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简3篇】

时间:2014-04-08 06:44: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因此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关于教师的建议,深受启发,感受颇深。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就这些建议与大家分享。

首先,文章提到了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作为教师,我们的行为和言辞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值得学生敬重和模仿的榜样。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展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成长。

其次,文章还提到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方式。因此,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是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我们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并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

最后,文章还提到了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主动向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只有教师与家长的紧密合作,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以身作则,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成长,为他们的未来铺就坚实的基础。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二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学生。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关于教师的建议,深受启发。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些关键的建议,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就这些建议进行一些探讨和思考。

首先,文章提到了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保持学习的态度,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其次,文章还提到了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但在现代社会,仅仅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开展创新课程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来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成功。

最后,文章还提到了教师应该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我们可以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关注他们的生活,以及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等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为他们的未来铺就坚实的基础。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三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未尝拜读,这段时间是我在网上搜索这本书,我开始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都说这本书好,是教师的必读书,到底好在哪里?一读,果然名不虚传,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觉得它真的是教师的必读书,读好它,可以做教师,可以做名教师;可以做教育家,因为它是教育的智慧结晶。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也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而且没有居高临上枯燥的说教,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道出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读了这本书,有些困惑多年问题在心中有了答案,有一种登高望远而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有课堂教学管理问题,有班主任工作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当看到第1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给我的触动也很大。这不禁使我想到2004年第3期《教师之友》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它是一个叫万玮老师给刚刚参加工作的英语老师的一封回信,英语老师信的内容大致讲自己教学尽力了,但学生成绩却考得很糟,埋怨学生不自觉、不肯读书,该记的不记,该背的不背,该做的题目做不出来。认为这板子该打在不配合的学生身上,其实真正该挨打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我们平时在抱怨、发牢骚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在你的课堂上你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吗?在你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掉队的想象呢?苏在文中做了直截了当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说白了就是我国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观点,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背教材,还要备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几人能做到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同样的课、提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卷子,那怎么能做到个别对待呢?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比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档次的问题,做难易不同的题目,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在不停地进步。

  其中第19条这样写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苏校长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嚗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使我想到身边所发生的,有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只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也有老师把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底限度,原先我也这样做过,不惜浪费自己的休息时间把他们拉来补作业、背书、默写,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今天会默,明天就忘,要么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成为一种“死”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沦落为后进生,这其中我们做教师的其实是阻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想想真有些后怕,为了孩子赶快转变观念吧!

  在书中第二章有这么一个故事引起我很大的兴趣与思考。有一次苏萑姆林斯基去听一位教师的历史课,这堂课讲的非常成功。于是他便问这位教师:“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教师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这节课的”。我很奇怪:“怎么用一生来备一节课呢?”。我在书里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这段话,讲到了教师的读书问题,另外,还有多处提到教师读书,以及学生读书的问题,苏霍姆林斯非常重视师生的读书问题,这本书有一百章,大约有400多处提到读书。他认为师生读书可以解决太多的问题。我们教师是如何读书的呢,我们教师读了多少本教育名著,仅靠书本,实践证明,如果教育仅局限于书本,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更是教育的悲哀。中国教育报有这样一段话:“教师不读书,已是教育发展的严重瓶劲。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有人曾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条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传播的是知识,也是在传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负着教给学生生存的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在从事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光荣的、艰巨的使命。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读书是涵养水源,唯有此,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给我们老师提出了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围绕一个主体,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生动的实际例子。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我们教师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用心潜读,就仿佛与作者进行了心灵对话,我们收获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给了我很大的影响,真是让我受益菲浅。其实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其比较独特的内涵,我们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