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简历(精选3篇)

时间:2014-01-09 08:37: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简历 篇一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号称“江南白首”。他以其清新淡雅的诗风和博大精深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以下是他的生平简历。

王之涣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人,经常与当时的文坛名流交往。从小,王之涣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和教育。

王之涣年轻时,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他经常参加文学沙龙和诗社的活动,并与许多文人交流和切磋。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2年),王之涣参加了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这个成绩让他一跃成为了唐朝的官员,并且得到了进一步提拔的机会。他曾任职于吏部、礼部等多个官职,期间积极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政务工作。

然而,王之涣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作以婉约清新、含蓄深邃而著称。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富有感情的表达,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作主题广泛,有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等不同类型,其中以《登鹳雀楼》、《登金陵凤凰台》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最为有名。

王之涣的诗歌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后人广为传颂,并被收录在《全唐诗》等重要文学典籍中。

王之涣晚年时,他回到了故乡江南,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他以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他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去世,享年47岁。

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为后世的文学界树立了榜样。他的诗作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他的诗歌传承了唐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简历 篇二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号称“江南白首”。他以其清新淡雅的诗风和博大精深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以下是他的生平简历。

王之涣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人,经常与当时的文坛名流交往。从小,王之涣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和教育。

王之涣年轻时,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他经常参加文学沙龙和诗社的活动,并与许多文人交流和切磋。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2年),王之涣参加了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这个成绩让他一跃成为了唐朝的官员,并且得到了进一步提拔的机会。他曾任职于吏部、礼部等多个官职,期间积极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政务工作。

然而,王之涣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作以婉约清新、含蓄深邃而著称。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富有感情的表达,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作主题广泛,有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等不同类型,其中以《登鹳雀楼》、《登金陵凤凰台》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最为有名。

王之涣的诗歌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后人广为传颂,并被收录在《全唐诗》等重要文学典籍中。

王之涣晚年时,他回到了故乡江南,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他以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他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去世,享年47岁。

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为后世的文学界树立了榜样。他的诗作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他的诗歌传承了唐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简历 篇三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是浪漫主义诗人。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简历,欢迎大家阅读!

  个人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介绍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婚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人物生平

  身世之谜

  王之涣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做官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为官不顺

  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赋《宴词》、《送别》。

  开元十年(722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居家唱和

  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赋《九日送别》、《登鹊雀楼》、《凉州词》二首。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

  遭疾终去

  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天宝二年(743年),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

  墓地

  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获悉,近日,该馆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据该馆有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绾、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说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为淄川郡司士。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岁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阳北邙山。

  王绾墓志记载,王绾一生曾做过十个官职,最后被授予左赞善大夫之职。公元七九三年,王绾死于京城长安。王绾的二哥当时在江南任御史中丞,听到消息后,让儿子赶到长安,护送王绾灵柩回洛阳,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茔。

  据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赵跟喜介绍,志文记载,王之涣家族原籍山西太原,死后最早葬在洛阳的为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阳,共有五个儿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详,另外四子分别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后也都葬在洛阳。王之涣为王昱的儿子。目前,千唐志斋博物馆共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王之涣的墓志出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现藏南京博物院。


1.

2.

3.

4.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简历(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