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参考 篇一
标题:乐观坚毅,残疾人创造奇迹
残疾人的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和困难,然而,有些残疾人却用他们的坚毅和乐观的态度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明的青年。在他出生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他的双腿丧失了运动能力。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李明并没有陷入绝望中。相反,他选择了乐观和坚毅。
李明的父母在得知他的残疾后,十分悲伤和自责。然而,李明却告诉他们:我并不需要你们的怜悯和自责,我要的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他毫不气馁地用自己的努力和坚强击退了身边人的质疑和嘲笑。
李明从小就对音乐充满了热爱,尤其喜欢弹钢琴。尽管双手残疾,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开始学习一种特殊的弹奏技巧,通过脚趾来弹奏钢琴。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李明不仅能够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还在国内外的音乐比赛中获得了多个奖项。
除了音乐,李明还对绘画非常感兴趣。他用嘴巴拿着画笔,画出了许多精美的画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李明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希望能够帮助其他残疾人实现他们的梦想。他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立和自信。
李明的故事告诉我们,残疾并不意味着无能和无望。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李明用他的励志故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残疾人也可以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参考 篇二
标题:奋斗不息,残疾人铸就人生辉煌
残疾人的故事总是让人们感到震撼和敬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另一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张丽的女孩。在她出生后不久,发现她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导致她的听力和语言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对她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张丽并没有放弃。
张丽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她用手势和嘴巴发出声音,不断地尝试和模仿。她花费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学会了基本的语言表达,但她从未停止学习的步伐。
在学校里,张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她需要依靠助听器才能听到老师的讲解,同时她还要通过口型和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她的同学们对她的特殊情况充满了理解和支持,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张丽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顺利地考入了一所著名的大学。在大学里,张丽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其他残疾人战胜困难。她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组织了一次关于残疾人权益的讲座,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毕业后,张丽进入了一家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工作。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帮助残疾人走出困境,重拾信心和希望。她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家属的赞誉和感激。
张丽的故事告诉我们,残疾并不是个人命运的终点,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就能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人生。张丽用她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残疾人也有无限的潜力和价值,他们同样可以为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参考 篇三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参考
既然有残疾者做不到的事,也应该有残疾者才能做得到的事。你知道有哪些身残志坚的故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_第1篇: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他在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孩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孩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孩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_第2篇: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
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
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今天才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叫身残志残。只有自强不息的人,才能正确地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