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通用6篇)

时间:2016-04-02 04:11: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一

《苏东坡传》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传记类作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苏东坡这位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更加了解,也收获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苏东坡,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才华和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读完《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的卓越才华和不畏权贵的坚定立场深感敬佩。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无可置疑。他的诗词散文写作精湛,多样化的题材展现了他的广博知识和独特的思维。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洒脱的风格,也有深情款款的表达,每一篇作品都能打动人心。他的诗词不仅在当时广为传诵,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东坡的政治才华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在政治上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原则,不受权贵的干扰。他勇敢地揭露腐败现象,积极推行政治改革,为民众争取利益。他的坚定立场和不畏强权的品质,不仅为他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也赢得了后人的称赞。苏东坡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政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读完《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的思想和人格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秉持着儒家的价值观,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思想宽广开阔,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勇于创新。他注重实践,勤于思考,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人民的福祉奉献了一生。

通过阅读《苏东坡传》,我深深感受到了苏东坡的伟大和卓越。他的才华和品格让我深感敬佩和钦佩。他的一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典范。读完这本书,我对苏东坡的了解更加全面,对他的思想和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苏东坡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努力奋斗的榜样。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二

《苏东坡传》是一本我读后深受启发和感动的传记类作品。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苏东坡这位历史名人的一生和思想,也对他的才华和品格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才华和创造力令人惊叹。他的作品以其雄浑豪放、情感真挚的特点而著称,广为传颂至今。读完《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诗词散文不仅体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他的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人们产生共鸣。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学习和传承。

苏东坡的政治才华和坚定立场也令人钦佩。他在政治上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原则,不受权贵的干扰。他敢于揭露腐败现象,积极推行政治改革,以期为民众谋取利益。他的正直和勇气为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苏东坡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坚持和努力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读完《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的思想和品格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他以儒家的价值观为指导,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思想宽广开阔,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勇于创新。他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勤于思考和实践。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人民的福祉付出了一切。

通过阅读《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他的思想和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一生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典范。他的才华和品格将继续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努力奋斗的榜样。我相信,苏东坡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为我们的人生增添光彩。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三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多个译本,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首先,林并没有将苏东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的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忧期间可就落人把柄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其次,本传旁征博引,除了苏的生平文字资料,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考虑的。另外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把当时的情景描得绘声绘色,特别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干劲十足地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还有很多历史故事,苏与奇人异事往来的趣事,还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语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语堂先生理解为“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很形象,也加深了对苏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处,像对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的个人评价上,很多人认为是本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觉得有失偏颇、对这个影响苏至深的事件,花了三个章节叙写,但几乎都是贬义,我觉得对这件事,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说王安石为国家一大害。我听过性不可以善恶论也,更何况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可取之处,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太浓。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觉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四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考据、义理、词章都下足了功夫,“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铸就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如林先生所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林语堂苏东坡传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感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东坡被强加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蚂蚁爬上一个磨盘,以为稳如泰山,哪知又开始转动了。”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此时的东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他看透了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参透苏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五

  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写的是苏东坡,若说是喜欢这本书,还不如说是喜爱苏轼。对苏轼最初也最深的印象是初中时读到他为亡妻王弗写的悼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被词里透出的情意所吸引。高中时学习鲁迅的《祝福》,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样的一句诗,现在早已忘了这诗句和课文有什么关系,只记下了这是苏轼名句以及诗句中表达出的洒脱旷达。后来又陆续读了苏轼的一些诗词,对他越发的喜爱。

  崇拜一个人,视他为偶像,是因为清楚的知道自己永远也成为不了他那样的人。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羡慕向往且崇拜的对象。天性乐观、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苏东坡。林语堂在序中写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的确。苏轼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中,但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屡遭迫害,终不改其乐观天性。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无论他的境况多么糟糕,他总是那么乐观旷达。他几乎一直在被往各处派遣,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被他的政敌流放到了海南岛,那个时代的海南岛和今天完全不同,荒凉贫苦,且苏轼已经是六十多的老年人。海南岛上要什么没什么,但是苏轼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朝廷派人来视察被贬谪的官员,苏轼被人从漏雨的官舍中赶出来,他用仅有的一点点钱自己动手盖了一间陋室。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他的政敌以为将他流放到恶劣之地便可以摧毁他,但是这些在苏轼眼中只是“聊为一笑而已”。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苏轼不只是诗文画的大家,不是脱离百姓的政客。他在各地做官时,都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在西湖修建苏堤,在徐州带领百姓筑城防洪,在杭州设立公立医院……他还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和福利,亲自视察监狱,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有些小事,很容易做,只要人想到去做,但只有苏东坡肯去做。

  男子汉,当如是。

  林语堂对苏东坡极其喜爱,书中对东坡的偏爱不只几处,尤其在写王安石变法几章里,将王安石一派贬低到尘埃里,到了“乱臣贼子”的地步,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王安石是个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在这本书里呈现了另一个王安石。历史本无所谓真相,不过是各花入各眼。因为林语堂极其偏爱苏东坡,书中关于东坡事迹的真实性就有待考证。东坡于我,大概是如神祗,我宁愿相信就是这样。大概也有人对东坡有意见,而在我心里,他就是这样。不论真真假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百般境遇中如何斗争如何成长,是感悟他的命运际遇,而不是仅仅知道他的诗词文章及生平。我们受到感悟启发,努力投入自己的人生中,让自己活出些精彩来。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捡尽寒枝不肯栖”是他,“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他,他是清风朗月的男子,他是风月不老的先生……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狂风骤雨经过,丽日晴天行过,到头来回望,也不过是云烟淡淡,雾霭茫茫。当真是应了他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篇六

  能被时光的洪流所淹没的,是生命,而精神,却带着着哲思的光辉,在岁月中长存。——题记

  转身,回眸凝望于历史的长河,有一个人静静伫立于那晦明混沌之处,他散发于肩,似是有五分不羁,又有五分落寞。他轻扬广袖,便绘出了那深藏于北宋史册的山河。

  《苏东坡传》是一本记载了他的一生的书。翻开此书,我仿佛随着林语堂的轻声叙述,看着他,追随他,从牙牙学语至两鬓霜华。

  林语堂言“苏东坡是诗人、画家,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从政的标杆。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洁身自好。他从政官场但不精于自谋,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

  手足之情融于血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苏东坡生于眉山城。他出生于天蝎宫之下,照他自己说,这就是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

  自古以来,朝堂之上便少不了明争暗斗,苏东坡率真的性格为他招了不少祸事。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任宰相,实行变法改革,其中青苗法等使农民负责累累,苦不堪言。许多反对变法的文臣儒士都被或贬或谪,反而奸臣小人却步步高升。在此时,苏东坡直言上表,结果自是意料之中——苏东坡立遭罢黜,纵然如此,他仍关心朝廷,偶尔写些隐含讽刺之意的诗句,这也为他最后被章谆流放至海南埋下伏笔。

  在这忧患之中,东坡与其弟苏子由的情感便显得万分宝贵。苏轼性躁,遇到什么不平之事便要说上一通,于官场上更是无所畏惧,直言不讳,然子由性沉稳,与苏轼大不为不同。纵使如此,两兄弟却犹如知交,书信往来,一唱一和,更无半点嫌隙。在颠沛流离中,在诡谲的朝堂上,或许同子由的书信是苏东坡精神慰藉的主要来源。乱世之中仍有真情在,我不得不为这分手足之情叹然。

  感怀之意表于言

  苏东坡是有些感性。他的妻子王弗去世后,他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凄词句;离京在外时,他对政治时局的演变感到不安,感到忧伤,于是他用“天静伤鸿犹折翼,月明惊鹊未安枝”来表达;苏东坡和同道之人杨世昌享受夜景时,又唱出了:“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纵为奇才亦不得

  苏东坡涉及各行各业,而他在建筑上的才学运用之广仅低于诗才。贬至徐州时,因为洪水,他建了黄楼;官在杭州里,他将西湖改造成一个水库。同时,苏东坡还致力于草药及茶文化研究,甚至于瑜珈,他也略有所知。于多才,他不得不让人佩服。

  但苏轼纵为天降奇才,却也有所不得。他对他堂妹隐藏至深的感情,藏于心底,却至死也无法言说。读至此,我顿觉原本深深隐于神坛的苏东坡,竟似在我眼前,咫尺之间,触手可及——他也是个普通人,他也有着平凡人的骨血。

  正气长留满人间

  苏东坡的余生颠沛流离,自海南归来后不久,他便逝世。正如林语堂所说:“正气用尽”。东坡曾写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或许这诗带了些自嘲的成份,但不置可否的是,苏东坡在地方上的功绩要远大于朝堂之上。

  他的正气虽已用尽,但这四方上下,湖海之间,仍存留着他的气息。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轼的一生,便如这首他自己写的诗一般灿若星晨却又注定要消逝在历史之中,但是,那无法被光阴所侵蚀的,是他的笔墨,是他的散发着无限光辉的魂灵。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