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一
《绿皮书》是一部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的剧情片,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意大利美食家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展开的一段旅程。这部电影在2018年的多个电影节上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并最终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奖。我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我对《绿皮书》的剧情非常满意。电影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展现了主人公之间的友谊和成长。故事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唐·沙利文在美国南部巡回演出时,雇佣了一个义大利美食家托尼·利普来当他的司机和保镖。尽管两人背景迥异,但在旅途中他们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面对各种种族歧视和偏见的同时,也互相学习和改变。这个故事展现了真正的友谊和人性的美好,让观众深深地被感动和启发。
其次,电影中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维果·莫腾森和马赫夏拉·阿里分别饰演了唐和托尼,他们的精湛演技使得角色栩栩如生。莫腾森在片中完美地诠释了一个有着卓越音乐才华却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黑人钢琴家。而阿里则将托尼的善良和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演员之间的默契和化学反应,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有力。
最后,我要称赞电影的制作团队。导演彼得·法拉利和编剧尼克·瓦莱隆加上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出色,通过唐的钢琴演奏,传达了情感和力量。整个电影的剪辑和场景设计也非常精细,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氛围。
总的来说,我对《绿皮书》这部电影非常满意。它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真实事件,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关于友谊、成长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出色的演员表现和制作团队的努力也使得电影更加出色。我相信,《绿皮书》这部电影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对于种族平等和人性的思考。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二
《绿皮书》是一部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的剧情片,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意大利美食家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展开的一段旅程。这部电影在2018年的多个电影节上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并最终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奖。我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我要称赞电影中的情感表达。《绿皮书》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真实而温暖的故事,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唐和托尼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他们在旅途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电影通过精湛的表演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和种族和谐的重要性。这种情感表达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唐和托尼这两个主要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发展轨迹。唐作为一位黑人钢琴家,他面对各种种族歧视和偏见,却依然保持着对音乐和人性的热爱。托尼则是一个有着粗鲁外表却内心善良的意大利美食家,他通过这段旅程逐渐改变了对种族和文化的看法。这两个角色的塑造让观众更加真实地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对他们的成长和友谊产生了更深的关注。
最后,我要赞扬电影的制作和拍摄。《绿皮书》通过精心的布景和服装设计,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的社会氛围。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节和历史感,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出色,通过唐的钢琴演奏,传达了情感和力量。整个电影的剪辑和摄影也非常出色,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总的来说,《绿皮书》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真实的故事、精湛的演员表演和出色的制作,向观众传递了关于友谊、成长和种族和谐的深刻思考。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并对于人性的美好和种族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相信,《绿皮书》这部电影会继续在观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三
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国,种族歧视无所不在。虽然南北战争后美国通过了废奴令,但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又岂是一纸条文能够消除的?
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绿皮书》的故事开始了。一位生活在美国北方的富裕黑人音乐家谢利,与一位并不是那么富有的白人“小混混”托尼,在当时,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钢琴家想要去南方巡演,想要打破这种种族歧视,打破这种偏见与不公正,并且告诉那些南方的种族歧视者:原先受歧视的黑人,也可以爬上枝头,也可以成就光辉的人生!
于是,音乐家怀着这样的梦,带上了托尼,前往了充满种族歧视的南方。
他们终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南方对黑人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所谓饭厅里“不接待黑人”的“规矩”,又只是一种新时代的种族歧视。
谢利是愤慨的。他面对着种族歧视的白人在游泳池大打出手,还遭到了两个白人警察的虐待,托尼联系了州长事态才得以平息。谢利不理解:同样是美国,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所谓的“公正”“民主”“自由”为什么到了黑人身上就变成了“压迫”“虐待”“歧视”?
托尼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保护好了谢利。但他不理解,明明这位音乐家已经这么富裕,还要追求自己的权利?他告诉谢利:“你不是住在光鲜亮丽的城堡里吗?为什么你还要闹出这么多麻烦?”
谢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哭着回答:“是啊,托尼。我住在这座城堡里,但是孤身一人!”
于是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一幕:两人的汽车抛锚了,停在了广阔的农田旁。农田里的黑人在辛勤地劳作。田地里的黑人看到车上下来的黑人谢利,身着西装,衣冠笔挺。两个黑人的目光交集,老黑人的眼神里透露着无奈。
同样是黑人,为什么你就不用受到白人的压迫?
谢利不知道。他只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平等。而破除这种不平等,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平安夜的前夕,谢利将托尼送回了家,与家人团聚。托尼早已摒弃了些许对黑人的偏见,也懂得了许多。
谢利与托尼,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消除不平等的最好佐证吧。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四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就是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剧情使我感触颇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白人托尼因为酒吧封停失业了,无奈之下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一路上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
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唐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开车一直南下,从城市至农村随地点的不断转移,而歧视黑人的氛围也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就越来越重要。与其说它是一本黑人生存指南,不如说是社会歧视黑人的一种表现。
里面的内容让人无奈,但又充满着善意。上面标注着黑人可以去的旅馆,可以进食的餐厅,可以购物的超市。即使如此,也依然体现了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这本书俨然像部严肃的法律。黑人就是不能往进高档的旅馆,只配住进脏乱差的旅店。对白人而言,黑人唐谢利只是一个可以消遣娱乐的工具。从他离开琴凳那刻开始,一切的掌声与赞美与他无关,他只不过是个“低贱的老黑”。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是个悲惨的故事?其实不尽然,其中也充满着温馨与快乐。
在南下的旅途中,托尼渐渐被唐的才华所吸引,更了解了唐的不同,喜欢思考,追求平等。
发光的灵魂不会因为皮肤的颜色而失去光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托尼对唐来说是带给他温馨,那唐带给他的则是思想的一次洗礼。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唐人街探案一》中思诺问秦风的一句话“一张纸怎么立起来?”折一折便立了起来,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暗示着万物皆有两面,而人更是如此。
有的人生来位高权重,有的人生来便是白人,可外表真的这么重要吗?更重要的应是精神与内在。
再华丽的外表也有衰落的一天,再富有的财产也败落的一天,只有内在与精神可以永存。
我庆幸我生长在一个生而平等的国家,没有种族歧视,没有阶级压迫,一切梦想都可以靠自身努力去实现!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五
在手机上观看《绿皮书》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有被带入到电影故事中,在电影的前部分,我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感悟,我得花精神去理解电影在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特别说明一下,年纪大了,记忆力不是特别好,电影里面的两位男猪脚的名字我都记不住。我就用钢琴家和司机去写下面的观后感。
当我看到钢琴家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司机把捡来的石头放回原处的时候,这个情节击中了我的内心,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硬的原则,而这个原则的展现并没有引起我的反感。就是从这个时候,钢琴家开始把自己的性格暴露出来,电影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层一层地把钢琴家介绍给观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暂停电影,开始停下来思考,去留意电影的某些片段和主人公在特殊情节里面讲出来的台词。如果我有想到什么就用笔记录下来的习惯,或许就可以展示给大家那些经典的,优美的台词。好的电影,总会有好的台词。
写写电影里面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三个情节。
第一,是当钢琴家教司机写信的时候,我被触动了。一个黑人,一个离过婚的男人,一个同性恋男子,原来心中也可以有那么美丽的句子。反正我是写不出这么美的句子。爱情和音乐,也许本身就有特别多的共同点吧。
第二幕,当钢琴家和司机吵架后,钢琴家哭泣着,吼叫着从车子里面跑出来,大声地表达着自己的委屈,这一刻,司机和我一样,从另一个角度,从钢琴家心里最脆弱的那个角度,认识了钢琴家。愿意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现出来的人,那个人就把对方当成了朋友吧!我能感受到,在那一刻,司机和钢琴家成为了朋友,他们之间有了友谊,有了理解。当这样的感情和情义发生在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之间,发生在一老板和一个司机之间的时候,我肯定这是会让很多人动容吧。
第三个片段就是电影结尾那一幕吧。钢琴家不在害怕面对白人可能会投射在自己身上异样眼光,勇敢地在圣诞节走进司机家里。而本来就心地善良的司机的妻子,也像电影最开始的片段那样,真诚地欢迎钢琴家的到来,给钢琴家一个大大的拥抱。钢琴家对司机的妻子说:谢谢你把丈夫分享给我。这个司机其实也是一个好人啊!电影最后的这一幕完美地表现出了电影想要传递的东西:种族歧视存在着,但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心中不在有“种族歧视”这个词语。
来一个烂到底的结尾。但愿,“种族歧视”一词和“观后感”一样成为过去的一个词语,离人们越来越远。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六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