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中学生读后感(推荐3篇)

时间:2016-02-05 08:29: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季羡林谈人生中学生读后感 篇一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和教育家,他的许多作品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其中一本名为《人生中学生》的书,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在这本书中,季羡林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探讨了人生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季羡林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指出,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独立思考意味着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背诵。这让我深思,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其次,季羡林先生还强调了学生应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认为,只有对各种领域的兴趣都有所涉猎,才能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方式。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我平时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于是我开始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尝试不同的体验,发现了对音乐和绘画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还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最后,季羡林先生还提到了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品格培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观。这让我想起了季羡林先生自己的品格,他一生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培养自己的品德。

总的来说,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中学生》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作为学生,我们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注重自身的品格培养。这些都是我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季羡林先生的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季羡林谈人生中学生读后感 篇二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中学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本书中,季羡林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探讨了人生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季羡林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他认为,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学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这让我深思,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呢?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解决问题和提出想法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其次,季羡林先生还强调了学生应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他认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常常会感到沮丧和失望。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积极面对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最后,季羡林先生还提到了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品格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观。这让我深思,我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品格呢?通过季羡林先生的启示,我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正直的人。

通过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中学生》,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明白了作为学生,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习知识,还应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注重自身的品格修养。这些都是我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季羡林先生的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德的人。

季羡林谈人生中学生读后感 篇三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爱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非常的谦虚,而且非常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己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知道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后来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必须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面对积极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2】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而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3】

喜欢季羡林先生的书,最开始读过他的《永久的悔》,语言简朴情感真

实,能深深体会到老先生心中的悔,挥之不去却弥补不了。

之后,开始寻找老先生的书,最近看了《季羡林谈人生》,体会还是颇深的。

篇章分为不圆满才是人生,做人与处世,我们面对的现实,我写我,长寿之道。以自己经历的人生来漫谈人生,不圆满才是人生,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便是老先生的人生感悟。然而所对的现实,便是一寸光阴不可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有多少人悟到了却做不到无悔?

看完这本书,老先生的谦逊和认真,无论是处世还是治学,都让我敬佩万分。博学多才,精通各国著作,却谦逊看待自己的功成名就,只是人世间一颗沙子。特别是对学术认真和严谨的态度,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老先生对生活的乐观和知足,这对于长寿功不可没!

现在的我,对人生还不敢轻易下定义,渐渐经历了,阅历丰富了,定会有自我的见解。我相信没有圆满的人生,可能都会那么点缺憾,这也是一种美?知足常乐,这是生活的窍门。现在的我,做好时下的工作,争取每个自己想要的小小成就,很重要。

这个座右铭,印象深刻。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没错,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4】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06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盛夏,是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1.

2.

季羡林谈人生中学生读后感(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