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解读设计(通用3篇)

时间:2016-08-01 02:41: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观书有感》解读设计 篇一

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无论是建筑设计、产品设计还是平面设计,设计都承载着创造力和美学的追求。而通过阅读设计相关的书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设计的本质,以及设计师们的思考和创作过程。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分享我在观书过程中对设计的感悟和启发。

首先,设计是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阅读《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时,我被作者提出的“设计者的核心任务是解决问题”这一观点深深吸引。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技巧,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思维,使我对设计的认识更加深入,并激发了我对设计的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设计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在阅读《平面设计原理》这本书时,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个人的创作过程,更是一种与观众之间的沟通。设计师需要通过各种视觉元素和布局手法,将信息传递给观众,并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理解。在设计中,色彩、形状、字体等元素的运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学习不同的设计原理和技巧,我对设计中的沟通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注重设计作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最后,设计是不断迭代和改进的过程。在阅读《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时,我被作者强调的“不断反思和改进”的理念所触动。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作品,从中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反复推敲和完善的过程。通过反思和改进,设计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这种对于设计的持续追求和不断学习的态度,让我深受鼓舞,并给予了我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的动力。

通过观书,我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解决问题、沟通和改进的过程。设计师需要具备创造力、思考力和沟通能力,才能创造出具有价值和意义的设计作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为人们创造更好的体验和价值。设计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观书有感》解读设计 篇二

设计是一门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艺术。通过阅读与设计相关的书籍,我深入了解了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本文将分享我在观书过程中对设计的感悟和启发。

首先,设计是关于创造力的表达。在阅读《设计的心理学》这本书时,我被作者强调的“创造力是设计的核心”所触动。设计师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将抽象的想法和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设计作品。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设计师可以创造出独特而有吸引力的作品。这种对创造力的追求,激发了我对设计的热情和灵感,也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无限可能性。

其次,设计是关于用户体验的关怀。在阅读《用户体验设计》这本书时,我深刻认识到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用户满意的体验。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易用的界面,为用户提供便利和舒适的体验。通过学习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我更加注重用户的感受和反馈,努力创造出符合用户期望的设计作品。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让我更加关注人们的需求和体验,也提醒我设计的价值在于服务和关怀。

最后,设计是关于传达和表达的艺术。在阅读《平面设计原理》这本书时,我了解到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视觉元素和布局手法,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色彩、字体和形状,以及合理的排版和布局,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设计的目的。通过学习不同的设计原理和技巧,我对设计中的表达和传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注重设计作品的沟通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观书,我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创造力、用户体验和表达的过程。设计师需要具备创造力、关怀和沟通能力,才能创造出具有价值和意义的设计作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为人们创造更好的体验和价值。设计是一门无限追求的艺术,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

《观书有感》解读设计 篇三

《观书有感》解读设计

  《观书有感》解读小设计

  朱煜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读分析】

  就题目而言,这首诗是讲作者读书之后的体会的。谈心得,讲道理,一不留神,就可能把诗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还好,作者没有这样做,他从生活中捕捉形象,让形象来说话。

  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景象让人感觉开阔明朗。虽然“方塘”不大,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清亮,天光云影,都被它映照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见。方塘不大,天空不小,而小中却含着大。水面如同镜子,这是写静态,云影徘徊,这是写动态。一动一静,情趣盎然。十四个字写景,读者读到的不止是画面,还有隐含其中的一片生机。这为后面两句的出现打了伏笔。

  三四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指代“方塘”。小小的池塘因为水质清澈,故能映入天光。那么水怎么会清澈的呢?在这里,作者放开视线,跳出池塘,找到了源头活水。这就是“生机”的根源。一问一答,看上去依然说的是景物,可背后已经隐藏了“道理”,隐藏了逻辑推理、思维方式。这道理不是作者硬塞给读者的,而是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的。而且,这“道理”的内涵很丰富,不是专指某一方面的。我们从中可以想到很多,大与小,生与死,长与短等诸多关系。

  霍松林先生这样评说,朱熹虽是理学家,但这首诗歌与“语录讲义”很不相同:第一,这是对前两句所描绘的感性形象的理性认识;第二,“清如许”和“源头活水来”,又补充了前面所描绘的感性形象。因此,这是从客观世界提炼出来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诗,而不是“哲学讲义”。用古代诗论家的话说,它很有“理趣”,而无“理障”。“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不枯竭,不陈腐,不污浊,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这就是这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启功先生曾言,宋诗是想出来的。宋诗讲究理趣。教宋诗,重在帮助学生了解诗中之理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对读者有何启发。诗歌透过形象表达道理,教学中也要透过形象,让学生自悟自得,训练思维能力。

  【片段设计】

  一、情景描述

  1.经过刚才的学习,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第一、第二句描绘的情景?

  2.谁再来说说第三、第四句描绘的景色?

  (通过复述诗歌内容,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质疑交流

  书法家启功先生说,宋诗是想出来的。那么我们在读宋诗时也来想一想,围绕题

目。你想到什么疑问吗?

  1.预设问题:

  为什么写的'是池塘,却说是“观书有感”?

  作者感受到什么?

  2.解决问题:

  (1)猜想作者看书与看池塘的关联。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写诗的起因。

  (诗人可能在书房里读书累了,走出屋子,休息一下。偶然间,看到了一池清水,又看到一条小溪正将活水注入池中。于是想到了读书求知与这情景有些相像,就起了作诗的念头。)

  (2)请大家把看书和第三、第四句话连在一起体会,猜猜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答案:不断的学习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别的角度来谈,培养多元思维能力。

  3.带着对诗意的领悟齐读古诗。

  三、体会手法

  1.宋诗常常会在字里行间的背后蕴含一个道理。刚才大家已经发现了,奇怪的是,作者既然“有感”,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来呢?

  2.你能发现诗句与作者想要表达的哲理有什么相似点吗?

  (以此培养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关联的能力。)

  四、拓展巩固

  1.出示各类照片。

  2.仔细观察照片,思考哪些照片的含义与这首诗相近。

《观书有感》解读设计(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