教育的励志文章精选
导语: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是关于家庭教育的励志文章,欢迎欣赏。
篇一:对孩子的爱,无条件,有原则
面对外界的指责,梦鸽说,“儿子是忠厚孩子,错的是社会环境”。
人是多面的,一个人在家人、朋友、陌生人的眼中,往往会展现不同的一面,加起来,才叠构成一个相对接近于真实的人。所以,对于一个不相识的人,更难以依靠媒体或者父母的描述,去进行判断。之所以关心梦鸽的儿子,是因为他涉嫌犯罪,而这个时候,大家关心的是证据,其他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们这些外人来说,毫无关系。
至于社会环境,很遗憾,确实不理想。我不知道别人看法如何,但是自己为人母,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有坏人会伤害自己的孩子,或者把孩子带上邪路。也因为这样,更明白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战战兢兢。因为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应对这个复杂社会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有些话是不能够说的,有些人,要尽量地远离。
在Facebook上看到香港的朋友们在分享一封信:一个家长对另外一名家长的投诉,起因是这位家长发现,在这些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时,其中一个孩子特别霸道,不单单把玩具全部归为己有,而且打那些想要和他分享玩具的同龄人。而最让这名家长担忧和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当这一切发生时,那个孩子的家长就坐在一边,对孩子的作为视而不见。这投诉信最后提醒那位家长:孩子如何成长,父母的教育很重要,也因为这样,虽然和自己不相关,还是觉得应该写这封信。
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社会环境当然重要,而这当中父母如何教养更重要,孩子的行为举止很多时候是父母的是非对错观念的同步反映。看到那些带着孩子在公共场合和别人大声吵架,甚至动手打人的父母,我会担心,这样的言传身教,孩子未来会不会有同样的暴力行为倾向?学术调查结果就显示,具有家庭暴力行为和倾向的人,他们的父母大多也有家暴行为。
也因为这样,当一个孩子出现行为差错的时候,是不是身为父母的先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教过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偏差,给孩子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在孩子出现坏习惯或者不检行为的`时候,有没有及时提醒和制止?对待孩子,是不是毫无原则,而把这种无原则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同样在Facebook上,美国的朋友分享了一封信:一位美国妈妈写给儿子的信。在儿子选择在Facebook上宣布自己是同性恋之后,身为父母,和儿子的朋友们同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那位美国妈妈的信很短,她告诉儿子,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他的性取向而有任何改变。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一句话:提醒儿子,收拾房间里面的饮料罐头和茶杯,不要等到蚂蚁爬进去之后。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位无条件但有原则的妈妈。
无条件的爱,意味着当孩子犯了错,别人都不喜欢他,或者不接受他的时候,他会知道,自己的父母不会抛弃自己,就算自己的孩子做的选择,不是自己的心头好,甚至不喜欢,但是只要没有犯错,不涉及是非,依然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而有原则,意味着不会对孩子犯的错视而不见,甚至颠倒是非黑白,强词夺理,或者利用手中的特权,为的就是帮孩子推卸责任。而想深一层,这是因为这些家长本身的固有思维,一旦发生问题,原因一定在外部,从来不反省自己。
篇二:别比了 孩子不是被物化的奖杯
我好多年没见到这位高中好友的父母了。上周当我跟他和他的妹妹及家人一起吃晚餐时,我看着他们,试着想起我上次看到他们是什么时候。那一定是高中毕业典礼时,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见到他叔叔、他婶婶,以及他们的两个小孩。他们的孩子跟我们大约相仿,很巧,儿子比我朋友小一岁,而女儿则比我朋友的妹妹小一岁,那天是他妹妹生日。
第一次谈话是这样开始的:
婶婶说:“生日快乐,恭喜!你几个月后将从一所很好的大学毕业了。你和你哥都很会念书,真的很乖,让你们父母都很骄傲。我们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念不到一样好的大学,然后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们的儿子大部分的时间待在家里……”
他们的孩子低头不语。我朋友的妈妈说:“哎呀,哪会。我家小孩在学校都很懒,总是在玩,在中学和高中成绩也只是过得去而已。他们只是运气好而已……”
每个在亚洲或者说台湾环境长大的人都可以很容易想象,在那样的晚餐上,两家父母之间的对话会是怎样的。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我们在台湾收到成绩单时。当我还在美国念小学时,我们第一次收到成绩单时,老师不断说:“当你们收到这学期的成绩时,仔细看看,然后就收进背包中。没必要给学校里面其他人看。你的成绩是你的事、你的隐私,也不要去问其他人的成绩,这是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成果,也不关你的事。你要尊重每个人的隐私和不同。”
她那天早上至少重复说了三次。但当我们在台湾念初中或高中的时候呢?
不仅是把我们的成绩公开,他们往往还会贴在办公室门口外面,让整个学校和老师都能看到,让他们比较和讨论。
从询问和比较某人的年龄、职业成就、现在薪水,到他们什么时候结婚或几时生小孩,亚洲社会喜欢比较每件事。
如果我们继续这样,这会没完没了。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为社会中每个新一代人做到公平,但总是会有些东西可以比较和嫉妒;其他人的幸福快乐、他们的笑容、其他人的梦想……
那天晚上,当我们结束晚餐准备要离开时我说:
“我们一定花了前半个小时来比较孩子的成就。讽刺的是,孩子自己没说什么,他们从来不会被问,永远都是父母在说话,好像孩子就不过是被物化的奖杯。”
我的朋友叹气说道:“是的,自从我们念高中开始,每隔几个月在家族聚会时这个场景就会重复一次。我和我妹在学校时念书认真到好像发疯一样。我总是想要偷偷对自己的堂兄弟说抱歉,因为我们都是相同年纪,然后过去20年都一直像这样被比较着。我很肯定许多中式家庭也一样,这样的事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家庭紧张和对孩子的压力。让我们确保某天,当我们是父母时,我们知道不要把焦点放在这类议题。”
人生很短,让我们依照正确的理由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只是为了面子,以及为了他人的想法。
长远来看,那样我们可能都会更快乐一点儿。
就像我小学老师常说的:你的分数、学校、生涯目标、人生。那是你的事,跟别人无关。停止在意或问别人的成绩。
篇三:把原创的小孩变成了盗版
美国某名校考官说:“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此学生和彼学生之间没有差别。他们的SAT和托福成绩往往都很好,但是申请材料一模一样,特长都是钢琴、跳舞、绘画之类,毫无特色;论文更是写得千人一面,观点幼稚,表达平庸,显示出他们想象力的贫乏和思维的格式化,像是同一个工厂生产出来的机器人”。
一位负责留学咨询的美国人,专门手把手教中国学生如何申请到常青藤名校,百发百中。他说:“哈佛每年会收到几万份学生申请,但是只有极少数可以被录取,被选中的往往不是成绩最好的,而是最特别的。”他为中国学生做留学咨询,收费一年高达十几万元,主要是
协助每个小孩找到他自己的独特性,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有的孩子关注慈善,那么可以寻找一些有创意的慈善方式,逐渐成长为“青少年慈善家”;有的孩子喜欢写作,那么可以鼓励他去办一份中学生杂志,邀请各个学校的学生投稿。他说:“你想从成千上万份申请材料中脱颖而出,就得让自己与众不同。首先确定你喜欢什么,然后专注于这件事,不管它多么微不足道,在这个领域发挥你的特长,显示独特的自我。”老实说,协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鼓励他们在喜欢的领域不断探索和深化,这本该是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该做的事,但是中国家长们通常做的不是让自己的宝宝变得特别,而是变得跟别人一样。别人家的孩子在学英语,我们也得学;别人家的孩子上钢琴课,我们也不能落后。跟别人一样,他们会更有安全感,因为中国向来鼓励大家要平庸、要合群、要一致、要千篇一律。
我曾经担任过几次宝宝大赛的评委,老实说,海选阶段大部分小孩的表演都难看而乏味。几百个小孩,要么背唐诗,并且统统都是“床前明月光”;要么走模特步,姿态表情一模一样;要么讲故事,摇头晃脑的幅度都差不多。
其实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之处,只是家长对兴趣的理解非常狭隘,对他们而言,除了绘画、音乐、跳舞等主流兴趣爱好之外,其他都是瞎扯淡——小孩身上本来拥有的多种可能性,统统被扼杀了。
有两个小孩,小时候都对昆虫感兴趣,都喜欢《法布尔昆虫记》,每天去小区院子里玩。趴在地上观察蚂蚁,在草丛里捉蚂蚱,还把毛毛虫带回家研究——其中一个小孩被家长训斥,每天只能在家认字、学算术、拉小提琴,几年之后,顺利成长为一个眼神呆滞的枯燥小孩。而另一个小孩得到爸爸妈妈的鼎力支持,他们陪着小孩去各个昆虫博物馆,搜集蝴蝶标本,给蜘蛛拍DV,现在这个小孩在班上组建了昆虫兴趣小组,每个月定期出一本昆虫手册,照片、文字、排版都自己负责,据说这个暑假,他们全家打算去台湾的蝴蝶谷做详细考察。
最近高考填志愿,很多学生来问我:“我该报考什么专业呢?”我说:“首先要考虑你喜欢什么。”他们大多数都回答,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孩子无兴趣、无特长,家长要负责,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小时候的各种敏感期,没有花心思去发现孩子天性中独一无二的部分,没有协助孩子放大自己的特别之处,把孩子从特别变成平庸,家长只需要具备盲目、从众、懒惰等几种特性就可以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下来都是原创,慢慢地活成了盗版——而我们当家长的,往往一不小心,就做了盗版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