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正方体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正方体展开成6个面和把6个面折叠成正方体。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二、课堂练习:
1、学生做课本17页第1题。
教师把正方体盒子6个面分别按照题目中的要求标上1、2、3、4、5、6个数字,让学生找一找每个数字相对的面哪一个?
2、学生做课本17页第2题。
让学生把长方体盒子的6个面展开标上数字,然后找出每个数字所对应的面上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每个面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多少。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平面图上使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位置。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导学】
课前激趣导入课题 板书:确定位置
(一)自学课本例1、
1.认识“列”和“行”
你知道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用几个数据吗?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 着的一排是列,( )着的一排是行。
2.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
现在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一下小丽和小军的位置吗?
3.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 )个数据。你能把“第二列第三行”换成一种更简洁的方法吗?( )
现在你能用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小丽和小军的位置吗?(请表示出来)
这两组数对的两个数字一样吗?它们的先后顺序相同吗?两个数的位置能随意调换吗?为什么?
4.确定第几列一般从( )往( )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 )往( )数。
(二)学生独立完成例2
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课中
【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自学中出现错误的人在组内学会。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班级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质疑探究】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大家来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测评反馈】
1.填空
(1)竖排叫做( ),横排叫做( )。
(2)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 ),第二个数表示( );两个数之间用( )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 )括起来。
(3)小红坐在第3列第5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4)(1,3)表示第( )列第( )行;(3,1)表示第( )列第( )行。
(5)在电影票上表示座位用( )和( )表示。
2.选择
(1)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一般需要的数据是( )个。
A.1 B.2 C.3 D.4
2.判断。
(1)点(3,2)与点(2,3)是 同一个点。( )
(2)小明在班上的位置是(4,5),表示他坐在第4行第五列。( )
(3)(4,5)和(5,4)位置上坐的是同一个人。( )
【游戏升华课题】
利用所学知识学生互送礼物。
课后
练习三第五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
1、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知识的有效建构。
本节课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复式统计表和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既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又为后继的学习提供准备材料。接着通过提出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才能作答的问题,让学生先遇到具体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数据来解释,并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而切实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敏锐性是大有好处的,这也恰恰是统计观念的精髓所在。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反映更丰富的信息的需要,又能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发展而来的,初步感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2、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楷纸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经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并且通过比较明确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玩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投球时单手投得远,还是双手投得远?结果与什么有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大多数学生认为单手投得远)
2、探究验证,引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1)引导发问:①根据上面的表格能比较出结果吗?
(能,但是比较困难)
②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应该画统计图来比较)
③画什么统计图来比较更合适呢?(条形统计图)
(2)讨论: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两组数据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用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表示出第一活动小组单手投球和双手投球的情况。
生2:在一个统计图里将这两种投球情况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
①学生动手制作并进行展示。(情况一:制成两个统计图;情况二:制成一个统计图)
②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哪种统计图更容易看出投球的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在一个统计图里表示出两种投球情况,更容易看出投球的结果)
(4)明确将两组数据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里表示出来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
3、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课件出示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统计图
(1)小组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组成。
(2)讨论、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只是需要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组的数据。
4、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①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②汇报探究结果。
(2)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件或行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确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直观、简明的确特点,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图表,并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怎样看图,如何用语言去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揭示课题
1、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小的游戏:
游戏一:考听力(出示幻灯二)请你用语言把你听到的描述一下。
游戏二:考眼力(出示幻灯三)请你用语言把你看到的描述一下。
2、刚才,同学们分别利用听觉和视觉描述了公交车的运动过程,表现得很好。不过,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更简洁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公交车的运动过程,通过预习,你知道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吗?(图表)(出示幻灯四:观察)
3、这张图表示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时间和速度)
你是从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点幻灯四:介绍横轴、纵轴和折线)
4、观察这张图,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怎样的变化。(板书:看图找关系)
二、读懂图表,获取信息
1、学生看图找信息,自由发表,教师适时插问,如“你从哪里看出汽车的速度在上升、在下降或汽车速度不变?线往上画往下画分别表示什么?”“纵轴上的400表示什么意思?”“横轴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速度最快达到多少?” “为什么图的上面是平的?” “第4分钟时,速度降为0表示什么意思?”等。
2、大家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其实是时间和速度存在着的联系,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二者的关系。(板书:关系
(1)、现在谁来比较完整地对着这张图来说一说时间和速度间的变化关系?(请学生回答)
(2)、大家来看一下老师是怎样用语言来叙述这张图所表示的事件:公共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到商场站共行了4分钟,从0分到1分,汽车的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1到3分,汽车的速度保持400米/分不变,3到4分,汽车的速度在下降,第4分钟,汽车的速度降到0,汽车在商场站停下。
(3)、让学生观察图表和文字叙述表达的是同一事件,但图表更直观、简明。图表叙述则显得抽象、繁杂。从中感受到用图表来描述的好处——直观、简明。
3、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本61面的的填空。(点幻灯五:我会填)
(1)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___分。
(2)在第1分钟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____米/分。
(3)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
(4)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5)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____米/分。
4、深化理解:一般情况下,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只要4分钟的时间,但事实上,并不是每天的交通都这么顺畅,比如今天早上……(出示幻灯六:我来说),哪位小司机来介绍一下这次公共汽车的运行情况呢?
(1)从0到第一分钟,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出发,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从第1分钟到第2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从第二分钟到二分半钟汽车的速度从400米/分下降到0,第3分钟又开始行使,到第4分钟汽车从0又提高到400米/分,第4到第5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第5到第6分钟汽车速度减少到0,第6分钟汽车到达商场站,停下来。
(2)、为什么会中途停车?可能是遇到红灯,教师顺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三、结合情境,学会分析
1、提供信息:小明的父母一起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后,小明的母亲独自返回家中。小明的父亲看了一会儿报后回家。下面的两幅图,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出示幻灯七:试一试1)
在观察图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两张图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离家的距离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第一副图,离家的距离变远,再变近,符合小明母亲到读报栏后直接回家的行为。
第二副图,中间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是不变的,这和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相一致。
2、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3、适当拓展:
(1)、仔细看图,(出示幻灯八:
老师对刚才反映父亲和母亲行为的两副图做了些修改。大家仔细观察,两副图有哪些区别?说明了什么?(父亲回家的线段图坡度放缓了,是因为父亲回家用的时间比母亲长。)
(2)、大家再看图,现在请同学来分别说说父亲和母亲离家的距离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小结:所以我们在观察图表是一定要认真,仔细。要能看到图表的细微差别。
四、练习巩固,思维训练
1、阅读书62面试一试2,独立思考:学校教学楼有四层。五(1)班的同学第一节课到三楼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第四节课回到三楼上语文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出示幻灯九:试一试2)
集体反馈,说说排除另外两幅图的理由。
为了看起来方便,老师可以给这张图加些辅助线。这样,可以更直观的反映楼层的变化。
五、实践应用,总结评价
1、(出示幻灯十一:实践应用):
(1)登山活动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登到山顶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中途休息了几分?
(3)下山用了多少时间?
2、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事件或行为可以用图表来表述?
3、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觉得用图表来描述事情有什么好处?(简洁、直观)生活中有很多用图表描述的情况,只要用你的慧眼去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图表的美,数学的美。
4、欣赏生活中各类图表:(出示幻灯11-17:欣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3-8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能根据给定的事件或行为从图表中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根有据地思考与分析;能根据图表中呈现的信息进行合理想像,想到图背后的事件或行为。
2.感受图表简洁、直观的特点,感受数学课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
2.能够根据需要选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根有据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看图
师:同学们,找相同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如果给你四幅图,让你找相同,还会吗?
生:会
师:那就开始吧。
生1:它们都是折线统计图。
师:没错,我们就用折线统计图的眼光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相同?
生2:我看到都有横轴和纵轴
师:眼力不错,看出都有两条轴。(画出两条轴)还有吗?
生3:我看到都有时间和速度。
师:的确,它们都有两个量。(贴出卡片:速度、时间。呈现如下板书:)还有吗?
生4:它们都有向上的或向下的线。
师:你真会观察。这样吧,先给你所说的这些线起个名字——折线。四幅图都有折线。(板书:折线)还有别的相同吗?
生:没有了。
师(指着图问):看看这两个量,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上?(指名操作,学生将板书修正如下:)
师:瞧,他这么一摆,又摆出了一处相同,横轴都表示什么?(生齐:时间。)纵轴呢?(生齐:速度。)
师:看来,找相同难不倒大家,我们换个游戏——找不同。
生1:它们的折线都不相同。
师: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折线不同。大家想一想,在这些图中,折线都表示出了谁和谁的关系?
生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意图】将本课的生长点立于折线统计图,并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拉开本课的序幕,让学生一下子以饱满的情绪投入了看图方法的探索中,既复习了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经历“看什么——怎么看——看到了什么”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二、找关系
一创设情境
师:讲到速度与时间,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昨天,我乘车从“久久厝边超市”来到我们晋江三实小。这段时间,汽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不告诉你们。给段声音,看谁能听出来。(播放汽车行驶的声音)
师:听出来了?
生1:我听到汽车一开始是越来越快。然后就越来越慢。
师:听力不错。你说的越来越快,我们如果称它为速度增加,那么越来越慢就称为——
生1:速度减小。
师:聪明。只是,速度增加后马上就减小吗?
生2:不是,中间的一段速度是保持不变的。
师:很好,就用你的这个词——保持不变。
师:原来,汽车的速度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先是——(生:速度增加),接着——(生:保持不变),然后——(生:速度减小)。
师:想一想,刚才的.四幅图,哪一幅能表示出汽车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1:图三。
师:都选图三吗?
生2:图四。
师:瞧,
师:商量商量,是让我把答案告诉你们,还是
自己研究?生:自己研究。
师:有志气,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现在请大家拿出抽屉里的探究单,选一幅自图进行研究,你可以选图三,也可以选四图四。开始吧。
二自主探究
三反馈交流图三
1.交流第一题
(1)体会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渗透动态过程
(指名汇报第一题表中的数据)
师:有谁和他填的不一样的吗?
生:没有。
师:看来,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速度和它相对应。
【教学意图】本节课上,学生答案都一致。其实,我更希望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如果不同的答案,则可根据生成引导学生比较,谁对谁错?怎么看出来?这样既复习了用数对知识看点的方法,还可使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正因为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的速度,因此可将这无数个点汇集成折线,才表示出了汽车的行驶速度变化情况。
(2)完善图中的信息。
师:看着你们填的数据,我注意到第一个空格是的速度是0,最后一个空格的速度也是0。那么这两个0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第一个0是第0分的速度,最后一个0是第四分的速度。
师:时间不同。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表上看出来的。
师:图上看得出来吗?
生1:图上也看得出来。
师:还有不同吗?
生2:第一个0是汽车起动时速度为0,第二个0是汽车停止时的速度为0。
师:真了不起,他联系了生活实际,想到汽车的运动状态。还有不同吗?
生3:第一个0,汽车在“久久厝边超市”,第二个0,汽车在三实小。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那我把这两条信息填到图中。(在探究单上补上两个地点的词语)
这么一交流,我们发现,原来表格中藏着这么多知识!同学们,交流快乐吗?(生:快乐)。让我们继续交流第二题。
2.交流第二题
(指名学生交流)
(1)师生互动
师:我们来看看他填写的第一句话。“从第0分到第1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横轴看出来的。
师:哦,横看看,看出了时间的变化。(板书:横看)那么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2:从纵轴上看出来的。
师:竖看看,看出了速度的变化。(板书:竖看)
师:结合横看、竖看得到的信息想一想(板书:想一想):时间在变,速度在(生:增加),所以这段折线表示速度增加。
师:我们这么一交流,不仅知道了这一段为什么表示出速度增加,还知道了看图的方法。
(2)生生互动
师:我们就像这样继续交流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好吗?
生齐:好。
师:那么下面的交流活动就交给同桌进行了,开始交流吧。
3.描述汽车的行驶情况。
师:汽车的行驶情况现在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汽车这段时间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略)
师:说得怎样?
生(齐):很好!
师:那就把掌声送给他。现在,你们对汽车的行驶情况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4.数_想
师:我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回答: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生1:1200米。
生2:800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800的?
生2,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时间是两分钟,每分钟速度是400米,所以路程是800米。
师:你怎么却说是1200米呢?
生1:我把时间看成了三分钟。
师:你也是横看,看出时间,竖看,看出速度后算出来的吧?
生2点点头。
师:原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得用到看图找关系的方法。现在,你们会看图找关系了吗?
四反馈交流图四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四(在黑板上用小棒摆出图四的图),刚才谁是研究图四的?现在你还认为它能表示出速度的变化情况吗?
生:不能。因为汽车不可能一下子把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
师:你说的一下子是指它的时间——(生:很短),从图上来看,边很短的时间都没变,都在0分这一时刻。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没有时间,速度是不可能变化的。
师:说得多好啊,那么你认为第一段的折线要怎么摆放才合适?(指名上台调整第一段折线)
师:这样可以了吗?
生1:不行,第三段不对,要这样摆。(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么一摆,不就是图三了吗?
三、拓展延伸
一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
师:同学们,我们用看图找关系的方法排除了错误的图,留下了正确的图。你们觉得这样的学习好玩吗?
生(齐)好玩
师:还想不想看看别的图?
生(齐):想
师:瞧,图来了。
师:这两幅图中有一幅表示的是林老师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在那儿看了一会儿报纸后回家。请问:是哪幅?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略
师:如果是图A,林老师的散步情况又是怎样的?
生答略。
师:看来,简单的看图找关系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我想请来一幅难度很大的图,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齐):有。
师:好的,一起来看看。
师:这幅图描述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生1:是足球场的音量和时间的关系。
师:是的,这是我看过的一场足球比赛,从音量和时间的关系来看,你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精彩的球赛还需要有精彩的解说员。现在我们就开展优秀解说员评比活动。谁能解说得精彩就评他为“优秀解说员”。
师:同学们,要当好优秀解说员,解说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要说清楚时间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要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本领——看图找关系。这个要求很重要。还有补充吗?
生2:要关注场上的变化,说清楚比赛的情况。
师:也就是要根据图想像赛场的情况。这个建议不错。还有吗?
生3:要说的大声些,要有感染力,能带动观众。
师:这是个高标准,我觉得能做到这两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师:解说标准制定好了,我们就开始PK吧,
(指名同学解说,其余学生点评,教师给学生颁发“优秀解说员”证。过程略)
【设计意图】出示足球场的音量变化图时,课已进入尾声。这幅图如果只让学生看图说出时间与音量的关系,显然肤浅了;如果只让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说出上下半场各用时多少,中场休息用时多少,显然片面了;如果要完成以上所有任务,时间不允许,且有重复教学的嫌疑。此时,应如何延续本节课的坡度与梯度?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标杆立于点?我想到了评选优秀解说员的数学活动,因为PK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PK前约定评比标准,使学生明确看图的要求:既要看出音量与时间的关系,还要合理地想像图背后隐藏的故事。PK过程与学生的评价,使学生提升看图找关系的能力,也感受到本课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课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