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精彩3篇】

时间:2019-05-07 06:48: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篇一

《费加罗的婚礼》是法国文学家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爱情与婚姻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观看这部戏剧后,我深受启发与感动。

剧中的费加罗是一个极具魅力的男人,他拥有无数的情人,但却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爱情,也无法获得内心的满足。他追逐着一种虚幻的爱情,不断地变换对象,却从未找到真正的幸福。这使我深思,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如此,他们追求着一种完美的爱情,却常常忽视了身边那个默默守候的人。费加罗的婚礼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堂,让我明白了爱情的真谛不仅仅是浪漫与激情,更是包容与珍惜。

剧中的费加罗最终选择了一个名叫玛丽亚的女人作为自己的妻子,虽然她并不拥有其他情人,但她却深爱着费加罗。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争吵与矛盾,但却也有着真挚的感情。费加罗虽然曾追求过其他女人,但最终他意识到,玛丽亚才是真正能给他幸福的人。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夫妻,他们也会有争吵和矛盾,但只要他们能够相互包容和理解,就能够走过困难,共同进步。

通过观看《费加罗的婚礼》,我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人性是复杂而矛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剧中的人物们都在追求着自己所认为的幸福,但他们的欲望却常常让他们走入迷茫与痛苦之中。这让我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需要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总的来说,观看《费加罗的婚礼》给了我很多启示。通过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与婚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与欲望的危险性。这部戏剧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拥有的幸福。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篇三

莫扎特在1786年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被公认为其歌剧作品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歌剧以费加罗与苏珊娜的婚礼为主线,莫扎特设计了一系列的闹剧与喜剧,使观众目不暇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1

今晨心情异常郁闷之时,决定尝试踏入歌剧之门。我人生中所看的第一部歌剧,选择了3莫扎特的不朽作品:四幕喜剧《费加罗的婚礼》。像这种作品,我想就算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古典音乐的人,也至少会觉得这个名字耳熟,可见此作之如雷贯耳。

说起下载这部歌剧,也真是机缘巧合。本来是被空间背景中的那首《O Mio Babbino Caro》(《哦 我亲爱的爸爸》)所深深着迷,到网上搜寻,竟有胡说八道之人迷惑我这等门外汉,说是出自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其实现在想来真是好笑,光听听音乐的基调就知道根本不搭界。今天我搜索的时候居然还看到有说是出自《蝴蝶夫人》)。其实是普契尼的独幕歌剧《贾尼.斯基基》中的经典唱段。

不过现在想来,我也该谢谢这个乱写一通的人,因为是他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费加罗的婚礼》作为自己的歌剧入门作品。“《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作,也是我国乐迷最为熟悉的一部,创作于1786年的这部歌剧,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看来,我的确没有选错。

而在这个心情阴郁的清晨,没有选择一部喜剧电影来调整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莫扎特的喜剧来施展一下古典音乐的神奇魔力: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期待《费加罗的婚礼》能让我渐渐开朗起来——这个决定也同样没有做错——现在我不仅开朗,而且兴奋。

经典之作的赞美之词自然是铺天盖地。我,只想说说我切身的感受:故事情节极其巧妙精致,极尽讽刺之能事。语言优美,而旋律则比情节更为巧妙。

尤其要赞一下演员的演技!本来以为歌剧主要就是音乐,剧情或者演技都是次要的。但是看了之

后才知道,至少我看的《费加罗的婚礼》这个版本里的演员真的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们栩栩如生的演出夹杂着戏剧必需的恰到好处的夸张,让我好几次都忍不住笑出声来,那种感觉可真可谓津津有味啊!

我看的这个版本是由Hermann Prey(普莱 饰费加罗)和mirella freni(米雷拉.弗雷妮 饰费加罗的妻子 苏珊娜)主演的版本。另外饰演公爵和公爵夫人的fischer-dieskau和kirt te kanawa听说也都是很有名的歌剧演员。反正我对歌剧也才刚刚入门,对这些名字全部都是第一次看到,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歌剧界是什么样的地位,但他们的演技实在让我非常佩服。在高声放歌的同时还能将面部表情诠释得如此细致、准确、引人入胜,可以说即使对音乐一点没有兴趣,光是冲着他们的表演去看,也绝不会后悔的!

饰演女主角的歌剧演员米雷拉.弗雷妮,我当然对她一无所知。但全剧中她的表演最让我心动,那是一个多么多么聪慧可人惹人喜爱的人儿啊!

由于我仅仅是刚入门,所以第一遍看的时候可能更倾向于自然地去体会整部歌剧,更偏向于用看电影的方法去看歌剧。当然这是有很大区别的,有许多前辈会大摇其头,但,毕竟我对音乐本身还没有很深的造诣,另外至少,我的确是很喜欢这部歌剧的,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对一个门外汉而言,喜爱,便是入门的第一步了。:)

本来是想继续下载莫扎特的《魔笛》的,但在网上搜索之后才得知“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介绍,建议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因为这两个故事是相互有关联的。”所以及时改换成《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记得曾经看到过好几个歌剧帖子是没有中文字幕的,当然有求中文字幕的,就有人回复说:看歌剧和看电影不同!歌剧最主要的是体会其音乐本身。但看了《费加罗的婚礼》之后,我实在无法赞同这种说法。歌剧一样是一种艺术形势,音乐是其表现形式的灵魂,而内涵才是其真正的灵魂所在。任何一种艺术的灵魂都在于其内涵,而不在于其形式。如果《费加罗的婚礼》没有字幕的话,可以说我根本不是其所云,就看一个演员在那里哭或者笑,又有什么意义呢?歌声也会因此空洞乏味。因此当看到上面的下载帖里只有两部歌剧是没有字幕的,实在感到自己万分幸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2

关键词 歌剧魅影 费加罗的婚礼 歌剧 艺术

今年年初在纽约百老汇欣赏音乐剧《歌剧魅影》,当时很好奇,这“歌剧”和“音乐剧”到底有何异同,直到上周末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欣赏了《费加罗的婚礼》,揭开“歌剧”的神秘面纱后,才领略到了两种艺术方式的异同。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CHRISTINE]

Those who have seen your face draw back in fear

I am the mask you wear

[PHANTOM]

It's me they hear...

《歌剧魅影》中最吸引我的一首歌中的一段。

叙事方式:每个人物都很丰满,人物间冲突非常明显。

节奏:明快

唱腔:音乐剧的唱法,Phantom浑厚的声音打动人心,语言采用的英语,便于理解与感情带入。

音乐:几处高潮部分的打击乐,情绪带动非常好。

舞台效果:“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尤其是舞台上空水晶灯突然滑落的瞬间,Phantom在舞台上甚至舞台外出现与消失瞬间,另整部戏剧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并同时充斥着悬疑阴森的气氛。

最难忘的场景一:地下水道中,水面上云雾缭绕,装饰繁杂的烛台慢慢拉开舞台,Phantom 划着船带着 Christine 缓缓前行,耳畔响起那首经典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最难忘的场景二: 迷宫深处,Phantom 释放了他的情敌Raoul,要求Raoul带着Christine立刻离开,把一切全都忘记。然后他面对心爱的八音盒,独自吟唱起象征告别、毁灭、和新生的咏叹调,也是最后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当时这段音乐和磁性的声音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令人潸然泪下。

感受:我个人是对 Phantom 有偏爱之情的,也总是被文学作品中勇敢、执着的爱情篇章所打动,当时看完之后虽然 Christine 和 Raoul是一种喜剧结尾,然而自己感受到的更多的却是失落,不过也正是 Phantom 的毁灭与消逝,才让他的更加伟大吧。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歌剧之一,完成于1786年,距今已经流传了230年。当晚肯尼迪艺术中心 Opera House 中座无虚席,可见经典的艺术总能有流芳百世的生命力。

唱腔:歌剧式唱腔,女声中高音,男生中低音,声音穿透力极强。传统歌剧都是以意大利语为主,意大利语使《费加罗的婚礼》更能凸显歌剧唱腔的优势,只不过我能通过英文字幕来理解剧情的发展,使得自己的情感很难快速融入到故事发展的脉络中。

群唱:十分有意思,在一幕冲突中,每个人所思所想不同,在各自的声部中唱出自己的想法,渗透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语调,当这些各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时,却不显得杂乱无战,反而将矛盾中的激烈的冲突展现的淋漓尽致。

最有趣的一幕:整部戏剧曲调欢快,多处展现着Figaro的聪明与幽默,最有趣的是在伯爵夫人房间中的那段,休息室中Susanna的出现让伯爵误以为自己错怪了伯爵夫人,连连向伯爵夫人道歉,请求原谅自己失礼的行为。

欣赏的角色:虽然 Figaro 和 Susanna 是这部剧的主角,但是更让我感动的是伯爵夫人这个角色,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伯爵夫人在最后一幕中的失落、无助、却又无可奈何的表演。

音乐:序曲短小精致,莫扎特采用交响乐的手法,以奏鸣曲式编写,节奏欢快。

一部歌剧中的正剧《费加罗的婚礼》,一部歌剧的现代版音乐剧《歌剧魅影》,自己更欣赏后者。语言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是《歌剧魅影》中冲突、鬼魅与悲剧色彩,使剧情跌宕起伏的同时更加引人入胜,而且道具的使用与舞台的设计,让观感更为丰富。

当然,不同类型的艺术,其实不应该拿来比较的,但是在艺术的演变过程中,有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1) 艺术形式总是经历着新生与消逝的迭代。那天在车上听着古典音乐,和朋友聊起来,为什么现在很难会有新的古典音乐创作,后来才明白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创作了所谓的艺术,而是艺术本身繁衍的到一个阶段自然会有它独特的呈现方式,而每一次艺术的革新,都是依托于技术的改变。就像是歌剧转变为音乐剧,而音乐剧又由电影逐步替代,面对技术的叠加,下一代的艺术呈现形式又会是什么样的呢?VR全景浸入式体验?

(2) 只有艺术的核心,所传递的思想,才是赋予艺术永恒生命力的源泉。《费加罗的婚礼》之所以流传至今,与其所传递的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对伯爵夺取奴隶“初夜权”的讽刺,反贵族的色彩极为明显,而且也被莫扎特的祖国——维也纳,禁演多年,回到这部戏创作的背景,政治法国大革命前夕,也就不难理解这部戏在当时也是属于“敏感题材”。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3

《费加罗的婚礼》是音乐天才莫扎特在30岁时(1786年)创作的喜歌剧,两百多年来一直是全球各大歌剧院上演最多的歌剧之一。歌剧改编自法国作家博马舍两年前在巴黎公演的话剧《费加罗的婚礼》(又称《狂欢的一天》),但是却一改博马舍话剧中那种剑拔弩张、山雨欲来的大革命前紧张的阶级矛盾,淡化了对愚蠢腐朽的封建贵族的讽刺和抨击,让火药味儿十足的革命样板剧成了笑料百出的轻喜剧。

实际上,博马舍以费加罗为主人公创作了三部的话剧,第一部叫《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第二部才是《费加罗的婚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机智聪明的理发师费加罗帮助阿尔马维瓦伯爵成功追求美丽善良的罗西娜的故事,通过与罗西娜的监护人巴尔托洛医生斗智斗勇,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部话剧在1782年被改编成了歌剧并大受成功,因此莫扎特受此启发,也根据话剧而创作了歌剧。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在30多年后的1816年创作的,当时24岁的罗西尼用了13天就完成了创作,一举奠定了他在歌剧史上的地位,以后有机会再说说这部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紧接第一部的故事,讲述了理发师费加罗和侍女苏珊娜在婚礼这一天发生的故事。随着时光流逝,伯爵对费尽心机才追到的伯爵夫人慢慢丧失了激情,反而对年轻开朗的侍女苏珊娜百般挑逗,但聪明机灵的苏珊娜并没有让伯爵得手。眼看两人就要步入婚姻的殿堂,伯爵不由得百爪挠心,甚至企图收回废除初夜权的承诺。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了维护坚贞的爱情,伯爵夫人为了挽回裂痕斑斑的婚姻,三人联手,设计捉弄伯爵。伯爵偷腥不成,反被众人发现,最终羞愧难当,请求夫人原谅。最后,伯爵与夫人言归于好,费加罗和苏珊娜花好月圆,众人皆大欢喜。

“狂欢的一天”就从费加罗和苏珊娜共同布置新房开始,中间穿插各式各样的爱情:

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了维护自身爱情而勇敢地斗争,但在捉弄伯爵的过程中却出了小插曲,从上当受骗到将计就计,由怀疑到释疑;

对侍女垂涎欲滴的伯爵想背着夫人偷腥,同时对渐失爱意的夫人充满了不信任,妒意十足,疑神疑鬼;

对婚后生活不满意的伯爵夫人对丈夫失望不已,但始终希望重获伯爵的爱意,用善良、宽厚和仁慈拯救婚姻;

到处招蜂引蝶的小杂役一会儿希望得到伯爵夫人的爱,一会儿和苏珊娜打情骂俏,一会儿又和不喑世事的花匠女儿打闹玩笑;

老医生和老女监护人这对昔年的欢喜冤家在破坏费加罗婚礼这一点上再度携手,谁知道却意外发现费加罗是当年失踪的亲身骨肉,于是破镜重圆,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花园里各种私会,你看得见我,我看不见你,我以为你是他,你以为她是我,乱糟糟,闹哄哄,局中局,骗中骗,最终真相大白,皆大欢喜……

整出歌剧充满了眼花缭乱的计谋,错综复杂的情节,诙谐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而这一切都融进了莫扎特天才的旋律里,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既有活泼热烈的欢快场景,又有紧张激烈的冲突情节。三个小时的又唱又跳,喜怒哀乐,欣赏下来一点不觉得沉闷枯燥。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4

昨天有幸在国家大剧院欣赏了法国博马舍的著名的“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费加罗的婚礼》(首演于1778年)。这是一部喜歌剧,莫札特作曲,大剧院的国际性的又一杰作。这些年来,大剧院的歌剧制作成绩斐然,影响巨大,让歌剧爱好者们大饱眼福和耳福!高大的欧式布景显示了欧洲歌剧的辉煌,展现了宏伟气势.....大剧院建立了自己大型乐队和人数众多的合唱团,并能加工复杂精致的舞台布景……让传统的西洋歌剧在中国的舞台不断上演......北京有相当多的歌剧观众,所以场场座无虚席,人们穿着考究的服饰,宾宾有礼地欣赏演出,并对演员的唱段频频鼓掌,长久的谢幕,意犹未尽地有序离场都显示了歌剧艺术特有的魅力……

昨晚演出中,音乐和演唱由始至终未断,独唱、对唱、合唱,三重唱、四重唱……直至十一重唱。真真的“歌剧”!

外国导演为中国观众排戏,让我们学习到许多,但我以为他们对中国观众研究不够,加上前两天看到外国导演导的京剧《浮士德》,更让我有些感概。昨晚的《费》剧也有同感。

此剧,人物众多,矛盾尖锐.....可惜导演对此未加处理,人物及人物关系交待不清,让观众迷茫,费解。事件和矛盾冲突,起承转合处理不明、全剧节奏缺少变化,高潮不突出。第一和第三幕灯光处理,只顾“立体化”,许多调度中,演员面部黑暗无光,大大影响了观众的视觉和演员的表演。无论什么剧种,塑造人物形象是首要任务!此剧人物众多,除童仆一角给人印象最深外,许多人物似把精力全用在声乐演唱上了,这是美中不足……舞台调度,环境空间....导演的语汇未显水平。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5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莫扎特写于1785~1786年之间的著名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演于维也纳,至今仍活跃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它是莫扎特创作的格局中最重要且影响较大的一部。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作,也是我国乐迷最为熟悉的一部,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歌剧大意是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谁知苏姗娜告诉他,伯爵送他们的婚房是不怀好意,是存心要占她的便宜,仍然要实现他假惺惺地曾经宣布要放弃的对奴仆婚姻的"初夜权".费加罗听后恍然大悟,二人决心和伯爵逗一逗。另有一老管家玛切林娜痴心地想要嫁给费加罗,并以一张债据作为要挟,给她出主意的是老医生巴托洛,十年前,就是因为费加罗帮助伯爵打败了想娶贵族小姐罗西娜为妻的他,而使罗西娜成为了伯爵夫人,所以,医生一直对费加罗怀恨在心,如今,到了报仇之时了。府中另有一翩翩少年凯卢比诺,成天到处播撒情种,和一个成天以散布谣言为己任的音乐教师巴西辽,加上一个糊里糊涂的法官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花匠。当然,还有那独守空房的伯爵夫人。各路角色齐登场,贵族和平民的较量就此开始。最后,属于第三阶级的聪明勇敢的平民,终于让伪善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了丑。

关于歌剧的创作,莫扎特曾说过:"我最强烈和最炙热的欲望就是为喜剧而创作。这种思想不断地纠缠着我,只要一踏入剧院,或听到别人谈论歌剧。"莫扎特的歌剧体现了他的生活中的快乐和忧伤以及他那个性的`冲动。用音乐的刻画人物并使其富有活力,还没有人超过莫扎特的能力。莫扎特的歌剧音乐中,优美丰富的旋律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这些旋律与人声的曲线相符合,给人以美得感染。充分显示出莫扎特的抒情天才。他为歌剧乐队所写的音乐也从不干扰人声,而是在表现剧情发展方面起到了奇妙的构架作用。

莫扎特把音乐视为歌剧的基础,力求音乐和剧情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全局音乐由序曲、幕间曲以及完整的声乐部分——咏叹调、重唱和由古钢琴伴奏的宣叙调组成。其中序曲一直被认为是欧洲喜歌剧序曲的典范,至今仍常常在音乐会上作为独立的曲目上演。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对每个人都进行了精心的刻画,赋予他们的以独特的音乐。同时通过剧情的逐渐展开,从各方面解释了人物性格和心灵,从而使这部歌剧成为刻画性格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喜歌剧。

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条件下,对暴露封建贵族制度的黑暗曾起过了巨大的作用,它用反封建制度、反对买卖人身和揭露贵族虚假伪善的主题给了封建统治者有力一击。深受启蒙运动的莫扎特通过这部歌剧表现了他对黑暗封建制度的不满,用自己的创作表达了他进步的意向。这部为下等人赢得了尊严的歌剧,无情的揭露、腐败和道德堕落,热情的歌颂以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代表的所谓"下等人"的机智、勇敢和正直。全剧闪耀着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光芒。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