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篇一:《高祖本纪》观后感
《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章节,通过对刘邦的生平事迹进行全面的叙述和分析,展现了他作为汉朝开国皇帝的伟大贡献和卓越才能。读完这篇本纪,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刘邦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在他的带领下,刘邦打败了强大的秦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使得民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在《高祖本纪》中,我最为震撼的是刘邦的胸怀和智慧。他在面对敌人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和智慧,做出正确的决策。他懂得善于利用人才,团结各方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他知道如何处理复杂的政治局势,保持自己的权威和统治。他对待下属宽容而有度,能够容忍他们的过错,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他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百姓的权益,努力为他们谋福利。他的种种行为和品质,都让人佩服和钦佩。
通过阅读《高祖本纪》,我不仅了解了刘邦的一生,还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刘邦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他的坚韧不拔和勇气,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他的胸怀和智慧,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总之,读完《高祖本纪》,我对刘邦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他的事迹和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通过学习他的经验和智慧,我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就。
篇二:《高祖本纪》观后感
《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记载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事迹。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刘邦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在面对敌人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和智慧,做出正确的决策。他懂得善于利用人才,团结各方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他知道如何处理复杂的政治局势,保持自己的权威和统治。他对待下属宽容而有度,能够容忍他们的过错,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他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百姓的权益,努力为他们谋福利。他的种种行为和品质,都让人佩服和钦佩。
通过阅读《高祖本纪》,我不仅了解了刘邦的一生,还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刘邦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他的坚韧不拔和勇气,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他的胸怀和智慧,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通过阅读《高祖本纪》,我对刘邦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他的事迹和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通过学习他的经验和智慧,我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就。
高祖本纪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篇三
社会并不缺有才干的人,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但却缺少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而刘邦恰好具有这一长处,因此他成功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祖本纪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高祖本纪观后感1
高祖本纪读后感《史记·高祖本纪》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勾勒了成为天子过程的一幅幅画面。
高祖从出生的那时刻,文中就开端就预示着天子的降生,“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文中描写龙与母亲刘母融合。无论是不是真实的,都能证明他不是一般人。或许是后人对他的尊敬对他的敬仰而神话了。但是从高祖后续的事例都能证明这不是主要的。 正因为他是来之民间,得知民心,得知民-意。正因为他是“小流氓”却有了野心,有了影响力。所以他有了最基层的基础,也有了最浩远的抱负。
正是应为他是平民出生,正因为他流氓童年的生活,正因为他的无所事事。让他明白了这个国家,让他从社会的底层与社会高层的关系。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地位,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明白自己所需要的。也使得他有了伟大的志向。
成就的前期条件高祖都具有后开始了他的大业。用张良计,派说客利诱的“破之”。巧设疑兵,施仁爱,收买人心的“因大破之”。乘胜追击,取得完胜的“遂破之”。善于用人用计,收买人心都使得刘邦节节交战的胜利。不杀秦王子婴,封存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安抚民心的重要作用,从“秦人喜”“ 秦人大喜”“人又益喜”便可见一斑,这也为日后刘邦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从反面来讲,项羽的作为,“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黔布等攻破函谷关……项羽遂西,屠烧秦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祖本纪》) 不善于克制自己,不分析不考察形势(苦秦久矣,人心思定),自恃勇武,凶残暴虐。不但不善于笼络人心,而且常常把别人推到自己的敌对面去 。刘邦从这面相对比都能看出他民间的基础作用,他知民心。“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止,还军霸上。召诸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曰,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 善于包装自己,把自己塑造成解民困于水火之中的形象,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克制自己的欲望 ,善于笼络人心。当然社会的反应却是刚刚相反,“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与“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这些都能反应民众基础的重要性。
鸿门谢罪,项羽入关,称霸分封,决策东进,追击项羽,决胜垓下。后世一系列的战争都越发明白了刘邦成功的原因,对盟友下属,刘邦“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妒贤嫉能”,不与人共享利益;对人才,刘邦知人善用,虚怀若谷,项羽则不能善用,刚愎自用。 刘邦出生于平民,能屈能伸不拘小节,处事圆滑果断,善于用人用计,没有大的勇气却有才能,为人心狠手辣,志向远大,冷静沉着。 项羽出生于贵族,宁折不弯,优柔寡断,有勇无谋,儿女情长都成为他成不了大事。气量狭窄,狂暴浮躁都能使得他失去很多,重要的是没有民众的基矗
在定都之后,他们的举动也能看出才能的趋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高祖本纪》)刘邦衣锦还乡的自得,创业艰难的慨叹,希望求得人才安邦定国的感慨。重视人才,视角高远,不因胜利而失去清醒。项羽却纵横一世却连一美人一名马都无法保全的伤感、不解、不平与怨愤。眼中只有自己,却又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正视自身的弱点,即便是处于英雄末路的情形之下也是如此。 刘邦成功的路线成为后世的典范,“自古以来,皇帝需要是民众的支持才能长久。”而汉高祖的成功也正是如此。就如后世的朱元璋,毛泽东。都是从民众开始抓。总的来说都说刘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么雄才大略,那么他是凭借着什么来率领一班豪杰推翻暴秦,打败大英雄项羽并建立大汉帝国的呢? 社会并不缺有才干的人,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但却缺少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以及需要能组织上层与下层的关系才能成功,而历来的人士往往不能组织的却是下层民众。都值得我们现在人深深的思考。
高祖本纪观后感2
夫古之英雄,成旷世功业,彪炳千古者,其道有三焉耳。有亲闲远佞,度人御职之术;有食苦耐穷,卧薪尝胆之能;有统揽全局,运筹决断之才。
昔汉高祖驭人之术,虽历千载,亦为今人所鉴。其用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萧何镇守后方,统管府库;调韩信统兵百万,往来征战,终至灭楚兴汉,其用人不可谓不高明矣。恰逢项籍忌惮,高祖迁蜀,尚能忍辱负重,秣马厉兵,终于暗度陈仓,击楚暮归,而主中原。高祖之耐穷困之能,惟勾践,未有他人矣。至于先入函谷,约法三章,还军霸上,静观项氏,其统揽全局,运筹决断之才亦可见一斑。其用心之深,项籍勇之勇矣,而智难敌也。
今者,涛、东、静合三人之力治一区区酒肆,而未见其成,利不及万洲烤鱼,声不如半山小厨,劳劳碌碌,不知其所忙于何。
李涛,年且十九,奔忙采购勤之,呼喝指挥瘁之,思虑出入频之,而学识微之。
刘东,起早入黑,辛劳有甚,遂至威严早立,遣人、示令而莫敢违矣。奈何面慈心善,邻人沾利而容之,客人咄进而让之,财物多费而略之。
至于吾,对内,同侍者嬉笑有余,而威严难树;知人长短乃设职,而怠于推心置腹。对外,同客人言谈有笑而不苟让,服务有礼而不卑躬。东则直言欠缺柔和。至于管理,推机示谋却难施展;欲窥其穷,则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也。
综览吾辈三人,能纵观全局者,不能御人;能勤于事务者,不能目远;能细较出入者,欠于智谋。悲夫,人力短长,而有事之成与败矣。
荀子曰:君子非力所及也,善假于他物焉。譬如盲人携拐,矮者履高。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各有所长,莫若取长补短,方为上策。
奈何树分高低,识有长短,况人之相容,未有如鱼处同渊之易。彼与彼年相若也,孰为先孰为次;彼与彼之识见相异也,曷为愚曷为智?盖吾三人学识、经历互为制约,况同职同列,故不若高祖之御良、萧、信之易也。
悲夫,吾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难知其化解、周旋之道也。
高祖本纪观后感3
汉高祖是个很矛盾的人。
你没有办法去评定他的对与错,他是一个好皇帝,却绝对不是一个善人。我时常在想,是否拥有众多身份的人在一个方面表现的太突出,其他方面的特性就会削弱,譬如亲情。他可以慧眼识珠,将贤臣的智谋发挥到极致,懂得拉拢人心,让一众将领为他肝脑涂地,却毫不犹豫在逃难途中将亲生孩子丢弃,在谈判周旋时对方用亲人为筹码威胁他,亦可无动于心镇定自若。
的的确确,他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可谓天赋自成:自信强大,折节下士,刚柔相济,虚虚实实,张良说他“沛公殆天授”,司马迁则用一段近乎神话的描述将这种不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身上有楚人的神秘与灵秀。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初见秦始皇时的一句喟叹——他的成功,从对权力的崇敬和隐约的向往里已可初见端倪。
你必须肯定他的政治头脑和虚心纳谏,他不以全能自居,而有倾听的.本领,能够察纳雅言。多少皇帝因刚愎自用而一意孤行、狂妄自大,刘邦却总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取太阳。手段不一定光彩,结果却一定令人满意。他看似大方,放长线钓大鱼的时候不介意多做牺牲,可以将最丰厚的奖赏赐给最讨厌的人;内里却明察秋毫,谁要多拿一个子儿他都能立马翻脸,不能给的就一定寸步不让。
他更多时候对手下体贴周到,对百姓宽厚仁慈,却也屡有冷酷无情刻薄寡恩的时刻。一旦威胁到自己的生命,仁,义,礼,信都可置之度外。他是一个参悟了“政治三昧”的人,权力一刻也不能丧失。
你说他善良,有些事情又实在不太厚道,说他坏透了,他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与其他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实在太不一样,——他太鲜活了,有凡尘俗世的市井气,那些小性子和小缺点反而让他更真实、更可信。在史书里面,哪个帝王比他的形象更生动?即使你厌恶他,也无法将他划归到十恶不赦的类型之中。
那些古板的帝王之气没有笼罩他,所以他在历史的轮回和记忆里倒显得鲜活起来。
他矛盾着,又特别着。
高祖本纪观后感4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历代王朝修撰国家正史都取法于此。蒋方说,它表现的是真实的人物和事件,采用的却是文学的结构方式和语言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史记》 又是一部传记文学着作。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三千多年历史。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作,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而在《史记》的众多人物中,《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世家》、《李将军列传》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几篇。我对汉代的历史最为感兴趣,在楚汉争霸之中,巨鹿之战,背水一战,彭城之战尤为著名。
社会并不缺有才干的人,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但却缺少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而刘邦恰好具有这一长处,因此他成功了。刘邦的人生和创业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总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个近似“不务正业的无赖”平民刘邦创建大汉帝国 。这个平民出身的人,文不能书,武不能战,但却利用秦末动乱提供的机遇,成为历史的弄潮儿和幸运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而和刘邦同时代的楚王项羽却是另一个命运。项羽,可能是历史上最让人叹息的一个人。想想中国五千年历史,谁力拔山兮气盖世?谁能温柔乡里创功名?项羽二十四岁和叔父项梁发事起兵,身经七十余战,每战必身先士卒,亲自抄戈杀敌。后来楚汉相争,在最后的败落中,项羽被诸侯兵重重包围,纵使乌江亭长已经把船停在岸边等他,他仍然选择了自杀,死亡算什么?死给敌人看,死给朋友看,死给天下人看。乌江岸,英雄冢。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相信“相由心生” ,一个人的面容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一个人的未来之路。看中国历史,凡帝王貌似都是高大威武之人,与生俱来一种王者风范。“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极为简单的展现了高祖的容貌,“龙颜”二字,深深体现了封建帝王制度下“天子”的“君权神授”的特点。在描写项羽时没有明显的容貌描写。《项羽本纪》开篇言“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却已能在读者心中留下项羽高大威猛的形象了。而垓下之围中,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 “大惊”。面对虞姬曼舞悲歌项羽“泣数行下”则生动的展现了一个英雄在穷途末路的悲哀。不禁让人感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乌江水畔最后一场鏖战,虽已注定失败但是“项王瞋而视之”就可以吓的人马俱惊逃跑数里。可见项王的威武之势哪怕是在最后的时刻仍然是一般人不能及的。
刘邦有识人的能力,知道哪些是人杰,哪些是庸才,然后才能量才而用,《史记》曰:“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这也应算是一项重要的领导才能。项羽就不行,不能识人,所以陈平和韩信之类就全部跑掉了。刘邦用人不疑,并且“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让人有盼头,所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外又能把握兵权和人事权以防止喧宾夺主,不致失去对人才的控制,像韩信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道理。刘邦能屈能伸,果敢能决。按李宗吾的话说就是“面厚心黑”。刘邦有急智。在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韩信不但不及时救援,反而趁机要封,“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量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经张良、陈平暗示后,“汉王也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在与项羽对决时,刘邦曾被伏弩射中,“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以定军心。在鸿门宴前夜项伯来通风报信的时候,刘邦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急忙套近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关键时候逃过一劫。很多事例都表现了刘邦的急智,按现在的话说叫“危机处理能力”,这也是一项重要能力。如果反映迟钝,朝三晚五,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刘邦只怕小命都难保,更不用说王霸大业了。
社会并不缺有才干的人,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但却缺少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而刘邦恰好具有这一长处,因此他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成功是性格上是性格上的成功。
高祖本纪观后感5
本学期参加了司保锋老师的《史记导读》小司同学的讲课果然不同一般,颇有大学教授的风范,可讲得生动有趣,甚至有时候讲到精彩处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课上的内容很丰富,吸引了很多同学。(虽然睡觉的人比较多)
都说刘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么雄才大略,那么他是凭借着什么来率领一班豪杰推翻暴秦,打败大英雄项羽并建立大汉帝国的呢?
司马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刘邦做皇帝的根据。首先是君命天授。二是善于用人。三是抚百姓。
刘邦有识人的能力,知道哪些是人杰,哪些是庸才,然后才能量才而用,《史记》曰:“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这也应算是一项重要的领导才能。项羽就不行,不能识人,所以陈平和韩信之类就全部跑掉了。
刘邦用人不疑,并且“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让人有盼头,所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外又能把握兵权和人事权以防止喧宾夺主,不致失去对人才的控制,像韩信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道理。
刘邦能屈能伸,果敢能决。按李宗吾的话说就是“面厚 ”。
刘邦有急智。在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韩信不但不及时救援,反而趁机要封,“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量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经张良、陈平暗示后,“汉王也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在与项羽对决时,刘邦曾被伏弩射中,“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以定军心。在鸿门宴前夜项伯来通风报信的时候,刘邦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急忙套近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关键时候逃过一劫。很多事例都表现了刘邦的急智,按现在的话说叫“危机处理能力”,这也是一项重要能力。如果反映迟钝,朝三晚五,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刘邦只怕小命都难保,更不用说王霸大业了。社会并不缺有才干的人,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但却缺少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而刘邦恰好具有这一长处,因此他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成功是性格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