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否就是就业教育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开始越来越认同职业教育的就业取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并没有错,但有人却借题发挥,将其异化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导向”变成了“就业教育”,虽只有一词之差,但对职业教育产生的误导和危害却是巨大的和难以承受的。
一是窄化和矮化了职业教育的外延和内涵。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就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只是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它还有育人功能、经济功能、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等。如果只注意谋职就业,而不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就只能培养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的劳动者,就没有尽到社会责任。
二是容易形成职业教育的导向偏颇。似乎职业教育只要过了就业这道坎.就居功至伟.一俊遮百丑了。不知倘若学生综合素质跟不上,即使今天就了业,明天也一样会下岗。
三是引发片面追求就业率的现象。在就业教育导向的驱动下,追求高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共同的愿景。一方面,由于就业压力,许多学校最后一学期。甚至是一学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忽视了学生学业,使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和冲击,而这在高职院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由于评估需要和就业率要在媒体上公布的压力,学校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想尽办法让学生多签约,由此也引发了学校变相替代学生行使就业权利的情况以及学校和学生与用人单位合谋签假合约的现象。四是就业论者排斥形而上的各种价值追求,似乎把学生糊弄出去就行了,这就导致了对物的功利化迷恋,精神生态退化,形成了对思想和教养的排斥,对真正教育的遮蔽。
也许有人会说,提“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有助于人们对就业的重视和就业率的提高.其初衷和愿望是好的。但就业率的提高、就业状况的'改善,真的因一句口号就能实质性的提高吗?恐怕并不如此简单。我们认为,影响就业率高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紧要的还是与技术进步影响、专业设置错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因素直接相关,而不是一句话的事。
首先,从技术进步影响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的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近些年来,失业现象在很多国家的迅速扩大,在不少方面是一种与技术进步有关的结构现象。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革新技术系统取代人的劳动,必然造成部分劳动力的就业不足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市场经济必然产生失业,劳动者在创造价值、提高绩效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失业的条件.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而减少用工。这是一条规律,即必然失业律。”但这种技术进步造成的失业对高职教育来说并不可怕。因为,高职处在技术工人的高端,我们国家对于这个层次人才的
培养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而且随着技术升级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其次,从专业设置的现状看.当下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结构和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存在错位失衡现象,由此导致了结构性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求职者的能力或知识结构与社会需要发生错位而导致的失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根子并不在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短缺,而是教育本身专业设置错位、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所造成的。显然,解决这一问题的的办法,光靠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无济于事的。而要从专业设置的改革入手.重视专业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对接。一要重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使其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二要找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兴奋点上;三要依据社会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设置专业,呼应社会职业的调整和变化,并根据职业的兴替设置和调适好专业:四要适应市场需要,校企共建专业。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错位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第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看,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但“双高”的理想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在实践中往往并没有真正实现。由于办学条件的局限、课程改革的滞后、师资水平的不足,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成为达标人才,大多只能是“理论不着天、技能不落地”的半吊子人才。所以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提出什么样的漂亮口号,而在于要实实在在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赋予这些学生高技能、高素质,才会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更何况,就业是一种综合考量,不仅包括就业率(有时可以造假),还有对口率、起薪率、稳定率、用人单位欢迎率等指标。如果不是真正把质量抓上去,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会造成对职业教育的误导,而且在实践上也难以有助于就业率、尤其是就业质量的提高,是必须予以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