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_译文_赏析(精简3篇)

时间:2016-05-02 03:40: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_译文_赏析 篇一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终日春衫薄,独自倚阑干。

时人不识君,此恨何时已?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译文:

南国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容貌如同桃李花。

整天穿着薄薄的春衫,独自倚在栏杆上。

时下的人们不认识你,这使我感到何时能解决这个遗憾呢?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赏析:

这首诗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容貌美丽的南国女子,她整天穿着薄薄的春衫,独自倚在栏杆上。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女子的遗憾,因为时下的人们不认识她。

诗人通过描绘女子的容貌和行为,展现了她的美丽和孤独。她的容华如桃李花,春衫薄薄,显示出她的娇柔和身世的不同寻常。她独自倚在栏杆上,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对这位女子产生了共鸣和同情。

诗中的“时人不识君,此恨何时已?”表达了诗人对女子遗憾的情感。诗人希望这位女子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但现实却让他感到失望。这种遗憾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们的认知的思考。

整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人借助描写女子的形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诗作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和迷茫。这种表达方式使诗作具有了共鸣和感染力。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_译文_赏析 篇二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终日春衫薄,独自倚阑干。

时人不识君,此恨何时已?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译文:

南国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容貌如同桃李花。

整天穿着薄薄的春衫,独自倚在栏杆上。

时下的人们不认识你,这使我感到何时能解决这个遗憾呢?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赏析: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感叹和遗憾的作品。通过描绘一位南国美丽的女子和她的孤独形象,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们认知的思考。

诗中的南国女子被描绘成容貌美丽的桃李花,穿着薄薄的春衫,独自倚在栏杆上。她的美丽和孤独成为了诗中的主题。诗人通过这位女子的形象,展示了她的娇柔和与众不同的身世。她独自倚在栏杆上,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这种形象的描绘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凸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和迷茫。

诗中的“时人不识君,此恨何时已?”表达了诗人对女子遗憾的情感。诗人希望这位女子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但现实却让他感到失望。这种遗憾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们的认知的思考。

整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人借助描写女子的形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诗作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和迷茫。这种表达方式使诗作具有了共鸣和感染力。通过这首诗,朱熹向读者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疑问。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_译文_赏析 篇三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赏析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1.

2.

3.

4.

5.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_译文_赏析(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