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优质3篇)

时间:2016-05-04 07:49: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语》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完《论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卓越。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思。

《论语》以对话的形式呈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他们的言谈举止充满着智慧与人情,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令我深受启发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曾说:“教学相长,德行笃厚。”这句话告诉我,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德。只有德行笃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影响和引导他人。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示。我明白了做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更需要高尚的品格和榜样的力量。

另外,《论语》中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家庭关系的维护。只有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培养出独立自强、孝顺父母的后代。

此外,《论语》中还有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也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他认为,只有个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要想改变社会,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只有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过读《论语》,我受益匪浅。它是一部智慧的宝库,不仅给予了我知识和启示,还让我明白了做一个优秀的人的真谛。我将继续学习《论语》,深化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将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论语》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 篇二

《论语》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记录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和智慧。阅读《论语》之后,我对其中的思想和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关键所在。他提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这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教育不仅是为了追求分数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观念。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论语》中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他提倡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以此来维护家庭关系和社会稳定。通过阅读《论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孝道的价值和意义。孝顺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家庭关系的维护。只有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培养出独立自强、孝顺父母的后代。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孔子认为,只有个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要想改变社会,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只有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论语》,我对儒家学派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所感动和启发。我将继续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和道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 篇三

《论语》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