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抓住机遇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一
机遇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当机遇来临时,一些人能够抓住它,迎接挑战并取得成功。以下是10个抓住机遇成功的名人故事。
1. 贝佐斯的亚马逊之路
杰夫·贝佐斯是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看到了互联网的潜力,并抓住了在线零售的机遇。他坚信亚马逊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零售平台,并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来实现这个愿景。如今,亚马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之一。
2. 奥巴马的政治之路
巴拉克·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美国总统。他抓住了社交媒体的兴起,并利用它来进行大规模竞选活动。他的团队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吸引年轻选民的支持,并成功地打破了种族和党派的界限,最终当选为美国总统。
3. 赫本的电影之旅
奥黛丽·赫本是一位传奇的好莱坞女演员。她在电影《罗马假日》中的出色表演使她一夜成名。赫本抓住了这个机遇,成为了好莱坞最受欢迎和有影响力的女演员之一。
4. 马斯克的创业之路
埃隆·马斯克是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他抓住了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的机遇,并投入巨资和精力来推动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如今,马斯克的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并在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5. 温蒂的快餐之路
戴夫·托马斯是温蒂快餐连锁店的创始人之一。他抓住了快餐业的机遇,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食品和优质的服务,使温蒂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快餐品牌之一。
6. 扎克伯格的社交媒体之路
马克·扎克伯格是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他抓住了社交媒体的机遇,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Facebook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沟通、分享和连接的重要工具。
7.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之路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好莱坞最成功的导演之一。他抓住了电影制作和技术发展的机遇,并通过创新的故事叙述和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了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
8. 乔布斯的科技之路
史蒂夫·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抓住了个人电脑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机遇,并通过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创新,使苹果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之一。
9. 罗伯逊的体育之路
菲尔·罗伯逊是NBA历史上最成功的篮球运动员之一。他抓住了篮球事业的机遇,并通过出色的球技和领导能力,带领洛杉矶湖人队赢得了多个总冠军。
10. 罗伊的时尚之路
迪安娜·罗伊是时尚设计师,她抓住了时尚产业的机遇,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时尚界的先锋和领导者。
这些名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抓住机遇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商业、政治还是艺术领域,只有敏锐地察觉到机遇并勇于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10个抓住机遇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二
机遇是成功的关键之一,而那些能够抓住机遇并取得成功的名人故事更是充满了启发和激励。以下是另外10个抓住机遇成功的名人故事。
1. 麦当娜的音乐之路
麦当娜是流行音乐界的偶像之一。她抓住了流行音乐的机遇,并通过创作出色的歌曲和具有争议性的形象,成为了全球最成功的女歌手之一。
2. 盖茨的软件之路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抓住了个人电脑软件的机遇,并通过开发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使微软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3. 斯皮尔曼的运动之路
尼克·斯皮尔曼是奥运会上最成功的短跑运动员之一。他抓住了短跑事业的机遇,并通过专注和艰苦训练,赢得了多个奥运金牌。
4. 奇普曼的文学之路
詹姆斯·奇普曼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编剧。他抓住了文学创作的机遇,并通过写作出色的小说和剧本,赢得了多个文学奖项。
5. 斯皮兹的娱乐之路
斯皮兹是一位美国喜剧演员和导演。他抓住了喜剧表演的机遇,并通过创作幽默的作品和搞笑的角色,成为了喜剧界的巨星。
6. 考克斯的科学之路
简·考克斯是一位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她抓住了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机遇,并通过对黑洞和宇宙起源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为科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7. 卡特的慈善之路
吉米·卡特是美国历史上最年长的前总统之一。他抓住了慈善事业的机遇,并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慈善组织,为世界和平和人道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8. 珍妮弗·劳伦斯的演艺之路
珍妮弗·劳伦斯是一位年轻的好莱坞女演员。她抓住了电影事业的机遇,并通过出演优秀的电影作品,赢得了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9. 马克·韦伯的金融之路
马克·韦伯是一位著名的金融家和投资者。他抓住了金融市场的机遇,并通过聪明的投资和风险管理,积累了巨额财富。
10. 丽塔·莫拉诺的时尚之路
丽塔·莫拉诺是一位意大利时尚设计师。她抓住了时尚产业的机遇,并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和高端的服装品牌,成为了时尚界的重要人物。
这些名人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抓住机遇的重要性。无论是在音乐、运动、文学还是商业领域,只有敏锐地察觉到机遇并勇于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10个抓住机遇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三
10个抓住机遇成功的名人故事
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机遇敲门的时候,要是犹豫着该不该起身开门,它就去敲别人的门了。人生路上,会有很多十字路口,会有很多的选择,选对了,就离成功不远了。下面是小编带来的10个抓住机遇成功的名人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排炮战术"轰出的千万富翁
10年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10年后,“壹加壹”由一家庭制衣作坊发展成为时装设计公司,进而组建“壹加壹”实业有限公司。10年间,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老板,资产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
发展如此迅速显赫,除天时、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纵市场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壹加壹”的产业包括服装、电器、鞋类、餐饮等,但服装是大头,服装收入占总收入的80%。而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是以季计、月计,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准市场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陈展鸿说,他采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有节制地“轰击”市场,每种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总留有余地,决不“轰”得过火,适可而止。陈展鸿的想法是顾客买东西就跟吃饭一样,某种东西一下子吃得太饱,就会对这种东西腻味,再也提不起它的兴趣。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为保证“壹加壹”产品的“快”和“新”的特色,陈展鸿十分注重信息,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变成产品,抢占服装“新潮头”。目前,“壹加壹”仅西装的款式就有20种之多。靠“快”和“新”还不能在市场稳操胜券。市场的真正主宰是顾客,只有赢得顾客,才能赢得市场,才能保证“轰”得有力。
于是,“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凡是在“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凡是在“壹加壹”购置西服,还可以“终身保修”身材发胖的、不合身的西服还可以拿来修改到合身。这招“壹加壹”专营西服的服装店由一间扩展到了七间,还满足不了需要。
2、一名杂工一年赚了50万
他是一个失败者、说谎的人、商场上的逃兵,没有人把他放在眼内,因为他根本没有与人争胜的条件。那么,苏宏达如何出人头地,与身边同辈相比,在成功的大道上遥遥领先,使公司每年赚取的利润超过50万元呢?苏宏达算不上年少有为,他35岁时,仍是工厂的一名杂工,每月收入仅可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还需要妻子替人家做些零散的缝纫工作,帮补家计。35岁,是宏达生命的转折点,一天,他经过住家附近的地产经纪公司,发觉里面的职员在打瞌睡。虽然那时楼宇买卖情况热闹,偏偏就只有那个地产公司一片冷清,门口张贴的楼宇资料也是寥寥可数,还附出公司的转让消息。宏达突然灵机一动,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虽然他没有足够的金钱搞一些小生意,但岳母颇有积蓄,他决定跟她好好商量。开始经营业务的时候,他把顾客介绍费降至最低,只抽取其半成佣金。
另外,他采取“死缠烂打”的政策,不怕浪费唇舌,不断为上门的客户介绍适合他们的房子,不到最后一刻——对方终于找到自己理想的房子,他决不轻易放弃。很多顾客前来地产公司想购买房屋,其实心中也没有什么主意,如果推销者懂得抓住他们的心理弱点,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顾客自然会一切依赖你,不愿再跑到别家地产公司选购的了。
3、借鸡生蛋
现代经济活动中,自身经济实力不足却又要发展事业,许多人也会来个“借鸡生蛋”“借得钱来,投资生产,赚回钱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这种经营谋略,也叫“负债经营,无钱走遍天下。”然而,时至今日,当人人都懂得借鸡生蛋时,“鸡”就不那么好借,就得讲究许多技法。给人“信”字,这是借鸡技法中的根本大法。
在广州,有一位数百万元资产的私营企业主岳亚贤,当年家里穷得叮当响。靠做不做都36元的工资,别说摆脱个穷字,连生计也难,他下决心要做番事业。想到邻居潘婶有好几个儿子在香港,就向其借钱。开始借10元,讲好一礼拜还,但他根本没动那钱,只是锁在箱里,到期准时归还。过了个把月,他又向潘婶借20元,她讲定归还日,他一样不用,到期原钱加息奉还;如此一次次借了还,还了借,大半年时间过去了,还真的没动用过所借用过的任何一分钱。待潘婶一再夸其“有信用”时,岳亚贤顺水推舟地向她讲了自己的打算办个”方便居民生活小卖店”的想法和难处。潘婶也真爽快,笑着安慰他:“放心,你亚贤要办店,借你个万儿八千没问题。”就这样,岳亚贤凭着良好的“信誉”筹到创业资本。钱,是投资创业的硬资本,对于无钱或财力不足的人来说,能借到钱,就可心想事成。中国银行有2000多个亿个人存款,如果你这个商人有信誉,就永远不必为缺钱而发愁。
4、腾讯
马化腾,这个名字你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互联网上那只戴着红领巾的小企鹅QQ形象,你必须十分熟悉了。它改变了数亿人的沟通习惯,创造了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引领出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QQ的孕育者就就是马化腾。
1984年就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的马化腾以前很喜欢天文,但那毕竟有些遥远。当计算机出此刻他面前的时候,他的生活中便有了新的主宰。在深圳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时候,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平已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他既就是各种病毒的“克星”,会为学校的PC维护带给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又经常干些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认识了ICQ。一见面,他便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就立即就注册了一个号。但就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户中想推广开来不就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于就是他想,自我能否做个类似于ICQ的中文版本工具呢?
1998年11月,马化腾与同学张志东合作,在深圳注册了深圳的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从此,他踏上了创业征途。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就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就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1'999年初,腾讯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腾讯“QQ”,受到用户欢迎。在马化腾为资金犯难的时候,他起了要把QQ卖掉的想法,先后和四家公司谈判,都以失败告终。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升温,受昔自老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次的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QQ220万美元的投资。从此,新的一轮创业开始。截至2004年9月,腾讯QQ总注册用户数为3。55亿,活跃用户数1。19亿,QQ最高同时在线730万、QQ游戏最高同时在线78万,跃居中国第一大休闲游戏门户。
马化腾的成功,有人总结原因说就是运气太好。而马化腾总结说,就是对QQ的专注成就了这天的自我。
“他就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业内伙伴提到这位才34岁的老板,都会用“专注”这个词。五年来,腾讯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就是国内唯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
马化腾每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他上网只有一个目的,在互联网的犄角旮旯里发掘新的商机。QQ秀就就是他在网上觅到的一块肥肉。偶然一次,马化腾发现韩国推出了一种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服务,马化腾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就把韩国的'那套东西给学过来,搬到了QQ上推广尝试。他同时找一些著名的手机和服装公司,例如诺基亚和耐克等国际知名公司,让他们把自我最新款的产品透过QQ秀用户来下载。QQ秀有这些公司带给服饰设计、手机等多种产品,很快风靡了Q族的世界,而腾讯没有为QQ秀的服装、饰品花费任何的“银子”。
马化腾说,这一块业务的增长目前很快,已有超过40%的用户尝试了购买。马化腾盘算,如果每个用户愿意花1~2元的话,仅QQ秀收入就不敢想象。马化腾那独到眼光又一次为腾讯挣到了钱,2004年前三季度,腾讯盈利到达3。28亿元。
马化腾的经营哲学就是:“三问自我”。
一问:这个新的领域你就是不就是擅长?他的竞争对手多半对商务、利润、资本感兴趣,却不必须能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而马化腾凭着对网络市场一种朦胧却又相当有预见性的理解,用近乎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搭起腾的架子,牢固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理念,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质量,当然能高出对手一筹。
二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白,开发软件的好处就在于实用,而不就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其实我只就是个很爱网络生活的人,明白网迷最需要什么,所以为自我和他们开发最有用的东西,如此而已。”
三问: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我能持续多大的竞争优势?1999下半年,腾讯在网络寻呼系统市场上越做越大,淘到大桶“金银气然而,也面临着重大选取:一方面寻呼行业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腾讯的QQ用户数到达了100万,而且还在迅猛增长。早先,QQ只就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的,马化腾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就是资金上,他对自我究竟能持续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当时,腾讯所采取的策略就是“三管齐下?:-方面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超多利润;‘另一方面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改善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再一方面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就是正确的。
5、从流浪汉到百万富翁
冯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汉,到处漂泊,虽历尽艰辛,却穷得叮当响。1990年,冯志久跟随数百万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却发现这里早已人满为患,他想到工厂打工,但因年龄大,无技术,工厂不收他。冯志久百无聊赖,便在各工厂区转悠,看到工人们下班后都端着饭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还有那在街上饥渴的盲流,他脑子一转,怎么不再开一个供打工者吃饭的小店呢
于是,他心一横,租了一间民房作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担起两桶饭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销,一天下来能挣30元,很快他凑足37000元资金,在广州黄埔大道边租了一间5平方的店铺,办了执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开张了。冯志久的小饭店一开张,就象鲜花引蝶似的引来了众多的顾客,他经营主要的绝招,就是收费低。那时广州的饭店快餐时价最低是2元,而他却一律为1元。1元钱吃饭谁不来!冯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结帐之后,除了开支,竟赚了2000元。后来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临时工,扩大门面,每天早餐卖粉中晚餐卖饭,一律一元一份。
这样,每天的顾客少说也有500多人,最多达1000多人。他挣钱的奥妙在于薄利多销。每份1元的饭菜其实是没有挣头的,但打算的好,也可以赚几角钱,如果每天能卖1000份,就可挣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一个流浪汉变得如此精于经营。几年下来,冯志久已身家上百万元,直到现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价。人称他“1元钱大享”。
6、斯坦尼夫斯基
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斯夫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自卑与自信的差异。
7、赚钱魔术师
1982年,刚刚放下“青苗”和红十字卫生箱的周潮仁还只是位24岁的青年,“赤脚医生”失去行医资格,同时意味着他将回到农民的行列。在人多地少的潮汕平原,“田里没有金子”是一句人人都知晓的老行语。一天,在家闲得发慌的周潮仁在镇上喝早茶时听人说:上海人爱吃蜜饯,男女老少都爱吃,根本不管这蜜饯腌缸里是否有蛆虫。周潮仁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70元车马费,扛上了30公斤蜜饯闯荡大上海去了。
到了上海,他扛着蜜饯一连到好几家食品店推销,得到几乎相同的回答:“没有国营集体工商执照,什么生意都不能和你做!”这一晚,他在南京路的屋檐下度过。守着一大袋蜜饯直发愁。天无绝人之路。翌晨,一位潮州同乡和他相遇,并答应帮他解脱困境,同乡用自己的营业执照,银行帐号和批发票,很快将30公斤蜜饯以168元成交。同乡付给周100元现金后走了。虽然100元对于当时的周潮仁来说不是一笔巨款,但最使他振奋的是同行凭着一张营业执照在10分钟里赚了68元,赚钱就像魔术师。他暗暗发誓:我也要当赚钱魔术师。
回到家乡,周潮仁一口气办了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营业执照。该年12月,他以平均每公斤0.9元的成本在家乡收购近1吨的蜜饯,再次闯荡上海,由于这次他持有多种“版本”的营业执照,他的蜜饯生意格外红火,这次他净赚1500元,是他过去当“赤脚医生”六年的收入。
这次的成功,使周潮仁的野心更大了。他在家乡成立了“凉果收购站”,在上海租了一套公寓,每天晚上,他根据上海蜜饯市场的销售动向,让自己的秘书编制生产计划向家乡电传。与此同时,潮州每天发往上海的长途运输车队中,就有一辆车是他包下的。几年过去,周潮仁成了响当当的上海蜜饯市场大王。
8、寻找突破口
深圳海滨房产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八七年夏,但直至一九九〇年秋,由于体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公司并无大的建树。现任总经理冯兴民接手时,公司只剩职工5人,一间办公室,一部电话分机,外加一小块土地。面对这个摊子,他们从拥有的那块土地起步。按照国际惯例,将规划、设计、地盘管理、基建、销售等房地产经营环节解剖开来,让利出去,使每个环节都能把最优秀的队伍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项目上。这样,整个房地产运作便成了系统工程,公司员工的精力集中于工程的宏观控制,以及经济测算、市场分析、信息收集等工作上。当年,便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均创汇200万港元。创利65万港元,公司从亏损企业一跃而成为令人瞩目的盈利大户。
9、小老板大思维
广州塑料软包装厂是一家民政福利小厂,全厂100多名职工中,残疾人占了54%。在1986年的审计结果显示,27万元流动资金亏得一干二净。欠下债务40多万元,已经到了破产的境地。此时,谢耀临危受命。上任厂长之后便引进风险机制,逐步把车间集体
承包,很快使企业扭亏为盈。1988年,又通过招标实行风险承包,承包人要先交纳2万元的风险抵押金,确保上交厂部的利润每年递增7%,并保证车间职工的收入每年也递增7%。风险机制促使承包人在经营中使出浑身解数,尽全力拓展业务盈利。因为纸盒、纸箱、塑料3个车间都是独立的产品车间,承包者可以自主经营,使他们摆脱了业务科室的繁琐机制,能够调度产、供、销,用活业务费,业务经营异常活跃。他们在车间内对工人实行按件计工,对供销人员实行任务承包,体现重奖重罚。一下子调动起了工人的积极性。塑料车间六班的机台利用率从承包前4%提高到97%。全厂的生产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好兆头。三年下来,风险承包的风险经营方式使全厂利润创历史最高纪录,1991年。盈利38万元,是承包前的5倍。职工月均收入比3年前增长84%。此外,他们还增添了8台机器设备,还清了债务。
10、艰苦卓绝方成功
“皇天不负苦心人”。所谓“皇天”,其实正是我们自己精神力量的化身。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所愿:风平浪静的时候,轻如一叶小舟;等到风涛怒作的时候,也会像凌空的天马。张弼士,别名振勋,广东潮州大浦人。17岁时家乡闹灾荒,他告别家人,孤身逃荒,来到了荷属的巴城(今印尼雅加达)。毕业实习时,张弼士特别注重观察当地和外地的经济状况,研究什么样的买卖容易获利。从买卖酒发家后,他又拓展到垦殖业、建筑、金融、交通、矿业、商业等各个行业。在企业全盛时期,资金达白银七八千万两,故有“苏岛富翁”之称。张弼士的一生中,最能说明他创业的艰辛和成就的应是张裕酿酒公司的创办和成功。
张弼士于1892年开始筹建酒厂,一开始,他就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着手抓好原料基地的建设。几经周折,公司耗费巨资,终于1906年建成了有124个品种,占地千余亩的葡萄园。我国当时生产葡萄酒系手工操作,设备落后,难以与欧美新的生产技术相抗衡。为提高竞争能力,他注重科学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
他到处物色酒师,重金聘用。几经周折,公司终于掌握了全套设备和关键技术。产品出来后,对于如何开拓市场,张弼士曾煞费了苦心,首先,他注重提高产品的信誉,其次,注意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讲究广告宣传的艺术;再次,充分利用海外华侨思念祖国、眷恋故土之情和张氏在南洋华侨中的影响,开拓国外市场,特意精制张裕酒的宣传品向华侨广为赠送。此外,广泛结交上层人士,取得各方的支持。最后,别具特色的张裕酒,终于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和注意。康有为曾为张裕公司写下了“浅饮张裕葡萄酒,移植丰台芍药花,更复法华写新句,欣于所遇即为家”的诗句。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公司亲笔题赠“品香醴泉”四个大字。特别是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商品比赛会上,张裕公司的白兰地、红葡萄酒、琼瑶液和益寿浆获金质奖章,“金质白兰地”从此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